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3.5,本来是当成民族志来看,结果是为脱贫攻坚唱颂歌,加上作者的叙事语气有些让人不适,和期待的大相径庭,不过群峰嵯峨处,昨天的意义也许不应该被文学美化,奋斗半生的日月为明更不应该被某些抵触而丧失力量,依旧震撼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在有着自身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心里装着百姓,百姓自然也会真心拥护。《凉山叙事》记录了脱贫攻坚战中这一情感的双向奔赴过程,很有意义。
很长见识
很惊喜的一本,完全可以当做彝族的民族志来看。书中提到了彝族的信仰、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的陋习,是千百年来一直用户彝人生活至今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二者现代性的碰撞,擦出了激烈的火花。
鲜活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实时省思!
文字流畅,如果没看《走近大凉山》、《虎日》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会以为这是一本魔幻现实小说,反复想是不是虚构题材。文字比影视详实,渗透力也更大一些,我也终于弄懂了虎日在讲述彝族文化中家支(杀牛杀鸡)、毕摩(喝血)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以致于可以戒毒(否则整个家支都完蛋)。但是,仍然感受到作者有一些男本位、汉本位思想,在说明母系氏族的瓦解是“自找的”时,解释得很潦草,很理所当然,并且在后面的文字中,密密麻麻写满了母系实际上对彝族社会有多么良性的影响。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纪实文学,相对于收获十月上的某些主旋律写作,这本写的真诚、细致。仅仅是文章的第一章,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让我这种从来不了解彝族的人,对他们的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就值得五颗星
管中窥豹看凉山。 观念决定行动。观念的力量很重要。
此书有相当好的出发点。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彝族人、彝族的生活、彝族的文化究竟要如何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最后真正摆脱贫困?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全书以十二篇书信的形式展开。 然而,书信却成为了叙事松散且随性的最好挡箭牌。以书信的形式下笔,篇与篇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联可以不用思考地相关或无关。与此同时,书信的形式使得行文变得相当随意。脱贫攻坚工作者的访谈原文,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零零碎碎看似有关内容的引用,夹杂着作者时而围绕主体、时而旁逸斜出的论述就构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内容,或许适合对于彝族文化毫无了解的人作为某种扫盲的科普读物,而难以成为所谓的民族志书写。 脱贫攻坚推进之艰难,现代科学文化对于彝族固有习俗的倾轧、重塑和反省其实本身已经能够成为绝佳的切入角度。但作者似乎浪费了这样的好主题。
一开始以为是本民族志,读下去才发现是凉山地区扶贫攻坚的叙事。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主题的纪实作品,阅读过程中深深为这些脱贫攻坚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感奉献精神所触动,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但是书中涉及到凉山彝族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的部分,有些引用和参考没有标明出处,很多参考资料的标注都不是很严谨。
关于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一部报告文学。
一切最开始的地方,碎碎的,很动人。
开拓视野,了解所不知的东西。彝族神秘而又令人想要了解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历法、文字、语言和服饰等。还有证据表明其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底层百姓和基层干部都不容易,人告别蒙昧道阻且长。
凉山的贫困,有很多原因。凉山之所以贫困,不仅仅是凉山人自己的问题,而是由很多种原因导致的,在《凉山叙事》这本书中讲述的很清楚。
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别是昭觉县的脱贫攻坚事迹和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对初步了解凉山地区彝族文化、历史和现状也很有帮助。案例丰富,背景充实,说理中肯,文笔晓畅,可读性强。 读罗伟章老师的作品,总能在苍莽混沌之中给你力量,这在当下是极为可贵的。
我们看不惯彝人,彝人也看不惯我们。 看不惯的是认知,习俗,习惯,是物。 人与人相遇,感情是相同的。 感情是流动的水,水能融入水中。 “在认识一个物时,我碰到的是「异」;而在与人相遇时,我碰到的是「同」。” —赫舍尔《人是谁》
报告性与文学性,思想性融于一体。思考相当深入。
好作家的文字,好学者的审思。
还行~
> 凉山叙事
7 有用 辣椒辣椒开花 2023-10-08 01:00:27 上海
3.5,本来是当成民族志来看,结果是为脱贫攻坚唱颂歌,加上作者的叙事语气有些让人不适,和期待的大相径庭,不过群峰嵯峨处,昨天的意义也许不应该被文学美化,奋斗半生的日月为明更不应该被某些抵触而丧失力量,依旧震撼
1 有用 别逗 2023-03-10 23:52:39 河南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在有着自身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心里装着百姓,百姓自然也会真心拥护。《凉山叙事》记录了脱贫攻坚战中这一情感的双向奔赴过程,很有意义。
0 有用 猫十二 2023-04-18 21:42:01 山东
很长见识
1 有用 小镜子 2023-03-24 06:18:53 吉林
很惊喜的一本,完全可以当做彝族的民族志来看。书中提到了彝族的信仰、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的陋习,是千百年来一直用户彝人生活至今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二者现代性的碰撞,擦出了激烈的火花。
1 有用 悦雯 2022-08-16 23:20:32
鲜活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实时省思!
