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有些比喻和用词,好造作和尴尬,这种“高级”修辞真的让人挠头犯晕。整个古风的标题,但内容很违和,有些结尾突兀又不知所云。最受不了滥用括号。浪费时间,比蒋晓云差了八百条街。
我爱去英国留学不喜欢苏联大清药丸(是的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这四个字写进小说) 长辈不理解我 发小背叛我 对象算计我 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无端的怜悯 有意无意流露出的香蕉人优越感 自以为是遗世独立的觉醒青年 其实早就被网络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规驯得服服帖帖而不自知 扉页上写满了自己的履历和职称 哲学学士复旦中文系副教授的品味竟如此低幼 给两岸 不对 给上海和台湾的教育水准打个问号
文字卷入日常生活太近,却又佯装文人清高的样子,让人不适。“一般游客看不破,他们只觉得‘哇塞厉害了666yyds’",我想问作者有什么资格批判这些游客呢?是觉得只有自己很有深度吗?
感觉没有哪一篇真正读进心了,但每一篇行至结尾之处又让我心中不免生发几分惆怅。 读完这本,没有哪一篇文章在我心中留下了痕迹,只有一些一闪而逝的碎片,比如花,比如台风,比如爱报低价旅行团的老人。这些以独立的画面存在于回想的脑海,它们之间却无法产生任何意义上的链接。 其实我应该会喜欢这本书的。毕竟这本书书写的生活多么贴近我们当下的日常。尤其是关于豆瓣和微信等的一些随感与记录,这是我们特定年代的体验,也让人觉得亲切。可即使看到这些,我也无法提起激情,脑子无法汲取信息。作者的笔法我无法给予一个准确的概括,确是我无法领略的那种类型。
抱着很大的期待打开,看完觉得要下载国家反诈app
对文字缺乏节制与调度,甚至没有技术可言。小说中频频乍眼的“社交媒体”意象,仿佛宣示一种没话硬融圈的傲慢: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从类似“微信分组”这种地方掘出些“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学性”出来了噢。——认知的错位就在于,网络语言、短视频、SNS,这些本就不高不低的日常平凡意象,被作者及其营销用一种纯文学态度贬低为“不入文”的玩意儿,再夸耀自己放下身段的勇气、收编人间的意义。这很愚蠢。
引发我的思考是到底要怎么写这个切身生活的时代,怎么写才不是微博长文、公众号推文、自己的日记,而是小说?
一种俯视态度。 不好看。
太烂了,完全像是写作未入门,离谱,开篇大段议论“科技试图拉进人的距离适得其反”,没有文字的美感,洞察也不细腻深邃
沉浸在能写出“社交媒体一代”故事的自我满足感中,语言贫瘠、描述匮乏,看得真生气。
原来萨莉鲁尼做的事我们这边也有人做了,只是没想到这个人会是张怡微哈哈。用文学处理当下,且贴着手机网络短视频直播这些“不入文”的现实写,是要有点放下身段的勇气的,但总得有人这么干。好在作者足够敏锐且训练有素,还能从类似“微信分组”这种地方掘出些“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学性”出来,这确实是属于当代的新世情小说,迈着轻盈却踏实的步子向前。
张怡微还是写世纪初的上海下只角小市民的悲喜更适合,《家族试验》《细民盛宴》微妙而精明的世情,丝缕缠绕却针针明晰,写的是生活的参与感,被生活的琐杂而支配的被动,本质来自于自愿深陷于真实人世的眷恋。而到《四合如意》这,每个故事都虚浮飘忽,人物均面目模糊,漫不经心地得过且过,充满了真实缺席的失重感,虽然这个集子的标签是“世情小说”,但情感稀薄淡漠,人与人只是随时路过、随时抽离、随时可供抛弃,随时在遗忘之前已经消抹去原本也并不深刻的痕迹。看得出张是想着笔构建一个“后疫情时代”的故事集合的,生硬融入了一些“网上冲浪”的内容,显得文风更加快餐化了,之前存有个人经历影子、也有王安忆师承的上海故事中的细致书写几乎见不到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篇目名非要排词牌名,不知所云,快餐故事里也扳不回来什么古意。
剩下最后三篇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他妈是一本广告册子吧,美其名曰『社交媒体一代的新世情小说』,我又被青年作家割了…还没有郭敬明写得好 ̄^ ̄゜
