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编辑推荐
☆“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以森林为视角的全新中国史
☆观点耳目一新,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历史地理学者文榕生、环境史学者梅雪芹、汉学家宋怡明推荐
◆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 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 名人推荐
以往的森林历史研究者多着眼于天然林的兴衰、演替变迁,而孟一衡则从人工林建设的角度探究生态环境的修复,这与中国早已为恢复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殊途同归。
——文榕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
《杉木与帝国》强...
◆ 编辑推荐
☆“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以森林为视角的全新中国史
☆观点耳目一新,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历史地理学者文榕生、环境史学者梅雪芹、汉学家宋怡明推荐
◆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 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 名人推荐
以往的森林历史研究者多着眼于天然林的兴衰、演替变迁,而孟一衡则从人工林建设的角度探究生态环境的修复,这与中国早已为恢复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殊途同归。
——文榕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
《杉木与帝国》强调的大造林及森林管理,与《大象的退却》侧重的森林滥伐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在丰富中国森林史内容的同时,也揭示了相关历史时期人工林业体系的社会和生态代价,由此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纠结不已的多重面相和复杂性,这就为理解早期近代中国环境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却》译者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中国同行对孟一衡的许多方法并不会感到陌生:细致地关注民间文献,深入地分析赋役制度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过他在环境史这个出人意料的领域运用了这些方法,提出了令人振奋的论点。他颠覆了我们关于中国森林随着时间变化的许多假设,从中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新发现。
——宋怡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杉木与帝国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孟一衡,本名伊恩•M.米勒(Ian M. Miller),出生于美国费城,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博士,圣约翰大学历史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史、中国史。曾任耶鲁大学农业研究项目研究员、柏林马普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译者
张连伟,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李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秘书长。
李飞,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
郎洁,就职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
地理学专业,2019—2020年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 · · · · ·
序:大造林......................保罗·S.萨特
致谢
命名规范
导论
森林、官僚体制和经济
樟与杉之乡
中国的木材时代
第一章 富足的终结
管理的富足
宋朝木材危机
官有林管理
私有林经营
未走的路
第二章 边界、税收与产权
边界调查
税务核算
森林登记的普及
林业与行政管理
第三章 猎户与寄居家族
边缘户口
乡村及其不满
白银经济
移植和移民
村民和寄居者
第四章 契约、股份和讼师
税收和产权
股权
土地和劳动关系的转变
木材法律
种植和森林生态群落
第五章 木与水(一):关税木材.
早期发展
调节种植经济
统一帝国,合并市场
从专制到通货膨胀
千年的市场监管
第六章 木与水(二):造船木材
宋金战争和宋朝水军的转型
蒙古人出海
神仙与宝船
16世纪的造船厂
森林与中国海权
第七章 北京的宫殿与帝国的终结
木材、贡品和强迫劳动
重返峡谷
木材巅峰
结论
失去的现代性
移民危机
走出森林之路
附录A:税收数据中的森林
附录B:关于史料的说明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杉木与帝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杉木与帝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 什么是环境史? 7.8
- 补子 6.9
- 法律与书商 8.3
- 中古探微 8.2
- 小天命 7.8
-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8.3
- 帝国之裘 7.9
-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 7.7
