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原作名: 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
译者: 邢建榕 / 薛明扬 / 徐跃
出版年: 2022-7
页数: 460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5820935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原作名: 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
译者: 邢建榕 / 薛明扬 / 徐跃
出版年: 2022-7
页数: 460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5820935
内容简介 · · · · · ·
他是埃德加·斯诺的老板,支持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采访与出版。
他是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他于1917年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上海,亲历、见证了近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后遭日军迫害,作为交换战俘回到美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这本他眼中的近代中国回忆录(1917-1942)。
鲍威尔西方视角的观察,带我们回到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场,深入了解近代远东国际关系。另外,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描写,也是一份鲜活的上海社会史、城市史资料。
书中含有珍贵的历史场景图片,特别是珍藏于密苏里大学的鲍威尔信件、照片等。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 作者
-
邢建榕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
【美】约翰·本杰明·鲍威尔,著名记者、报人,“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
译者:
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上海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
薛明扬,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徐跃,八十年代任职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上海九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家收藏家。
目录 · · · · · ·
001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上海和近代中国 / 石源华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003 东方之行
009 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024 1917年的上海滩
036 孙中山和袁世凯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003 东方之行
009 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024 1917年的上海滩
036 孙中山和袁世凯
· · · · · · (更多)
001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上海和近代中国 / 石源华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003 东方之行
009 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024 1917年的上海滩
036 孙中山和袁世凯
043 内战的阴影
050 蓝辛—石井“事件”
058 流亡上海的白俄
068 编辑做说客
078 山东与华盛顿
第二部分 扑朔迷离的20年代
091 前清秀才、基督将军、东北虎
099 临城劫车亲历记
130 华南的事务
137 20年代的党派斗争
144 “四一二”政变中的内幕故事
160 干涉的外交伎俩
169 采访“中苏之战”
第三部分 “九一八”枪声响起之后
18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96 苏联、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205 海参崴之行
218 横越西伯利亚
231 1935年的莫斯科
243 取道日本回上海
251 1936年的菲律宾
第四部分从“西安事变”到南京的陷落
263 西安事变
277 端纳的斡旋
284 西安事变的结局
299 日趋紧张的局势
312 1937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五部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331 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337 越来越重的压迫
346 炸弹与刺刀
354 纳粹德国的魔影
368 历史断线了
377 日本人的“效率”
第六部分 战俘生涯及迈向新生之路
385 恐怖的大桥监狱
399 “危险思想”
411 美国援华谷物
417 交换名单
422 踏上归国航程
435 中国之未来
442后记
445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003 东方之行
009 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024 1917年的上海滩
036 孙中山和袁世凯
043 内战的阴影
050 蓝辛—石井“事件”
