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文化史 (🦉的瓦涅密)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钰)
- 动植物 (qdsxinyee)
- History (qdsxinyee)
- 书单|大自然、天文地理、发明创造(科普) (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2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茶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王小差🐺 2023-03-16 13:26:56 北京
一本厚重的茶叶大百科。作者是民族语言学的大家,对于中文里“荼”与“茗”两个词的源流考据入木三分(分别来自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和澳亚语系),但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更大的野心。从中国茶叶的六大分类到向日本、韩国的传播,进一步来到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荷兰、英国,茶叶贸易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一段关于咖啡和可可的小插曲之后,又来到了北美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在“喝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茶树的病虫害防治... 一本厚重的茶叶大百科。作者是民族语言学的大家,对于中文里“荼”与“茗”两个词的源流考据入木三分(分别来自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和澳亚语系),但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更大的野心。从中国茶叶的六大分类到向日本、韩国的传播,进一步来到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荷兰、英国,茶叶贸易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一段关于咖啡和可可的小插曲之后,又来到了北美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在“喝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中,作者终于依依不舍的结束了他的旅程。书中部分插图与文字不匹配,涉及到需要具象化的概念名词,比如“煎茶道”,需要读者自行查阅网上公开信息。这本书正文760页,共134万字,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适合作为工具书来进行茶叶相关的补充阅读。 (展开)
1 有用 无限弃绝 2023-03-20 20:51:30 上海
本书作者最关心也最擅长的问题是词语溯源,切入的方式是国别,故叙述多起于cha和te两种音在各国的流窜,是一种语言学的approach,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对茗荼茶三字的解读。我想这是本书最为独特之处。全书风俗史资料与历史叙述杂糅,最后一部分罗列大量文献,细数茶各个成分对人体的益处,让人感受到作者确实有不小的考据癖。也许作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有关茶的大型掌故集来看倒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方法。
2 有用 para 2023-03-23 00:49:03 北京
这本《茶》堪称甲骨文开年出版之重器,其厚重、其印刷、其内容,令人有种闲坐家中、神游四方的观感。但最令我触动是在于作者展现茶文化的方式,其从人类学、语言学及商品贸易串起茶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形成,虽不致精专,却洋洋洒洒,敢于联想,展现出十足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而我们对于类似茶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及“文化自信”的内容书写,却有种阳春白雪的孤傲感,常常官范儿十足、面目严肃,亲切感不足,不经意间折损了所谓正统文化... 这本《茶》堪称甲骨文开年出版之重器,其厚重、其印刷、其内容,令人有种闲坐家中、神游四方的观感。但最令我触动是在于作者展现茶文化的方式,其从人类学、语言学及商品贸易串起茶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形成,虽不致精专,却洋洋洒洒,敢于联想,展现出十足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而我们对于类似茶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及“文化自信”的内容书写,却有种阳春白雪的孤傲感,常常官范儿十足、面目严肃,亲切感不足,不经意间折损了所谓正统文化的传播,反倒令纯正的中华茶文化埋没于日本抹茶和英式红茶的网红中。读这本《茶》,完全可以学习一下作者框架构建和组织资料的能力,运用到为正统文化传播的尝试中去,在互联网的信息大潮中为自己代言。 (展开)
1 有用 尤里卡 2023-02-26 10:05:16 河北
作者以微观视角(茶叶)切入宏大主题(全球史),从形而下者(器物)推向形而上者(机制),既体现了德国兰克史学的特点,也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可谓切中历史研究之肯綮。正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所说,理解活生生现实的能力是历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但作为历史学家,如何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追寻过去,从而回溯并还原不可复现的历史,无疑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优秀的学术素养。在这本书中,作者旁求博考,大量引用... 作者以微观视角(茶叶)切入宏大主题(全球史),从形而下者(器物)推向形而上者(机制),既体现了德国兰克史学的特点,也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可谓切中历史研究之肯綮。正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所说,理解活生生现实的能力是历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但作为历史学家,如何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追寻过去,从而回溯并还原不可复现的历史,无疑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优秀的学术素养。在这本书中,作者旁求博考,大量引用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严谨论证,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秉持“总体历史”的理念,坚持“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不仅关注琐碎的细小物件与表面的历史事件,更探求由茶叶所勾连起的地区-区域-全球的结构-功能关系,从而发掘历史深处的发生规律与运行机制。 (展开)
2 有用 宝木笑 2023-02-17 16:24:51 山东
与其说这部厚重精美的著作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通史,倒不如说这是一部以茶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喜马拉雅山麓对这种树叶的呼唤,标记着人类终将进入从生存到文化的文明发展宿命,这片树叶也逐渐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浩波扁舟中,见证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兴衰往复。若无汉唐,何来茶道。如不东渡,怎得奈良。丝绸之路上颠簸,是东西文化的交融。荷兰茶医之盛行,是资本主义的滥觞。及至近代殖民烽火,远眺寰宇拓土开疆... 与其说这部厚重精美的著作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通史,倒不如说这是一部以茶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喜马拉雅山麓对这种树叶的呼唤,标记着人类终将进入从生存到文化的文明发展宿命,这片树叶也逐渐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浩波扁舟中,见证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兴衰往复。若无汉唐,何来茶道。如不东渡,怎得奈良。丝绸之路上颠簸,是东西文化的交融。荷兰茶医之盛行,是资本主义的滥觞。及至近代殖民烽火,远眺寰宇拓土开疆,茶,就在那里,不悲不喜,默默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而对于我们而言,她永远是那片“神奇的东方树叶”。 (展开)
0 有用 大院君李昰應 2023-03-28 08:23:58 北京
把Karlgren(高本汉)译成卡尔格伦??把Baxter(白一平)译成巴克斯特??把Sagart(沙加尔)译成萨加特???译者你对得起我吗!
