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段人生经历也是独特的。
一个人的生命史是出生前在灵性世界与前次入世之经验的交响变奏,也与物质世界的遗传法则、此刻尘世生活的环境、时代背景、整体人类的演化等或协调或冲突地和声着。有无可取代的「我」,也有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命运」到底是先天注定还是后天形塑?有无模式可循?人生经历都有意义吗?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这些千百年来的大哉问,依然回荡在人们心头。我们需要切合时代的灵性科学为我们指引一条运命之道。
亲爱的读者,
我很荣幸向各位推介这本我的老师所撰写的生命史工作(Biography Work)书籍。因为这本书是关于生命史工作的,我想要用传记的方式来写这篇介绍。
我遇到古德润的时候,她刚经历生命中的重要转变,她之前是一位医师,一九五0年代把人智医学(Anthroposophic Medicine)带进巴西和南美洲;之后变成一位治疗师,结合多种不同的疗愈模式,以全观和健康促进的方式去对治人类的患疾。她的阿特米夏诊所(其实比较像疗养中心)邻近圣保罗,她在那里结合了人智学、治疗性优律诗美、艺术治疗、律动按摩、治疗性饮食及生命史工作。她在圣保罗大学习医,一九五三年毕业。之后,她在瑞士学习人智医学,之后学优律诗美、艺术治疗、律动按摩等时常被低估其价值的辅助疗法。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得知我们两人的共通处,我们都有兴趣并学习营养学。多元化的学习使她可以透过多重的滤镜去诊断和处理疾病,作为老师,她也可以分享她的洞见和热情。她是真正意义上的疗愈师,不只是医师。
我们一九九二年在德国相识,我三十七岁,古德润六十三岁。那时,我在柏林十字山区论坛(Forum Kreuzberg)担任管理者和教师,那是一个人智学社会文化中心,安排人智学相关的工作坊和训练。我安排了古德润的工作坊,并且向学员介绍她,也参加了第一场演讲。在这场演讲里,我遇见我的天命,因为她谈到人类的发展历程,那是我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训练里一直想知道,但从没遇到的教导。我好像突然找到大学课程内容里消失的环节。我当下决定,我要参与这个课程,并在晚上进行我的行政工作。这是我踏进全观生命史工作的第一步。她在一开始就问我要不要协助一个小组,虽然我告诉她我之前没有生命史工作的经验。她只是说:「你可以的。」在基础工作坊结束后,我们同意在柏林启动生命史训练。她很开心参与此事,因为她女儿那时住在柏林,距离我们上课地点只有一个地铁站。
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八年,古德润不只在柏林,也在德国和瑞士的其他地方举办生命史训练的各个模块,每次参与人数在三十五到四十人之间。她每年至少到欧洲两次,并在瑞士建立了一个生命史工作的慈善机构。在德国的Lahnhoehe医院更特别举办一个专门给医师和治疗师的训练课程。一九九六年起,她开始交接在欧洲的教学工作。我是被要求继续主持课程的学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设计在教学,但课纲要给古德润看过。一九九七年的一个早晨,在柏林,我和古德润在一间教室里,我向他报告我对三年生命史训练的课程规划。最后她说:「你的做法不太一样……」我有点僵住了,然后她又说:「但那样很好。」一年后,一九九八年,我开始自己的第一轮生命史训练,我的助教是一位医师。
古德润把一些新的面向带进生命史工作,那些是由伯纳.李古德(Bernard Lievegoed)在尼德兰教育研究中心(NPI, Nederland's Pedagogic Institute)所发展出来的,这个机构主要是在做组织发展的工作,提供一些工具让经理人和领导者进行自我发展。在当时,李古德主持之下的NPI是人智学领域里做社会科学、心理学和成人教育的先锋。李古德早在一九七六年就出版他的第一本人智学生命史工作的专书《阶段——个人生命中的危机与发展》(Phases – Crisi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dividual)。古德润加入这个行列,她带来二十多年作为治疗师和医师的经验与在陪伴个案及其人生旅途的过程中所累积的丰富洞见。她开始为每一个七年阶段发展出一套问题,搭配李古德的九宫格生命全景图,他们研究了各阶段生命期间之间的相互关联(所谓的「映照」Mirroring),并发展出一套针对治疗专业领域(包含护理师)的生命史课程,但这套课程也可以给具有教育、社工、人力资源等背景和具备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已由生活中获得启蒙的人)来学习。对非治疗专业领域的人开放这套课程的做法时常受到专业疗愈工作者的抨击。最后,生命史工作由灵性科学学校的医学部门转移到一般事务部门,因为生命史工作的对象是普遍的人类发展,但也可以由专业者应用在许多不同的领域。
当我在二00一年受邀到巴西举办冲突管理的工作坊时,我得知古德润写了一本书,介绍她的生命史训练课程里的十二个主题。即使到了现在(二0二0年十二月)她的一些以葡萄牙文写成的书仍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她最新完成的书是《以人智学为基础的生命传记工作》(Biography Work – The Anthroposophical Basis),完整收录施泰纳关于人类发展和生命史工作的观点。这不是一本入门书,想要深入研习人智学生命史工作的人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其中还有古德润的导读和评论。
各位读者手中的这本《运命:生命经验的模式与意义》是进入生命史工作的入门书。本书第一部份包含生命史相关理论和工作方法,搭配许多短篇的生命故事范例,都是作者在多年实务工作经验中累积的真实经验。这两部份相辅相成,各位在阅读理论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模糊难解,但在看了故事范例之后就会变得清楚了。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图标,作为非语言的引导。第二部份可以作为学习指南,帮助个人或小组探讨各自的生命史。在这部份的最后,作者提供了与不同发展阶段或困难相应的许多提问。这些引导问题后来扩大成为另一本书《生命传记的关键问题—工作手册》(Key Questions for Biographies – A Workbook)。
本文书写之际,古德润已高龄九十一,与她先生住在巴西南部的圣塔卡特林纳岛(Island of Santa Catarina)。她对于八十四岁之后的生命阶段特别感兴趣,并且也着手收集并访谈这些成熟生命阶段里的人生故事。她或许会在跨越一世纪的门坎之后继续提供关于人类生命阶段的洞察,这也不会令我意外。几个礼拜前,她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祝贺我和印度的全观生命史工作协会完了第一次的全球在线生命史聚会。
我相信各位会十分享受阅读这本有意义的生命之书!
卡尔—汉斯.芬克(Karl-Heinz Finke)
二0二0年十二月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