058 流亡上海的白俄
068 编辑做说客
078 山东与华盛顿
第二部分 扑朔迷离的20年代
091 前清秀才、基督将军、东北虎
099 临城劫车亲历记
130 华南的事务
137 20年代的党派斗争
144 “四一二”政变中的内幕故事
160 干涉的外交伎俩
169 采访“中苏之战”
第三部分 “九一八”枪声响起之后
18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96 苏联、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205 海参崴之行
218 横越西伯利亚
231 1935年的莫斯科
243 取道日本回上海
251 1936年的菲律宾
第四部分从“西安事变”到南京的陷落
263 西安事变
277 端纳的斡旋
284 西安事变的结局
299 日趋紧张的局势
312 1937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五部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331 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337 越来越重的压迫
346 炸弹与刺刀
354 纳粹德国的魔影
368 历史断线了
377 日本人的“效率”
第六部分 战俘生涯及迈向新生之路
385 恐怖的大桥监狱
399 “危险思想”
411 美国援华谷物
417 交换名单
422 踏上归国航程
435 中国之未来
442后记
445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冬天的某日,忽然有一个消息说有几艘神秘的轮船,开到离上海数里之遥的扬子江口外……大约三十到四十艘各种各样不同的船只,而大半的船都油漆得污黑。这个船队从小型战舰、到港口拖船、似乎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两艘很大,马力很强的破冰船…… 比这支舰队本身更为奇异是在军舰的甲板上堆满了各色各样的家庭用具,从锅、碗、瓢、勺、到婴儿的眠床,应有尽有……这支舰队是由史塔克海军上将指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俄帝远东舰队司令)……他们在海参威带出来的补给品,现在都已经消耗殆尽(在布尔什维克占领海参威的前夕)……舰上的妇女儿童,大多是舰上官兵的家眷,还有不少平民,他们都是为了躲避布尔什维克的残暴才逃出来。尽管上海当局拒绝这些平民上岸,但是他们还都在半夜悄悄离船溜往上海。 这支帝俄舰队在扬子江口外停了几天,经上海的慈善团体赠给他们所需的补给品后,史塔克海军上将乃下令他的舰队开拔,向南航行,最后到了马尼拉。在马尼拉,那些逃亡者一个个地变成了平民,落脚下户,舰队无形解散,所有的船只也全部卖掉。后来,俄国的共产党政府曾经想收回这些船舰,一方面由于这些船舰确是被史塔克海军上将卖掉,另一方面由于那时的美国还没有承认共产党俄国;因此,俄国大鼻子就扑了个空,什么也没得着。不过,当时的俄国共产党最向往的,还是那两艘巨型破冰船。因为海参崴从秋末起一直到冬天的好几个月,都为坚冰所封;没有破冰船,货船和渔船都无法在那几个月里在海参崴进出。 跟史塔克海军上将的舰队到达上海的俄国亡命者,成为从西伯利亚,以及俄国其他地方,极西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批拥来的俄国人的急先锋。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因为上海,是一个开放城市,到上海来的外国人不需要持有护照和签证,所以对大量拥来的俄国人,毫无限制办法。这些俄国人搭乘每一班火车、每一条船从北边前来,大多是赤贫如洗。但是,他们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7页 -
大约一八九八年,当中国接近分崩离析被列强瓜分的边缘时,德国的威廉大帝(Kaiser Wilhelm),为了不使英国和别的列强把中国全占了去,于是就借口两个天主教德国神父被山东土匪杀死,强占了中国东海岸最好的港口胶洲湾。接着,为胜过英国人和俄国人,威廉大帝派出他最优秀的市政专家到青岛,把青岛建设成一个清洁、整齐的现代化城市。之后,德国人又获得修筑胶济铁路的权益,把这个半岛跟山东省会济南连接起来。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侵略中国的情形。 日本人当然不喜欢德国人在中国东海岸弄个根据地,就像他们不喜俄国人在大连、英国人在青岛北面数里外的威海卫拓展一样。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攻打青岛。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只有一支小小的要塞防守部队,但是他们的炮台修筑得却很坚固,因此,日本舰队在德国现代化的旋转炮台射击下,始终无法攻进胶州湾内。最后,日本鬼子只好先侵入中国领土,再从陆上攻占青岛。当德国人发现大势已去,只好向日本投降,日本人便把他们拘在一起。据说,日本的啤酒业便是从这个时候兴起。因为在那些被拘禁的德国人中,有人教会了日本人制造啤酒的技术。 有一次,我问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博士,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强烈的反对日本人占据山东,而对德国人占据山东却好像没有什么意见?施肇基博士说:“德国人是建设的,日本人是破坏的。”德国人遵守条约规定,日本人不遵守条约规定,因此逐渐地把力量扩展到山东全省。此外,日本人又把毒品运入,用吗啡和海洛因摧残中国人。日本人在天津租界里专门制造毒品;吗啡和海洛因虽然都是以化学方法con 鸦片烟里提炼出来,却远比鸦片烟毒烈几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对两个翻译版本的行文趣味性比较
原书名《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 中文版本A:《鲍威尔对华回忆录》,邢建榕,薛明扬,徐跃 译,知识出版社,1994年出版。这个版本在2010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重新出版。 中文版本B:《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刘志俊 译,译林出版社。 书名B版本相对更准确些,但是内容的...