1 有用 阿鱼 2023-03-25 23:39:58 江西
作为语言学家,作者选了一个很独特的切入点,从词根溯源的角度来寻找茶的发源地及传播路径,并以此为线索,通过对茶叶的生物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等进行描述,呈现的是一部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史。跟随作者的脚步,可以品味中国茶丰富的种类,可以欣赏日本茶雅致的仪式,当然更能看到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而引发的战争,枪炮利器下对殖民地茶区的开发和掠夺,对我国茶叶的污名化以及由于力量的极度不... 作为语言学家,作者选了一个很独特的切入点,从词根溯源的角度来寻找茶的发源地及传播路径,并以此为线索,通过对茶叶的生物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等进行描述,呈现的是一部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史。跟随作者的脚步,可以品味中国茶丰富的种类,可以欣赏日本茶雅致的仪式,当然更能看到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而引发的战争,枪炮利器下对殖民地茶区的开发和掠夺,对我国茶叶的污名化以及由于力量的极度不平衡导致的鸦片强行输入…… 这本书涉及的话题相当丰富,感觉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太强大了,要跟上实属不易,百科全书当之无愧。 (展开)
2 有用 para 2023-03-23 00:49:03 北京
这本《茶》堪称甲骨文开年出版之重器,其厚重、其印刷、其内容,令人有种闲坐家中、神游四方的观感。但最令我触动是在于作者展现茶文化的方式,其从人类学、语言学及商品贸易串起茶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形成,虽不致精专,却洋洋洒洒,敢于联想,展现出十足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而我们对于类似茶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及“文化自信”的内容书写,却有种阳春白雪的孤傲感,常常官范儿十足、面目严肃,亲切感不足,不经意间折损了所谓正统文化... 这本《茶》堪称甲骨文开年出版之重器,其厚重、其印刷、其内容,令人有种闲坐家中、神游四方的观感。但最令我触动是在于作者展现茶文化的方式,其从人类学、语言学及商品贸易串起茶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形成,虽不致精专,却洋洋洒洒,敢于联想,展现出十足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而我们对于类似茶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及“文化自信”的内容书写,却有种阳春白雪的孤傲感,常常官范儿十足、面目严肃,亲切感不足,不经意间折损了所谓正统文化的传播,反倒令纯正的中华茶文化埋没于日本抹茶和英式红茶的网红中。读这本《茶》,完全可以学习一下作者框架构建和组织资料的能力,运用到为正统文化传播的尝试中去,在互联网的信息大潮中为自己代言。 (展开)
1 有用 无限弃绝 2023-03-20 20:51:30 上海
本书作者最关心也最擅长的问题是词语溯源,切入的方式是国别,故叙述多起于cha和te两种音在各国的流窜,是一种语言学的approach,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对茗荼茶三字的解读。我想这是本书最为独特之处。全书风俗史资料与历史叙述杂糅,最后一部分罗列大量文献,细数茶各个成分对人体的益处,让人感受到作者确实有不小的考据癖。也许作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有关茶的大型掌故集来看倒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方法。
3 有用 王小差🐺 2023-03-16 13:26:56 北京
一本厚重的茶叶大百科。作者是民族语言学的大家,对于中文里“荼”与“茗”两个词的源流考据入木三分(分别来自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和澳亚语系),但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更大的野心。从中国茶叶的六大分类到向日本、韩国的传播,进一步来到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荷兰、英国,茶叶贸易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一段关于咖啡和可可的小插曲之后,又来到了北美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在“喝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茶树的病虫害防治... 一本厚重的茶叶大百科。作者是民族语言学的大家,对于中文里“荼”与“茗”两个词的源流考据入木三分(分别来自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和澳亚语系),但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更大的野心。从中国茶叶的六大分类到向日本、韩国的传播,进一步来到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荷兰、英国,茶叶贸易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一段关于咖啡和可可的小插曲之后,又来到了北美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在“喝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中,作者终于依依不舍的结束了他的旅程。书中部分插图与文字不匹配,涉及到需要具象化的概念名词,比如“煎茶道”,需要读者自行查阅网上公开信息。这本书正文760页,共134万字,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适合作为工具书来进行茶叶相关的补充阅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