- 浮动的海岸 8.2
杉木与帝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Nice but overly political and oversimplified the political debates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定价相比内容是否太高了 | 来自漱石枕流 | 2022-12-31 19:40:25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99减40,满108送餐垫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NEW BOOKS IN CHINESE STUDIES (helenharris)
- 我的精神彼岸 (阿溟)
- 2023年人文社科新书 (蒹木)
- 书单 (繁缕南星)
- 环境史有关 (ljx1023)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5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杉木与帝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宫保鸡丁 2022-10-31 02:41:12 北京
还是有点单薄,但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 有用 ici 2022-10-03 21:42:53 中国香港
本书要寻找的是中国森林政策的“现代性”。但是从正文来看,大部分讨论还是集中在制度演进和税务改革方面。尽管作者指出木材市场监管的长时段连续性,但围绕林业的各种制度似乎是比较随机的,且在实践上并不具有一贯的政策路径。各个时期对林业的管理主要出于军事、建造或财政等功能性需求,而并非针对森林本身。另外,西南山区木材供应的严重衰退也说明了保护性开源并非官僚系统的主要关切,而供应端的改革仅仅局限在东南几省的商... 本书要寻找的是中国森林政策的“现代性”。但是从正文来看,大部分讨论还是集中在制度演进和税务改革方面。尽管作者指出木材市场监管的长时段连续性,但围绕林业的各种制度似乎是比较随机的,且在实践上并不具有一贯的政策路径。各个时期对林业的管理主要出于军事、建造或财政等功能性需求,而并非针对森林本身。另外,西南山区木材供应的严重衰退也说明了保护性开源并非官僚系统的主要关切,而供应端的改革仅仅局限在东南几省的商业木材供应系统上,且几乎由民间力量自发完成。因此如果要说中国的森林管理是“早熟而奇特”的,在事实层面仅仅以南方几省的森林结构重组和木材供应来证明是否成立?这一时段的森林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具有生态学意义?我还是有蛮多疑问的~ (展开)
0 有用 自有我在 2022-10-29 19:41:14 江苏
现在有了这本书,在这本书详细的论述和调查中,让整个世界可以再次看到中国历史上对于森林发展和管理的有效建议。而这本书的内容也值得任何一个对于森林管理体系有兴趣、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了解在古代中国森林发展脉络到底是怎样?
1 有用 cancel 2022-11-15 23:07:32 广东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
1 有用 Silbrig 2022-11-15 14:02:59 中国台湾
视角还蛮有意思的 从森林与木材切入的六大朝代历史描述
0 有用 携书带剑之士 2024-11-18 20:40:21 江西
从林业的角度看待古代中国的役使经济与商品经济之争,确有新意。宋元以来的经济商品化趋势,除了手工业、市镇的发展,白银等贵金属输入等原因外,巨木、珍禽异兽的减少和难以获取使得对特定群体的役使失去了意义无疑也是重要因素。 另注:根据宋元明清的林业、宗族的情况来看,自宋以降的中国政府确实在许多领域都实行了退缩政策,放任基层自治与市场的自我管理,属于是坐实了带英是秦制国家,而带明带清是“自由”国家了。
0 有用 ๑Fly To U๑ 2024-10-19 15:49:30 浙江
随手翻 从生态看政治经济架构 切入帝国的视角新奇 做了大框架的整体梳理 但更想看地方社会实际的运转路径 (实在忍不住吐槽 翻译实在是诡异…好几句得反复读 自行调换语序才能理解…)
0 有用 采薇 2024-10-16 00:44:15 美国
森林所有权和中央集权的关系写的挺不错
0 有用 关小胜 2024-09-27 12:27:30 湖南
提供了一段我未想过的历史,这些关于木材的历史在传统的历史课本之外。
0 有用 舒允 2024-09-25 09:44:39 重庆
这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的林业制度或者说在植树造林上所作的尝试,这有其成功和先进的地方。一方面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人们(主要还是民间)不断出于各种功能性需求建造人工林,杉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长得快,能够提供木材以备使用。 归根结底,“中国大象的退却是过去千年里这种真实而深刻的环境变化的结果,中国失去了众多的原始森林及赖其生存的生物。从生态学角度看,由“大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生物群... 这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的林业制度或者说在植树造林上所作的尝试,这有其成功和先进的地方。一方面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人们(主要还是民间)不断出于各种功能性需求建造人工林,杉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长得快,能够提供木材以备使用。 归根结底,“中国大象的退却是过去千年里这种真实而深刻的环境变化的结果,中国失去了众多的原始森林及赖其生存的生物。从生态学角度看,由“大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生物群落,与消失的原始森林相比,显得苍白无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