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 短评

热门
  • 12 Mantus 2022-11-22 16:52:31 北京

    虽然自己也参与过这样的口述史料整理过程,但现在回想,隐去提问而将口述文本连缀成小传式文章的做法,可能还是多少有点问题。因此也觉得本(丛)书似乎少了些相关说明,比如如何提问内容,从录音到文本的删减等,附上一些归纳性、研究性的文字就更好了。

  • 4 文无第一章会之 2023-07-19 23:34:50 浙江

    写作硕论时曾翻阅过一拖厂志,加之受临高启明影响甚大,自己家人也不乏国企出身者(我自己小时候就在厂办幼儿园读过一年),所以对一拖这类“企业办社会”的大型国企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在阅读前对本书也是充满期待。不过读完后才发现,这部汇编了三十名一拖职工生平的口述史著作,所述内容实际上与“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的主标题背道而驰,更合适的题目应当是“农业机械化的中国现实”或“传统农机工厂的发展路径”。七十年前,一批毕业生从五湖四海经历层层选拔进入一拖这座大厂,七十年后的今天,也有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奔赴互联网、金融和体制内的“大厂”。后者职场竞争的白热化值得感叹,但前者也并非去往人人均富的童话世界,很多人的一生就此跟企业捆绑共同沉沦,留下无尽的遗憾力透纸背。

  • 0 R.Peng 2023-10-30 00:01:21 北京

    20231030,主要是口述史

  • 0 瞻庭 2023-12-02 21:12:50 广东

    工贵兴衰录

  • 2 靖不渝 2022-12-19 09:42:45 江苏

    那些普通人林林总总的人生,让历史更加生动、完整。为抵抗遗忘而做努力,令人尊敬。非常好的一本书,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唯一不解的是,这些普通人的口述史如何用于宏观历史的研究中,期待看到周晓虹老师利用这些材料写出的研究论文。

  • 1 一丘一壑也风流 2023-09-07 23:58:51 美国

    不知为何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常常闪回李康老师历史记忆第一课的情形,讲到人有一种把自己放置到历史舞台上供人审视的自觉,然后就因为这个动机塑造了他在研究者面前的面象。此书占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一拖的中层干部及以上,在他们的话中能够读到这种自觉,他们看到一个名牌大学来的教授团队,自觉地想要将自己和企业的成就讲出来,留下一笔。如何能够削弱这种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影响,如何能够多样化访谈者的池子,可能是此类尝试需要注意的。

  • 0 TOMOKO 2024-03-27 21:21:35 浙江

    那一代的经历都如此相似,一边读一边回想爷爷的一生,太爷爷让他种地不给继续读书就只身一人跑到杭州念完高中,分配到西北油田20年又转去东北油田又是20年,奋斗一辈子

  • 0 宫保鸡丁 2024-06-16 14:16:33 北京

    确实受访者都是职务相对较高的,但是问题不太大,因为他们的出身还是有相当的多元性的。很多访谈细节可以折射出皇粮工人阶级(尤其还是中央直属工厂)的观念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 0 𐂂往昔愁𐂂 2024-07-12 19:57:30 河北

    要比洛矿那本访谈质量高,要是能空出来半年一年专门读各种口述资料就好了~

  • 0 2024-11-12 10:58:18 北京

    第一次读到用口述史描述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书籍,从另一种视角审视熟悉的历史感觉很是奇妙。只是书中内容与主标题有点出入,并未完全解答读前的疑惑。

  • 0 发条banana 2024-09-10 10:48:27 辽宁

    1984年发生了比“和尚运动”影响更大的事件,当时人称“废止”。那年国家提出废止子女顶替制度,就是父母退休后,子女不再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所有职工对此都极为震撼,因为他们早已把子女顶替就业看成一项福利制度,子女就业完全寄托于顶替接班。单身职工反响更强烈,因为他们在农村的家里有父母和小孩,如果断了这个念想,他就感觉生活毫无希望了。于是洛矿、一拖等厂的职工纷纷走上中州路,举行上万人规模的游行,都手举牌子或红旗。这次风波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我还专门为此事代表一拖给省劳动厅写反映情况的材料。后期鉴于洛阳国企多,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采取延期的灵活政策,比如1959年参加工作的职工,执行政策的时间大概朝后延长到1989年,这种缓冲期让职工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事件才得以慢慢平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