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顾与反思 / 1
第一节 关键词 / 1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初清代三家《诗》学的研究 / 5
第三节 研究缘起 / 14
第一章 从王应麟到范家相:清代三家《诗》学引论 / 18
第一节 三家《诗》学在清代复活的学术史解释: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论说起 / 18
· · · · · ·
(
更多)
前言 回顾与反思 / 1
第一节 关键词 / 1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初清代三家《诗》学的研究 / 5
第三节 研究缘起 / 14
第一章 从王应麟到范家相:清代三家《诗》学引论 / 18
第一节 三家《诗》学在清代复活的学术史解释: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论说起 / 18
第二节 清代三家《诗》学的前奏:王应麟《诗考》述论 / 27
第三节 清代三家《诗》学的奠基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考论 / 38
第四节 结语 / 51
第二章 学术史的新写法:从著述的年份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看清代三家《诗》学的发展 / 53
第一节 引言 / 53
第二节 著述成书或成稿年份可考的清代三家《诗》学著述 / 56
第三节 清代三家《诗》学著述作者的地理分布 / 68
第四节 从时间与地域两个维度看清代三家《诗》学的发展 / 74
第五节 结语 / 98
附录 成书或成稿年份未能确考的清代三家《诗》学知见著述 / 100
第三章 从庄存与到魏源:道光时期清代三家《诗》学转向新绎 107
第一节 引言 / 107
第二节 乾隆中叶以来清代经学的主调:从考据到考据学 / 115
第三节 主调中的杂音:庄存与《毛诗说》的经学史考察 / 124
第四节 从《毛诗说》到《诗古微》:魏源三家《诗》研究与常州庄氏之学的渊源 / 146
第五节 结语 / 158
第四章 复古以创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的新定位 / 161
第一节 引言 / 161
第二节 《集疏》成书考:从《三家诗义通绎》到《诗三家义集疏》 / 164
第三节 以扬厉三家为主的案语 / 176
第四节 以复古为定位的《集疏》 / 202
第五节 结语 / 209
第五章 谬误的体系:清代三家《诗》归属理论的新检讨 / 214
第一节 引言 / 214
第二节 三家《诗》辑佚简史 / 217
第三节 以刘向《说苑》为例论三家《诗》归属理论中的“师承法” / 225
第四节 以《说苑》为例论古籍作者的考定如何影响“师承法”的运用 / 235
第五节 三家《诗》归属理论中以《尔雅》为《鲁诗》说平议 / 254
第六节 论完善三家《诗》归属理论的方法 / 269
第七节 结语 / 282
引用及主要参考文献 / 286
后记 / 311
· · · · · · (
收起)
2 有用 经 2024-03-16 11:00:38 北京
根据我的经验,清人辑的诗说大部分是对的,但是其所分别的文字,乃是刻本时代的产物,不能谓为错,但执此以律汉儒则大谬。更有甚者,以出土文献衡清人之辑佚,不中则诋之为非,更谬中出谬也。毛诗说那一章几乎是扯的比较多,更像是什么呢,先有一个今文学的谱系,然后再研究这条线上的人和著作(虽然作者改成反思这种谱系)几乎没有啥研究的价值。第三章引朱维铮导言,不知朱主汉学溃于鸦片战争,引胡承珙赞魏氏不知不过为客套之语... 根据我的经验,清人辑的诗说大部分是对的,但是其所分别的文字,乃是刻本时代的产物,不能谓为错,但执此以律汉儒则大谬。更有甚者,以出土文献衡清人之辑佚,不中则诋之为非,更谬中出谬也。毛诗说那一章几乎是扯的比较多,更像是什么呢,先有一个今文学的谱系,然后再研究这条线上的人和著作(虽然作者改成反思这种谱系)几乎没有啥研究的价值。第三章引朱维铮导言,不知朱主汉学溃于鸦片战争,引胡承珙赞魏氏不知不过为客套之语,转言商兑便不引之,真六经注我也。第二章是全书精华,方法是从艾尔曼那里学来的。是书引古籍多有讹误,疑手机识别也? (展开)
1 有用 履之 2024-08-03 10:52:20 北京
