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的自序里说想通过这本书找到女工和读者的联结,比如现今大企业对员工不可替代性的弱化,让人员流动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在大企业和电子厂眼里,只有初中学历的工厂流水线女工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没有什么不同。提问那些已经摆脱基本生存压力的女工,最常听到的答案是没有梦想,她们更着眼实际比如工资的提升、技能的强化。 女工们大多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更早去服从、完成社会给女性结婚、生育的任务,虽然如此艰难和痛苦,她们在有限的自由中找到了只属于她们印记的东西,在工作、家庭、社会公益等事情上不断超越自己,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人又看到了自己,这种生命力让我非常感动。
她们需要在公共空间有更多的话语权。社会对他们的展现(她们的辛苦、闪光、进步)实在是太稀缺了。书的内容很丰富:家庭、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探索、带领罢工、爱情观。很喜欢!
十三位制造业时代的深圳女工的采访。从农村离开,或多或少改变了命运,有去做微商,有加入劳工组织,也有逃婚,也有把工厂告上法庭,更有出柜的。采访较为单调,这些女工们未来仍充满未知的坎坷。
难忘xq沿着水管逃离黑工厂的一段
在办公楼里的我们和在流水线上的她们又有多少不同呢
前面的女工经验很体己,只是写得还不够。看后面九十年代的女工读的书可以理解18年北大女生和深圳那次的罢工维权,愈发觉得当年批判指责工人借用毛主义和列宁为自己的行动铺垫理由的人实在是过于高高在上,至少这些人,不配说“我们和她们一样。”女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社会信息闭塞筛选性地只允许出现片面单一的观点,日常口号式动员运动,反思会被惩罚的环境下,不去问责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把矛头转向实在辛劳的女工真是无耻又无知。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的意义,少数的、边缘的自我的声音。很高兴地是看到她们不再是作为世界工厂一颗不停歇的螺丝般的受害者角色被呈现,而且自己讲述自己生动的、多样的、旺盛的、丰富的、美艳的生命的故事
一开始感觉90年代跟前几代女性之间断崖般的不同,但又觉得我们对于实际生活的向往其实都挺虚无的。到2023年连电子厂也开始不好过的时候,我们少有的可抓住现实生活的那一点东西到底还剩多少呢?
感觉这书体量不够,写得也太简单了。几个代表性女工的年龄涵盖60后--90后,呈现了诸多问题,包括:在地区经济差距、城乡差距背景下的以家贫辍学、家中多兄弟姐妹、经济自主为主要激励因素的外出打工理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工厂规训的严格与打零工相对自由的对比;强制安排婚姻、要求女性顾家的性别问题;劳动法难以落实与工人维权、NGO运行困难。书中几个90后女工的个性、独立性、抗争和公民意识、理想主义色彩都较为鲜明。
唉真的很难过,对着自己手上的访谈看更难过了
嗚嗚嗚 我們都一樣
「她是大學生,我是中學生,我也沒有錢,我配不上這樣的女生。而且她有男朋友了。」我願稱之為實習生獵手的多多直讓我淚目,很多遺憾最終得見付梓也算幸事吧,真正是事隔分年,我與我分開已很遠很遠
推荐给大家!
女性打工者的声音很好,应该被听到。她们的困境要被看见。她们有力量。
按女工年龄排列成文,可以明显看出欣欣向荣的脉络(不知是否特意挑选了受访对象):60后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无边苦海,挣扎翻腾也无法靠岸;80后拥有了诸多上升途径,连带着前路也有了盼头。但最打动我的还是60后女工的故事,让人想到戚小光拍摄的住在二元旅店的女工纪录片《女子宿舍》。无论是60后还是00后,她们对丈夫都啧有烦言,大概世间婚姻的本质就是不如人意。作者的采访问题通常未触及苦难或新生的本质(比如问星座…),茫头无绪,漫无目的,此乃大减分项。
虽然是很边缘的声音,总有一天会发出声来。两百多页的文字,记录了六十至九十年代不同的女工身影,从女性视角来看,里面大多数女工在被家庭放置、社会抛弃的状态下,依旧在成年后跨进异性恋婚姻,同时能从她们的对话中,看到父权制家庭的摧残与吸血,很多女工工作后都要寄钱回家,多多是少数的一个,丁当也是其中特别的一个,她热爱读书她在努力和她者的帮助上读了学校,但她的人生依旧走进了男人的圈套。本书可圈可点说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背后隐藏了刻意制造出的男性和对女性的残忍,这种异性恋为主流的结局让人无力吐槽···
An inspiring book depicts real life of female workers in China. Recommend to read if you care about female rights in factories and female fighting stories. I like it!
> 她的工廠不造夢
5 有用 Tame 2023-02-23 13:07:07 江苏
作者的自序里说想通过这本书找到女工和读者的联结,比如现今大企业对员工不可替代性的弱化,让人员流动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在大企业和电子厂眼里,只有初中学历的工厂流水线女工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没有什么不同。提问那些已经摆脱基本生存压力的女工,最常听到的答案是没有梦想,她们更着眼实际比如工资的提升、技能的强化。 女工们大多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更早去服从、完成社会给女性结婚、生育的任务,虽然如此艰难和痛苦,她们在有限的自由中找到了只属于她们印记的东西,在工作、家庭、社会公益等事情上不断超越自己,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人又看到了自己,这种生命力让我非常感动。
3 有用 ney加油! 2022-11-05 15:21:22 湖北
她们需要在公共空间有更多的话语权。社会对他们的展现(她们的辛苦、闪光、进步)实在是太稀缺了。书的内容很丰富:家庭、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探索、带领罢工、爱情观。很喜欢!