从高中开始看萌芽知道张怡微的名字,后来很久没读过杂志,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于是重拾来读。可能是因为此时我已身居上海,那些独属于上海修辞不再仅仅处于想象之中,但又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实打实的落在自己身上。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滞空感,抓心挠肺却搔不到痛处。
很土很难看,很多篇都是皱着眉头大翻白眼的程度,用没什么关联度的曲牌名硬凑标题就够做作的了,主打“社交媒体一代的世情”结果就只是用符号堆砌而已,所有的情绪都悬浮苍白到为写而写,甚至连作为背景的上海都被一种微妙而尖刻的精英视角渲染得相当讨人厌,这还不如Sally Rooney诚恳。最后一篇对quarantine的指涉看得人尤其生气,真不知道作者写作到底是为了观察现实生活,还是为了寄托你无处安放又喋喋不休的自矜和自怜。
不喜欢这个调调 也不好看
【2024-40 图书馆】 难看。看了两篇就想弃了,硬是抱着一点希望逼着自己看完了,结果更失望了。可以看出来作者想反映一些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问题,可是写法又是如此的刻意、做作、浮于表面且不知所云,好像中学时确定了主题论点于是把万能论据往里套的生硬感。
烂
《缕缕金》和《锦缠道》好看,其他10篇都像是随机看到的不知道谁人写下的我甚至不会看完就算看完内心也不会产生任何涟漪更不会关注的公众号推文。堆叠了那么多当下社交媒体上人们惯用的词,给人的感觉居然是难以融入过犹不及的疏离。
很怪,虽然现在离开手机很难生活,但是看到这些现代媒体串起来的日常生活真真呈现在文字上时,真的很难以接受。
> 四合如意
39 有用 渐渐简单 2022-12-02 09:48:45 广东
有些比喻和用词,好造作和尴尬,这种“高级”修辞真的让人挠头犯晕。整个古风的标题,但内容很违和,有些结尾突兀又不知所云。最受不了滥用括号。浪费时间,比蒋晓云差了八百条街。
31 有用 ssph_ia 2023-06-17 20:19:12 浙江
我爱去英国留学不喜欢苏联大清药丸(是的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这四个字写进小说) 长辈不理解我 发小背叛我 对象算计我 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无端的怜悯 有意无意流露出的香蕉人优越感 自以为是遗世独立的觉醒青年 其实早就被网络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规驯得服服帖帖而不自知 扉页上写满了自己的履历和职称 哲学学士复旦中文系副教授的品味竟如此低幼 给两岸 不对 给上海和台湾的教育水准打个问号
24 有用 阿盏 2023-09-18 10:53:11 上海
文字卷入日常生活太近,却又佯装文人清高的样子,让人不适。“一般游客看不破,他们只觉得‘哇塞厉害了666yyds’",我想问作者有什么资格批判这些游客呢?是觉得只有自己很有深度吗?
21 有用 南枫 2024-03-20 12:37:20 江西
感觉没有哪一篇真正读进心了,但每一篇行至结尾之处又让我心中不免生发几分惆怅。 读完这本,没有哪一篇文章在我心中留下了痕迹,只有一些一闪而逝的碎片,比如花,比如台风,比如爱报低价旅行团的老人。这些以独立的画面存在于回想的脑海,它们之间却无法产生任何意义上的链接。 其实我应该会喜欢这本书的。毕竟这本书书写的生活多么贴近我们当下的日常。尤其是关于豆瓣和微信等的一些随感与记录,这是我们特定年代的体验,也让人觉得亲切。可即使看到这些,我也无法提起激情,脑子无法汲取信息。作者的笔法我无法给予一个准确的概括,确是我无法领略的那种类型。
38 有用 我这茂盛的猫毛 2022-07-31 16:35:13
抱着很大的期待打开,看完觉得要下载国家反诈app
11 有用 亜空 2024-11-06 07:36:36 上海
对文字缺乏节制与调度,甚至没有技术可言。小说中频频乍眼的“社交媒体”意象,仿佛宣示一种没话硬融圈的傲慢: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从类似“微信分组”这种地方掘出些“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学性”出来了噢。——认知的错位就在于,网络语言、短视频、SNS,这些本就不高不低的日常平凡意象,被作者及其营销用一种纯文学态度贬低为“不入文”的玩意儿,再夸耀自己放下身段的勇气、收编人间的意义。这很愚蠢。
14 有用 晚睡不提醒 2023-05-25 21:51:59 上海
引发我的思考是到底要怎么写这个切身生活的时代,怎么写才不是微博长文、公众号推文、自己的日记,而是小说?
