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回家路上被道德绑架了。
一家卖吃的的小店,老板娘在马路边拉人,说:小姑娘,来帮个忙,就站我们店门口,拍个照。
下班高峰期,我看他家店里一个人也没有,周边其他店里面都有客户。
虽然就是拍个照的事,但是我并不想去拍。我说不好意思,我不想拍。
我就走了。
就听大姐在后面说:现在小姑娘怎么这么自私,这点忙都不帮!
我在前面走路,听到她说的话。我就很无奈,我不拍照就是自私?你为什么要道德绑架我?你为什么不想想你家店为啥没什么人?
以前为这种事,我估计会生气,现在就不会了。因为我把我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了。
就是把别人对我的评价,变成我自己对我的评价。这件事, 我觉得我没有问题,那我为什么要因为别人说的话,而生气呢?
随着年纪的增加,我越来越多的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了。让原来是讨好型人格的我,现在更喜欢讨好自己了。
以前听到过一个沟通小技巧。 跟别人说话,或者布置工作的时候,说完了,不要问“你听懂了吗”而要问“我说清楚了吗?” 这个类似的技巧,我在育儿书里也看到过。 学会这个小技巧以后,我试了几次,效果还挺不错。没想到简单的把提问主角从“你”转变到“我”的过程,就能提高沟通的效率,减少工作误差。 今天看《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一书,里面说到: 当两个人交谈时,一方通常会对另一方的世界观做出假设:我倾向于认为 ,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是一样的。 如果双方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背景,很容易产生大量误解。 这也就解释了我上面说的沟通小技巧为什么会有用。 A说话的时候,讲了123456,并且会预设B能理解。 说完问B懂了没,B很可能懂了A说的123456的顺序,但是并没有理解内存逻辑,所以执行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执行125463. 当A问我说清楚了没? B会去想,A说的是123456,但是我觉得应该是125463。这样就会跟A进行有效沟通了。
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别人也会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