第一章前摇太长,且直接写到范家相,不如马昕绵密。第二章用力甚勤,但所得结论似乎还是再确认习见。并且籍贯不能完全说明经历,这一点写得不如艾尔曼和尚小明。第三章问题意识抓得好,但缺点还是闲笔太多。龚橙的批语值得深挖,但作者就是不挖。第四章征引广泛,但是王先谦的序言可能更多是一种书写格套。惠栋戴震,魏源陈奂,哪个不是说要直追先秦孔子了?See what he did,instead of what he... 第一章前摇太长,且直接写到范家相,不如马昕绵密。第二章用力甚勤,但所得结论似乎还是再确认习见。并且籍贯不能完全说明经历,这一点写得不如艾尔曼和尚小明。第三章问题意识抓得好,但缺点还是闲笔太多。龚橙的批语值得深挖,但作者就是不挖。第四章征引广泛,但是王先谦的序言可能更多是一种书写格套。惠栋戴震,魏源陈奂,哪个不是说要直追先秦孔子了?See what he did,instead of what he said。第五章似乎也是现在颇为常识的反思了。总得来说,这本书在写博论的年代可能不错,但今天确实就平平了。“新论”已不新矣。今年开会,车行健催作者自己搞一本辑佚,作者也答应了,期待吧。 (展开)
4 有用 思适斋中小学生 2023-09-20 11:13:40 北京
不是散钱串成,而是作者博士论文的摘编版。作者脑子清楚,论述的都是真正的前沿问题,难能可贵。
2 有用 彭城下吏 2023-06-10 20:34:41 北京
张氏本书本为散钱串成,其分五章,并前言一篇。前言概述其于三家诗之思考,系提纲总论。第一章着眼于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之撰著动机,第二章则探求清代三家诗研究的地域因素,第三章讨论清代三家诗的研究预设的更进,第四章讨论王先谦撰述《诗三家义集疏》的方法与得失,第五章对清代三家诗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五章之间,一四两章为专书讨论,且恰为清代三家诗研究之发轫与殿军,二三两章则系假借三家诗进行清代学术史研究... 张氏本书本为散钱串成,其分五章,并前言一篇。前言概述其于三家诗之思考,系提纲总论。第一章着眼于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之撰著动机,第二章则探求清代三家诗研究的地域因素,第三章讨论清代三家诗的研究预设的更进,第四章讨论王先谦撰述《诗三家义集疏》的方法与得失,第五章对清代三家诗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五章之间,一四两章为专书讨论,且恰为清代三家诗研究之发轫与殿军,二三两章则系假借三家诗进行清代学术史研究,由此四章推入第五章之反思。三家诗问题因素来关注,故本书读之甚快。第五章所论,亦大为赞同。惟于清代之成体系之三家诗之处理,仍有异见。书内论齐诗及谶纬之关系,亦不苟同。要之,本书多自实出,有支离之病,而无肤廓之论。斯亦见其高蹈之态,非俗之比也。 (展开)
0 有用 王哪走 2023-09-12 15:44:35 江苏
虽然是论文集,但是重复不多,可见诚意。整体来说文献搜罗丰富,横向和纵向的学术史眼光敏锐,问题意识也十分突出。第四章从几十封书信中排比资料考订年份,又从王先谦《集疏》书名的改易中看到其与陈奂的对抗性,很有见地。第五章对三家诗辑佚理论的缺陷的分析,较之马昕也更细致。不过第二章被作者冠以“学术史的新写法”之名,看来作者对此颇为自得,然而非但这种时空分布的分析方法并不新鲜,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其结论,很难说有... 虽然是论文集,但是重复不多,可见诚意。整体来说文献搜罗丰富,横向和纵向的学术史眼光敏锐,问题意识也十分突出。第四章从几十封书信中排比资料考订年份,又从王先谦《集疏》书名的改易中看到其与陈奂的对抗性,很有见地。第五章对三家诗辑佚理论的缺陷的分析,较之马昕也更细致。不过第二章被作者冠以“学术史的新写法”之名,看来作者对此颇为自得,然而非但这种时空分布的分析方法并不新鲜,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其结论,很难说有什么新发现,只是重复了作者所服膺的艾尔曼等前辈学者的结论。从逻辑上讲,清代的江南本就是学术重镇,《诗》学又是清代学术的重要内容,那么江南的《诗》学发达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