内容简介 · · · · · ·
十年磨一剑,以论带史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
以现代性的文学理论框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文明叙述的深厚背景中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的重要收获,对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 的现代性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语言清峻犀利,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作出重要贡献。
本书描绘了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着力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过程;揭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该书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具有很好的学习、研究、写作、借鉴价值的...
十年磨一剑,以论带史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
以现代性的文学理论框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文明叙述的深厚背景中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的重要收获,对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 的现代性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语言清峻犀利,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作出重要贡献。
本书描绘了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着力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过程;揭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该书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具有很好的学习、研究、写作、借鉴价值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
作者简介 · · · · · ·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目录 · · · · · ·
003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009 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014 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018 现代性与“历史化”
第一章·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 · · · · · (更多)
003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009 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014 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018 现代性与“历史化”
第一章·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003 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010 革命文艺方向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016 解放区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022 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建制与运动
034 第一次文代会及文学的革命建制化
04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批判运动
052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对胡风的斗争
065 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可能
第三章·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075 农民作为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080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085 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第四章·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095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097 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传奇
105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性
第五章·“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116 “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121 可能的突破:文学观念与美学的论争
133 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138 情感的多样性:小说中隐含的人性描写
143 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第六章·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
156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
166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175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180 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第七章·“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187 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198 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206 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第八章·“文革”时期的文学
212 “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219 红卫兵文学与《朝霞》
228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第九章·“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
239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243 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250 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255 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第十章·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
265 “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267 “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272 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277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十一章·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291 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293 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296 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302 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第十二章·应对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
310 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314 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319 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323 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第十三章·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343 变革的前驱者:莫言、残雪、马原
351 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361 90 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366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第十四章·历史袪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
375 王朔的出场与 90 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383 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生活现实
395 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第十五章·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405 历史深度中的女性叙事
419 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430 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第十六章·转向语词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
437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467 90 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478 90 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第十七章·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488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498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518 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的新变
第十八章·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
533 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551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558 70 后、80 后与网络文学创作
576 文学的未来面向:科幻文学的兴起
第十九章·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589 传统复活与审美的重建
605 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历史小说
614 本色倔强的乡土叙事
620 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晚郁”与融通
637 莫言与汉语文学的坚实道路
652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80年代初期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时期,理想主义是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南方的岸》试图抹去一代知青的挫折感,而代之以担当责任的英雄主义精神去激励人们,其社会意义当然不可否认。但中国文学总是不断以乌托邦的观念去引导社会、给现实矛盾以想象性的解决,孔捷生的《南方的岸》风行一时,也说明那时的人们只能习惯于从向前看的想象中去获得战胜挫折感的力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
罂粟就是死亡之花,就是死亡的欲望之花。它肯定死亡,又朝笑死亡,以它的无限美丽,嘲笑对死亡的迷恋与恐俱。土地上的罂粟迎风招展,这是绚丽的死亡现场,也是乡中国在半封建主义半殖民主义的最后岁月中的死亡现场,是历史的“恶之花”。这个家族颓败的故事内涵相当丰富,苏童以一种舒缓纯净的风格化语言从容讲述出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笔记加讲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文学的历史化 历史化中的文学→文学中的历史 历史观 承接与断裂 文学史观点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革命文学的倾向 个性解放 启蒙 个人自由价值的体认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顾彬 1.“对中国的质疑” 2.救赎的文学 鲁迅 3.主人公处于痛苦苦闷之中 郁达... (展开)
【专访】陈晓明:文学与文学史


后现代性如何游戏:理论与文学,其承诺与平面


客观公允的当代文学史

玄幻小说又臭又长,难为作者去研究了。

着眼于现代性、以论带史的文学史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8.2分 40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3分 327人读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9.3分 2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普照)
- 书单|2023年前3季度新书 (如峻峰)
- 文学理论 (泡沫)
- 文学史 (lookou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Cupcake97 2023-10-09 10:19:36 河南
新版,又读了一遍,特别喜欢。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5-03-06 14:16:46 陕西
牛
0 有用 咋啦吧吧 2025-04-11 16:10:03 甘肃
因为考试陆陆续续磕磕绊绊读完了。精炼且有启发。同时期由于上课需要看我们学院那些凑字的评职称的老deng所谓的“书”,看了这个简直是洗涤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