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晚明追憶錄《陶庵夢憶》,我們今日所見的八卷本,並不是作者張岱在〈夢憶序〉中所言,在懺悔心境中寫下的原貌,而是作者去世一百多年後,乾隆年間的文人王文誥,將收集來的張岱文稿擴增釐定而成。改造的結果,原本的創痛書寫,變成了回味懷舊。
《十七世紀廢址》根據近年來陸續發掘的張岱著作版本中的線索,企圖接近張岱「遙思往事,憶及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之真實情境,再從多角度呈現張岱筆下刻劃的另外畫面,並以他的執著為原點,上溯,旁及,下遊相關的人物、傳說、故事,構造出清晰的情感脈絡,是為一本書在千年歷史中鏤刻出的文之縱深。
作者一九八三年赴美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研究所唸書;當時柏克萊的人文學院,深受歐陸(尤其法國)文化批評理論的影響,歷史系歐洲史的新派教授將史料視為文本,在理論的啟發下,從階級,性別,動機,態度,立場,深度閱讀剖析以前視為證據的史料;同時以此理論精神開發新的影像文本,如畫、照片、電影。用西方的文化理論去套論中國古典,雖然能創造新問題,新角度――歷代渺視的能被正視;卻似是似真有限度,理論所至的結論,難舉一反三,推而廣之。研究歷史,楊聯陞先生曾經寫過,對於一個題目,要讀遍所有相關資料,史料自然會呈現出關鍵,然後由此入手。楊先生的基本功,如魔法般,屢試不爽。領域式的歷史文本閱讀中,不忘從文化批評理論領會來的的敏感質問,單純的現象變得繁複多面,如何從中取樣,最考驗見識;可及的變通,是將歷史研究昇華成小說。
《十七世紀廢址》分甲乙兩境,史料含量高的甲編,獻給張岱的《夢憶》,包含首次完整刊出的一卷本《夢憶》,出自乾隆年間金忠淳編輯的叢書《硯雲甲篇》,早於王文誥的八卷本十九年,最可能是張岱寫下的原件。其中有多篇明亡後的筆記被王文誥刪去,雖然常被附錄在各家精印的《陶庵夢憶》,但一卷本《夢憶》的整體感是與《夢憶序》的激進互相輝映,值得如新夢閱讀。乙編從張岱終身追求的藏書地瑯嬛福地開始,重建兩處遠古的藏書境,以及晚明山陰祁氏澹生堂三代藏書。作者,抄寫者,刻版者,收藏者,古典時代的文字創造只有憑借著這一脈相承才得以僥倖流傳到現代,都是傳奇。「有根據的想像」(informed imagination)是《十七世紀廢址》在史料和文字版本的考證和閱讀之後,自由運用以充實脈絡中的一境,一景,一幕的作法,忠於史料的合理性而非現代對古代的刻板戲劇邏輯,即使過度到「幻想」,也仍在「真實」的感覺幅度之中。而這歷史中的真實瞬間,是與古典交流的生之境。
0 有用 不介眉寿 2022-11-12 19:14:47 瑞典
今年看过最好的史同,谢谢谢谢,我又爱我cp了,真的谢谢。
1 有用 正始仙草冻 2022-08-22 14:18:15 浙江
瑯嬛百年孤独。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同人本。
2 有用 蘑菇酱在小黑屋 2022-09-09 15:56:46 上海
甲编文思巧妙,不禁想原谅作者的胡说八道。乙编不着边际,徒然是自我感动的无聊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