19 有用 澹泊 2022-11-29 15:59:47 浙江
一种俯视态度。 不好看。
11 有用 普通网友贾瑁 2024-06-01 12:04:50 广东
太烂了,完全像是写作未入门,离谱,开篇大段议论“科技试图拉进人的距离适得其反”,没有文字的美感,洞察也不细腻深邃
12 有用 我不知道 2023-04-13 17:20:33 山东
沉浸在能写出“社交媒体一代”故事的自我满足感中,语言贫瘠、描述匮乏,看得真生气。
22 有用 渡边 2024-01-10 23:04:05 江苏
原来萨莉鲁尼做的事我们这边也有人做了,只是没想到这个人会是张怡微哈哈。用文学处理当下,且贴着手机网络短视频直播这些“不入文”的现实写,是要有点放下身段的勇气的,但总得有人这么干。好在作者足够敏锐且训练有素,还能从类似“微信分组”这种地方掘出些“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学性”出来,这确实是属于当代的新世情小说,迈着轻盈却踏实的步子向前。
18 有用 Cornelia 2022-10-16 16:15:59 安徽
张怡微还是写世纪初的上海下只角小市民的悲喜更适合,《家族试验》《细民盛宴》微妙而精明的世情,丝缕缠绕却针针明晰,写的是生活的参与感,被生活的琐杂而支配的被动,本质来自于自愿深陷于真实人世的眷恋。而到《四合如意》这,每个故事都虚浮飘忽,人物均面目模糊,漫不经心地得过且过,充满了真实缺席的失重感,虽然这个集子的标签是“世情小说”,但情感稀薄淡漠,人与人只是随时路过、随时抽离、随时可供抛弃,随时在遗忘之前已经消抹去原本也并不深刻的痕迹。看得出张是想着笔构建一个“后疫情时代”的故事集合的,生硬融入了一些“网上冲浪”的内容,显得文风更加快餐化了,之前存有个人经历影子、也有王安忆师承的上海故事中的细致书写几乎见不到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篇目名非要排词牌名,不知所云,快餐故事里也扳不回来什么古意。
21 有用 EchoOfSilent 2022-09-12 19:56:39 福建
剩下最后三篇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他妈是一本广告册子吧,美其名曰『社交媒体一代的新世情小说』,我又被青年作家割了…还没有郭敬明写得好 ̄^ ̄゜
10 有用 山鲁佐德 2023-11-21 07:15:17 上海
从高中开始看萌芽知道张怡微的名字,后来很久没读过杂志,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于是重拾来读。可能是因为此时我已身居上海,那些独属于上海修辞不再仅仅处于想象之中,但又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实打实的落在自己身上。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滞空感,抓心挠肺却搔不到痛处。
11 有用 Vesper 2023-09-22 17:00:20 江苏
很土很难看,很多篇都是皱着眉头大翻白眼的程度,用没什么关联度的曲牌名硬凑标题就够做作的了,主打“社交媒体一代的世情”结果就只是用符号堆砌而已,所有的情绪都悬浮苍白到为写而写,甚至连作为背景的上海都被一种微妙而尖刻的精英视角渲染得相当讨人厌,这还不如Sally Rooney诚恳。最后一篇对quarantine的指涉看得人尤其生气,真不知道作者写作到底是为了观察现实生活,还是为了寄托你无处安放又喋喋不休的自矜和自怜。
6 有用 塔希提 2024-06-04 10:46:15 广东
不喜欢这个调调 也不好看
8 有用 脆汁炸鸡腿 2024-06-08 14:47:46 广东
【2024-40 图书馆】 难看。看了两篇就想弃了,硬是抱着一点希望逼着自己看完了,结果更失望了。可以看出来作者想反映一些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问题,可是写法又是如此的刻意、做作、浮于表面且不知所云,好像中学时确定了主题论点于是把万能论据往里套的生硬感。
6 有用 长歌. 2024-06-23 10:23:11 江苏
烂
6 有用 萨尔斯堡的树枝 2024-05-29 19:06:29 浙江
《缕缕金》和《锦缠道》好看,其他10篇都像是随机看到的不知道谁人写下的我甚至不会看完就算看完内心也不会产生任何涟漪更不会关注的公众号推文。堆叠了那么多当下社交媒体上人们惯用的词,给人的感觉居然是难以融入过犹不及的疏离。
5 有用 苦夏 2023-11-28 10:18:42 山东
很怪,虽然现在离开手机很难生活,但是看到这些现代媒体串起来的日常生活真真呈现在文字上时,真的很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