(展开)

好的历史文献就快被删完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哈哈哈哈,书友们要小心,这本书有大量的删节,比如皇姑屯事件当时的报告的估计(张作霖是被谁所杀),西安事变的真实原因(谁给了张、杨那么大的胆子),虹桥机场事件,浙赣大图图。。。这些在当时西方人就写出的东西和后来沈志华从俄罗斯搞来的东西是一样的,当然了,现在商... (展开)
难得这么不带感情的书籍
花了半个月,粗略看完这本《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从1917到1942年,美国记者鲍威尔来到中国,经历了清朝覆灭、军阀混战、民国建立、日军入侵后自己进入监狱的25年生活。军阀混战时遇到土匪被绑架,被日军关入监狱差点挂了的经历感觉作者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好像是在叙述别人...
(展开)

百年前火车大劫案的亲历者
1923年中国引进了亚洲唯一全钢列车“蓝钢皮”,这列从南京到北京的豪华列车,票价 49 银元(当时教员北京图书馆职员月薪 8 元),在山东临沂县被土匪绑架,作者当时是上海《远东美洲评论报》的主编,全程参与并成为其中谈判代表,最终以绑匪被招安进编制,结束这场惊天大劫案,...
(展开)

精彩的第一视角中国近代大事记
扣的一分是因为翻译。相当好看,虽然被糟糕的翻译、不时出现的错别字和译者自己主观的情绪和态度折磨得不浅。 本来我对近代史的了解只是知道些历史上的大事件,看完这本书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前因后果有了更多了解,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就更深入一些了。 另外之前只知抗日战...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这个版本有大量删减嘛? | 来自归梦忆田舍 | 2024-03-31 00:33:5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黄山书社 (2008)7.8分 80人读过
-
Benson Press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5)7.8分 155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8.1分 5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东方屠龙术史考 (陆犯焉不识)
- 国内引进外文新书与外文原版(2022-08) (拾捡书籍的小孩)
- 书单|2022年 1.2.3.4季度新出版的书 (如峻峰)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2 (普照)
- 旅行/旅居/探索文学 (空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在中国二十五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大甜甜~~ 2023-09-25 10:59:17 北京
值得一读,鲍威尔有亲历,也有眼光。他能够看到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度介入。而美国带给中国史最好的东西就是一套法则观念吧,鲍威尔自己骄傲的也是他对法案的推动。上海曾经是白俄的聚集地,因为害怕革命而纷纷南下。由此带来的饮食新风和国际婚姻,大概是那个年代的上海特别真实的一景。
0 有用 智术师 2024-03-03 19:43:00 广东
记录生动细致,使读者如同亲临历史现场。
0 有用 蓝色多瑙河 2024-05-04 09:52:21 北京
西方观察者视角看民国、看日本侵华,作者亲历的记述,颇有参考价值
2 有用 十年扬州 2023-09-23 14:35:43 浙江
美国记者眼下的特殊时期的体会
4 有用 Allen 2024-03-08 11:22:32 广东
回忆录因删减而伟大。读书的时候与《密勒氏评论报》有某种机缘,十几年后遇到这本书,验证了必有回响。1917-1942是中国的大变局时代,民国初创,军阀纷争,租界兴盛,日本侵华,在上海汇聚各种力量,许多事件的复杂度高,因复杂而永存,至今仍是故事的来源。该报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西行漫记,并在该报刊登,但回忆录中很少提及这个记者,而鲍威尔本人对红色并无甚好感,我猜后记里提到的译者删除的“少量实在离谱的段... 回忆录因删减而伟大。读书的时候与《密勒氏评论报》有某种机缘,十几年后遇到这本书,验证了必有回响。1917-1942是中国的大变局时代,民国初创,军阀纷争,租界兴盛,日本侵华,在上海汇聚各种力量,许多事件的复杂度高,因复杂而永存,至今仍是故事的来源。该报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西行漫记,并在该报刊登,但回忆录中很少提及这个记者,而鲍威尔本人对红色并无甚好感,我猜后记里提到的译者删除的“少量实在离谱的段落”应该是与此有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