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ast Gift
译者: 宋佥
出版年: 2022-9
页数: 296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丛书: 古尔纳作品
ISBN: 9787532790883
内容简介 · · · · · ·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最后的礼物的创作者
· · · · · ·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作者
-
宋佥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下班的时候他就觉得疲惫,是那种偶尔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莫名其妙找上门来的疲惫,近几年来尤为频繁,每当这时他就只想坐下来,什么也不干,直等到那精疲力竭的感觉消退,或是等到有双强有力的臂膀过来将他抱起,带他回家。如今他老了,至少也是快老了。这样的愿望就像是一段记忆,仿佛他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这样做过——将他抱起,带他回家。但他认为那并不是记忆。他人越老,心头的愿望有时就越幼稚。他活得越久,他的童年就离他越近,越来越不像是对他人生活的遥远幻想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一天 -
可就在他坐上公交车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身上出了点不同寻常的事情——那是一种越来越强的无助感,让他不由自主地呻吟起来,他身上的血肉一面发热,一面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空虚感。一切发生得慢条斯理:他的呼吸节奏变了,他开始战栗,出汗,眼看着自己垂头弓背,蜷成一团自暴自弃的人类形态,对此他再熟悉不过了——那是一具等待痛苦、等待解体的人体。他冷眼旁观着自我,他的胸腔、髋关节和脊柱的分解让他有一点惊慌失措,仿佛肉体和精神正在彼此分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一天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最后的礼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最后的礼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后的礼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孙鲁瑶 |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221页 一个错误? | 来自马丘比丘 | 2 回应 | 2025-04-08 10:52:52 |
译者的译后记真是傲慢又无礼! | 来自兰彻 | 2023-05-09 16:05:28 | |
译后记真的可以不加 | 来自Ллюіс🪴 | 3 回应 | 2023-03-30 05:32: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未知出版社 (2012)7.2分 49人读过
-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21)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冯涛策划编辑图书目录(2) (judetheobscure)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个人藏书 (莫云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最后的礼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22 有用 乔峰 2022-11-20 09:04:09 四川
人类,一种永远都在吃苦受罪的生物。
1 有用 Kei 2023-04-25 21:49:18 湖南
寻求身份认同是移民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故事并未展现出多么恶劣的歧视,仅仅是“傲慢”两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我的母亲十六岁那年被人强暴了,我的父亲是个重婚犯,”安娜(汉娜)视角最吸引人,当性的吸引力无法维持,白人男友立即露出他的轻蔑嘴脸。他们其实什么都清楚,清楚对方可能遭受的痛苦,也清楚这样的痛苦不会落在自己头上,无论理解还是不以为然,都只是基于这种清楚做出的表演。 「虽然她根本就没见过别的地方,她... 寻求身份认同是移民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故事并未展现出多么恶劣的歧视,仅仅是“傲慢”两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我的母亲十六岁那年被人强暴了,我的父亲是个重婚犯,”安娜(汉娜)视角最吸引人,当性的吸引力无法维持,白人男友立即露出他的轻蔑嘴脸。他们其实什么都清楚,清楚对方可能遭受的痛苦,也清楚这样的痛苦不会落在自己头上,无论理解还是不以为然,都只是基于这种清楚做出的表演。 「虽然她根本就没见过别的地方,她却依然把这里称作是异国他乡。」 (展开)
1 有用 游遍星辰 2024-03-04 21:24:55 上海
因為自己的身份與經歷而常常能感到共情。「有幾百萬個人像他那樣,幾百萬個我們,既不完全屬於我們生活的地方,卻又以許許多多種微妙複雜的方式融入那裡。你可以在那裡找到幸福。」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之飽滿,在一些充滿戲劇張力的橋段——如瑪麗亞姆將孩子召回家,宣告阿巴斯秘密的那個夜晚——你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考量,他們的掙扎、偏心、愧疚、羞恥。我很共情安娜這個角色。最後阿巴斯的死彷彿全家人的一場解放。這麼多年以來,... 因為自己的身份與經歷而常常能感到共情。「有幾百萬個人像他那樣,幾百萬個我們,既不完全屬於我們生活的地方,卻又以許許多多種微妙複雜的方式融入那裡。你可以在那裡找到幸福。」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之飽滿,在一些充滿戲劇張力的橋段——如瑪麗亞姆將孩子召回家,宣告阿巴斯秘密的那個夜晚——你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考量,他們的掙扎、偏心、愧疚、羞恥。我很共情安娜這個角色。最後阿巴斯的死彷彿全家人的一場解放。這麼多年以來,終於不用再被一個巨大的秘密所壓迫、滲透,以至於對自己掩藏的秘密反倒視而不見。 (展开)
1 有用 蓝河的风儿 2023-08-31 22:05:04 浙江
移民文学似乎或多或少要转化为寻根文学,在离开与抵达的两点之间缝补藕断丝连的那一线。在这一点上古尔纳无疑是驾轻就熟。而他的野心又不止于此,一家四人四线交织,四段茫然的人生提供了充沛的情感土壤,以栽培一套细致多面饱满的移民心理谱系。而两代人的崩裂的决绝姿态也在血脉中相连,隐隐传达出一种必然的宿命之悲。
3 有用 应物兄 2023-04-15 20:48:30 江苏
惊了,比《赞美沉默》还好,好得难以置信。||和《白牙》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写初代移民和二代移民,古尔纳的功力无疑要比扎迪·史密斯高很多。多线叙事,阿巴斯、玛丽亚姆、贾马尔、汉娜,过往与当下、记忆与现实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细腻展现一家四口的移民生活与心理,娓娓道来父亲埋藏半生的秘密和母亲童年的伤。《赞美沉默》姊妹篇,前者讲述为何寻根,后者讲述如何寻根。||整本书在写法上和鲁敏《金色河流》异曲同... 惊了,比《赞美沉默》还好,好得难以置信。||和《白牙》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写初代移民和二代移民,古尔纳的功力无疑要比扎迪·史密斯高很多。多线叙事,阿巴斯、玛丽亚姆、贾马尔、汉娜,过往与当下、记忆与现实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细腻展现一家四口的移民生活与心理,娓娓道来父亲埋藏半生的秘密和母亲童年的伤。《赞美沉默》姊妹篇,前者讲述为何寻根,后者讲述如何寻根。||整本书在写法上和鲁敏《金色河流》异曲同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