0 有用 不要生锈 2024-10-19 22:52:36 广东
文字流畅,如果没看《走近大凉山》、《虎日》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会以为这是一本魔幻现实小说,反复想是不是虚构题材。文字比影视详实,渗透力也更大一些,我也终于弄懂了虎日在讲述彝族文化中家支(杀牛杀鸡)、毕摩(喝血)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以致于可以戒毒(否则整个家支都完蛋)。但是,仍然感受到作者有一些男本位、汉本位思想,在说明母系氏族的瓦解是“自找的”时,解释得很潦草,很理所当然,并且在后面的文字中,密密麻麻写满了母系实际上对彝族社会有多么良性的影响。
0 有用 随风而逝 2024-10-27 13:18:50 陕西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纪实文学,相对于收获十月上的某些主旋律写作,这本写的真诚、细致。仅仅是文章的第一章,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让我这种从来不了解彝族的人,对他们的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就值得五颗星
0 有用 morii 2025-01-01 18:52:03 山西
管中窥豹看凉山。 观念决定行动。观念的力量很重要。
0 有用 唐子胥 2024-11-22 20:37:00 四川
此书有相当好的出发点。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彝族人、彝族的生活、彝族的文化究竟要如何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最后真正摆脱贫困?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全书以十二篇书信的形式展开。 然而,书信却成为了叙事松散且随性的最好挡箭牌。以书信的形式下笔,篇与篇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联可以不用思考地相关或无关。与此同时,书信的形式使得行文变得相当随意。脱贫攻坚工作者的访谈原文,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零零碎碎看似有关内容的引用,夹杂着作者时而围绕主体、时而旁逸斜出的论述就构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内容,或许适合对于彝族文化毫无了解的人作为某种扫盲的科普读物,而难以成为所谓的民族志书写。 脱贫攻坚推进之艰难,现代科学文化对于彝族固有习俗的倾轧、重塑和反省其实本身已经能够成为绝佳的切入角度。但作者似乎浪费了这样的好主题。
0 有用 Hmengren 2025-02-28 23:54:23 中国香港
一开始以为是本民族志,读下去才发现是凉山地区扶贫攻坚的叙事。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主题的纪实作品,阅读过程中深深为这些脱贫攻坚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感奉献精神所触动,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但是书中涉及到凉山彝族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的部分,有些引用和参考没有标明出处,很多参考资料的标注都不是很严谨。
0 有用 妮妮nini酱 2025-04-08 15:17:51 浙江
关于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一部报告文学。
0 有用 双层吉士堡 2023-04-20 00:47:23 浙江
一切最开始的地方,碎碎的,很动人。
0 有用 毛石 2023-03-07 14:47:30 广东
开拓视野,了解所不知的东西。彝族神秘而又令人想要了解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历法、文字、语言和服饰等。还有证据表明其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0 有用 选择活着 2023-08-03 12:47:19 湖南
底层百姓和基层干部都不容易,人告别蒙昧道阻且长。
0 有用 悠悠在读书 2023-03-17 12:58:37 北京
凉山的贫困,有很多原因。凉山之所以贫困,不仅仅是凉山人自己的问题,而是由很多种原因导致的,在《凉山叙事》这本书中讲述的很清楚。
0 有用 异丘之貉 2023-02-09 23:21:11 上海
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别是昭觉县的脱贫攻坚事迹和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对初步了解凉山地区彝族文化、历史和现状也很有帮助。案例丰富,背景充实,说理中肯,文笔晓畅,可读性强。 读罗伟章老师的作品,总能在苍莽混沌之中给你力量,这在当下是极为可贵的。
0 有用 铃玉读书成长 2023-03-07 11:34:33 广东
我们看不惯彝人,彝人也看不惯我们。 看不惯的是认知,习俗,习惯,是物。 人与人相遇,感情是相同的。 感情是流动的水,水能融入水中。 “在认识一个物时,我碰到的是「异」;而在与人相遇时,我碰到的是「同」。” —赫舍尔《人是谁》
0 有用 五月May 2023-02-19 19:51:24 四川
报告性与文学性,思想性融于一体。思考相当深入。
0 有用 清风徐来 2023-02-19 20:02:21 四川
好作家的文字,好学者的审思。
0 有用 漫漫来啦 2024-12-24 23:56:22 浙江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