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访谈录 短评

热门 最新
  • 73 彩铅马克想回家 2014-03-03 00:06:47

    2002年,我妈从国营单位下岗,和24城记里的人一样的结局,几万元钱买断了工龄,也结束了我妈的会计生涯。就是很尴尬的年纪,却还要供我和我姐俩人上学。没有对国营单位的留恋,坚强的她打过一年工,觉得不自由,赚的少,既而开始了辛苦的自己做生意的岁月。不管日子怎样拮据,她从来没让我们姐妹感到委屈,尽己所能给我们最好。现在好了,她依然孜孜不倦赚钱。所有的城记,都是心酸的回忆和自强。没有天不遂人愿,我妈是最好的榜样。

  • 35 shininglove 2011-11-10 13:45:13

    集体的失语,群体的消失。惊心动魄的记忆隐没在一片沉默之中。“你的现实不是我的现实”

  • 26 DizzyWhale 2010-04-01 20:31:00

    贾樟柯又让一群人的声音被听到了

  • 16 哪吒男 2017-03-15 22:40:56

    几乎是痛哭着看完整本书,太有共鸣了。

  • 9 sophie 2009-05-22 22:02:16

    对贾樟柯的感觉,不是喜欢,是钦佩。无论影像、文字还是姿态,有深深的关切,而且沉稳。

  • 4 门柱 2009-06-02 09:37:34

    书给五星 电影给两分。情真意切的历史面前,虚构是多么的可笑啊,在《二十四城记》影像中,吕丽萍是中国电影人的耻辱。与之相对,侯丽君不是国企工人的光荣,却是中国电影的光荣。

  • 4 Kris™在路上 2012-01-03 22:44:12

    可能还是对于访谈录无法给出高分吧,毕竟在访谈真实性和高度与访谈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纪实类的书籍如果不是让人震撼可能就会淹没。当然,我想那些与24城有直接关系或者与类似国企有间接关系的人们肯定是感触极深的,毕竟我没有经历过那种大院环境,无法感同身受。

  • 3 bird 2015-01-15 10:28:43

    稀缺的土地上,记录已经显得了不起。

  • 2 大甜甜~~ 2010-09-07 00:07:58

    让沉默更有力量

  • 3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1-11-05 12:42:52

    在充斥着纷乱、无聊、肤浅的电影圈子里,像贾导这样关怀现实、关注普通民众命运的导演越来越少了。。。由于生活环境和老工人们相去甚远,我已经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态了。我的祖父也同样出身于工厂,从小我是在工厂宿舍里长起来的,然而童年的我却几乎没有得到过进厂房围观的机会(大概是小孩子在里面乱闯太危险了吧),对于他,以及他的“同事”们的命运,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了解。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意义可能不大,但却触动了我的反思。最近看了好几本写底层普通民众的书,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检讨过去的学习方式和处世哲学了。

  • 1 她去秘密旅行了 2010-12-27 10:26:04

    还记得电影里那个女人与那句话——“人有事做,老的慢一点。”

  • 1 jasonbai 2009-12-18 12:47:58

    体制化进程中的集体记忆

  • 1 劈头士》睁木 2019-05-21 20:08:04

    已购。工厂,几乎是父辈的集体记忆,而这记忆中还包括了文革。这本访谈里关于文革的部分很鲜活了。

  • 1 Dry Ear 2010-06-20 13:44:56

    “话到此,不多言。”

  • 0 2009-07-09 17:59:51

    比那部电影丰富多了。

  • 0 沁云 2018-12-22 10:12:18

    贾樟柯身上同时具有作家的敏感和导演的慧眼,使得我们能读到这本书,读到书中人物在言说之外的巨大沉默,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 3 安提戈涅 2017-02-10 17:21:26

    《中国工人访谈录》以成都420工厂的工人们作为样本,访谈跨越了三代人,从最早的老领导一直到第三代的“出走者”。老领导们回忆的厂内各种派别武斗的故事,我也曾在父母的口中听闻,它们更像是传奇故事,听来同样惊心动魄,而“厂内后人”们的回忆则无数次地与我的回忆吻合,这种身份被标记、被指认的感觉,充满温暖又令人心碎。毫不奇怪,几乎所有的大厂回忆都是能彼此呼应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托儿所与灯光球场,食堂的豆沙包以及医院的糖药丸因为——如果要残酷一些地承认——大厂作为城镇文化的空中楼阁形式与乌托邦版本,本身是没有自己的文化的,这是和台湾眷村最大的差异——因而,当大厂消失、某一时代趋近于真空时,唯一能够被想起的,就是这些真实活过的人的温暖的讲述。

  • 2 Enjambement 2017-10-29 01:41:12

    这本书可谓是以小见大,从420工厂里面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工人的境况,从50年代一直到十年之前,也展现了工人不同时代之下的境况和心态。工人对工厂,或者说单位的情感,甚至依赖是始终未曾改变的。去年听过母亲讲她技校同学下岗的事,因而读起来,也有种因所见所闻中的“暗合”所引发的短暂沉默。

  • 0 藕粽 2011-12-24 07:30:14

    旅行读物之一

  • 0 Frankel 2013-06-06 10:12:21

    老百姓的故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