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中华书局出版,到电子版宋元方志丛刊,方志丛刊珍稀方志。
寓目的观感,
古代地理志县级四至边界的实际勘测,实为历史遗憾。
自汉书地理志,刘昭后汉地理志,篇幅短小无能放写地理四至。
水经注杂缀众书,作者几未游历。
到元和志太平寰宇记等唐宋总志,guo家集体编纂对清晰县级四至边界记录也是寥寥。
私人游记型总志如舆地纪胜舆地广记方舆胜览对边界记录几乎没有。
到明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也是边界四至几无。
历代方志所修四至也是修撰大概,有的粗糙也是没有。
对县级沿革,山川水流倒是记录不少。界线四至大多缺少的情况,
某依经验之谈,文士书斋式修撰志书地理,根本达不到这种精度。
古代修撰地理书的周广里程是基于,马力人力测算。精确度只有梗概。这和古地图精确度符合,所以四至达不到确度。
古代guo家缺乏县级及以下的边界勘测意识,目力所及,古代没有一次大规模县级州级边界测算。连古代赋役户口数这样国之大事很多时候都是一笔糊涂账,州县四至清算自然无法举行。
除河南河北平原区人口密度大区域外,如湖北四川边疆汉夷杂处区。各种边界不明晰也是一因。
古代人力缺乏往往县级边界只明确了部分重要位置,其它边线因为人迹罕至,或只有大概口头协定。如界碑,古代界碑很早就有,搜索论文期刊找到与 界碑 相关的 中文期刊 62 篇,用时。有几篇主题算本文相关,汉“冀州常山南行唐北界碑”考。陕西吴旗出土金与西夏划界碑。道格尔古碑即唐蕃赤岭划界碑考辨。
其它因素还有很多,
边界四至记录的缺乏,导致现代地图上推古代地图,有很多问题。
兹举数例。
边线不确定是必然。然后面积只能推测概数,这是县上一级。县级边疆地区的县面积只有行政中心,根本不可能有县级管辖范围的推测,推测出来的必定是错误的。
县级沿革很多估计还有错误的,县级边界不明确,一些不知名县级分合规划的历史上考察没有文献数据和记载。如谭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无考证县名。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只有估算位置。
边疆汉夷地区的县界多数当时就没有搞清楚,或者是历史时间动态的。导致历史地图只有划大比例尺不能更精细。
现在只有依据文献的名山河路一些县城遗址点推算,反应在图上只有点没有面。大面积预估能有数据可以算大致可靠的估计要到清代大范围全国县志修订以后。然而清代河流路线和一些城镇对应更古。都是有偏差的。除了山脉偏移过少。这造成恐怕只有清史地图集那样只可能推出清代大致县级边界历史地图。到明代可能的很多县级缺少缺失。不能完成明代历史地图的较准确描绘。
到现在乡镇级,某乡某村可能就不属于古代本县历史范围。可能在领县,可能是裁并的历史上出现的某县范围。本县历史上就与该某乡镇级或许无关。
总结,
古代文士书斋式的地理志书写,没有实际基层勘测数据。只有大致范围的界限。按古代人力等条件,连徐霞客这种行步都不肯能界定了的实际县级或县级上级边线。在历史地图 绘制上只可能是一笔糊涂账。只有靠少部分的界碑出土遗址古行政文书等发掘文物文献。不可能全方位能明确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