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场所的笔记(6)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蓝翼

    前面说到,辽宁叶茂台7号辽墓中出土的两幅立轴画原来是挂在该墓中“小帐”东西两壁上的[见图78.15、图78.16]。不论这两幅画是否为墓葬制作,它们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小帐内部转化为一个有如居室般的空间。就像墓葬中的屏风从生活中的绘画作品转化为墓葬中的壁画形象一样,挂轴在10世纪之后逐渐被表现为墓葬装饰程序中的一个图像因素。这个情况也间接地证明了挂轴是在唐末以后出现的,到宋代以后逐渐流行。1990年发掘的河南洛阳邙...

    2025-04-05 17:57:55   2人喜欢

  • 蓝翼

    我们从刘道醇和郭若虚这些重要的宋代书画著录家那里得知,一些颇有名气的中原画师在10世纪中被辽兵掳至北地,在那里参与了若干艺术项目。见于画史的这类画师包括王霭、王仁寿和焦著等人,其中王霭和王仁寿以其宗教壁画和肖像画著称。54虽然据刘道醇,这三位画家是在947年被辽兵劫走的,事件的发生晚于宝山辽墓20年左右,但是宝山辽墓中带有汉文题诗的典型中原风格壁画的发现,证明了在此以前已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也就是说,根...

    2025-04-05 17:01:14   1人喜欢

  • 蓝翼

    古代文献对于墓葬有一种标准化的定义:“葬不可不藏也。”“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7这种理解自然地促使人们开始营作墓葬与棺,作为容纳遗骸的,尽可能坚固、不透明的独立单元。正是在这种观念下,汉文帝在公元前2世纪早期前往其墓地视察,当看到建于山岩中的墓穴时,他感叹道:“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空絮所陈,蔡漆其间,岂可动哉!”8这也是史...

    2025-04-05 15:53:24

  • 之暾

    这位评论家强调的是新风格中笔法的随意性。对这种风格的另一种解读是,黄宾虹越来越依赖“墨”来回应他周围及内心的动荡。绝非偶然的是,他是从抗战期间的战争环境里开始建立他的“七墨法”的,也就是其著作《画谈》中提出的“浓墨”“破墨”“泼墨”“宿墨”“渍墨”“焦墨”“淡墨”。前六种都意在以不同方式强化墨象的密度、肌理、深度和厚度。

    2022-11-16 18:49:39

  • 之暾

    许多文人从玄谈、诗歌和音乐中寻找精神慰藉。这种趋势使得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开始将公共艺术转化为个人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与绘画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艺术传统。书画鉴赏和批评也随之 出现了,而书画收藏成为社会精英的高雅时尚。对绘画艺术的发展至关 重要的另一项发展,是轻便的手卷变为最重要的绘画媒介。这种图像绘 制方式不再依附于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和礼器,而是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

    2022-11-16 18:41:45

  • 之暾

    这里希望指出的是,“观赏化”和“物质化”的倾向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但砚屏所用之石成为鉴赏家孜孜不倦谈论的对象,而且各种珍贵木材如黄花梨、紫檀、乌木、黄杨木、檀香木、铁梨木、木、柞榛木等也增加了各类屏风的独特情趣。随着这个倾向,如张志辉在本书中所总结的,此时的屏风材料扩展到瓷、石、铜、铁、珐琅、玉、玛瑙、木雕、竹簧、竹雕、书画、织绣、烫画、铁画、百宝嵌、画玻璃、刻玻璃、料丝、玻璃镜、嵌...

    2022-11-16 18:28:21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比较场所

>比较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