0 有用 夕颜 2024-03-15 19:41:28 江苏
十三位制造业时代的深圳女工的采访。从农村离开,或多或少改变了命运,有去做微商,有加入劳工组织,也有逃婚,也有把工厂告上法庭,更有出柜的。采访较为单调,这些女工们未来仍充满未知的坎坷。
2 有用 再見露絲瑪麗 2023-08-16 19:21:32 福建
难忘xq沿着水管逃离黑工厂的一段
1 有用 #李梦洁# 2023-06-24 22:34:07 广东
在办公楼里的我们和在流水线上的她们又有多少不同呢
1 有用 Stranger 2023-09-13 02:00:36 德国
前面的女工经验很体己,只是写得还不够。看后面九十年代的女工读的书可以理解18年北大女生和深圳那次的罢工维权,愈发觉得当年批判指责工人借用毛主义和列宁为自己的行动铺垫理由的人实在是过于高高在上,至少这些人,不配说“我们和她们一样。”女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社会信息闭塞筛选性地只允许出现片面单一的观点,日常口号式动员运动,反思会被惩罚的环境下,不去问责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把矛头转向实在辛劳的女工真是无耻又无知。
0 有用 橘子树点亮 2023-10-10 01:20:40 英国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的意义,少数的、边缘的自我的声音。很高兴地是看到她们不再是作为世界工厂一颗不停歇的螺丝般的受害者角色被呈现,而且自己讲述自己生动的、多样的、旺盛的、丰富的、美艳的生命的故事
1 有用 🌟の🧩🧩 2023-02-17 22:04:53 上海
一开始感觉90年代跟前几代女性之间断崖般的不同,但又觉得我们对于实际生活的向往其实都挺虚无的。到2023年连电子厂也开始不好过的时候,我们少有的可抓住现实生活的那一点东西到底还剩多少呢?
1 有用 脸上咬个豁儿 2023-07-12 20:01:29 黑龙江
感觉这书体量不够,写得也太简单了。几个代表性女工的年龄涵盖60后--90后,呈现了诸多问题,包括:在地区经济差距、城乡差距背景下的以家贫辍学、家中多兄弟姐妹、经济自主为主要激励因素的外出打工理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工厂规训的严格与打零工相对自由的对比;强制安排婚姻、要求女性顾家的性别问题;劳动法难以落实与工人维权、NGO运行困难。书中几个90后女工的个性、独立性、抗争和公民意识、理想主义色彩都较为鲜明。
0 有用 halfmoon 2023-07-27 22:03:39 中国香港
唉真的很难过,对着自己手上的访谈看更难过了
1 有用 散步L 2023-07-28 11:33:52 广东
嗚嗚嗚 我們都一樣
3 有用 作孽呀 2023-01-21 15:54:47 广东
「她是大學生,我是中學生,我也沒有錢,我配不上這樣的女生。而且她有男朋友了。」我願稱之為實習生獵手的多多直讓我淚目,很多遺憾最終得見付梓也算幸事吧,真正是事隔分年,我與我分開已很遠很遠
2 有用 诗凛 2023-01-25 20:05:18 广东
推荐给大家!
2 有用 魚 2023-03-03 15:25:55 中国香港
女性打工者的声音很好,应该被听到。她们的困境要被看见。她们有力量。
0 有用 时脆吱 2025-06-11 09:00:02 湖北
按女工年龄排列成文,可以明显看出欣欣向荣的脉络(不知是否特意挑选了受访对象):60后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无边苦海,挣扎翻腾也无法靠岸;80后拥有了诸多上升途径,连带着前路也有了盼头。但最打动我的还是60后女工的故事,让人想到戚小光拍摄的住在二元旅店的女工纪录片《女子宿舍》。无论是60后还是00后,她们对丈夫都啧有烦言,大概世间婚姻的本质就是不如人意。作者的采访问题通常未触及苦难或新生的本质(比如问星座…),茫头无绪,漫无目的,此乃大减分项。
0 有用 芝士草莓蛋糕 2024-10-07 22:17:42 海南
虽然是很边缘的声音,总有一天会发出声来。两百多页的文字,记录了六十至九十年代不同的女工身影,从女性视角来看,里面大多数女工在被家庭放置、社会抛弃的状态下,依旧在成年后跨进异性恋婚姻,同时能从她们的对话中,看到父权制家庭的摧残与吸血,很多女工工作后都要寄钱回家,多多是少数的一个,丁当也是其中特别的一个,她热爱读书她在努力和她者的帮助上读了学校,但她的人生依旧走进了男人的圈套。本书可圈可点说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背后隐藏了刻意制造出的男性和对女性的残忍,这种异性恋为主流的结局让人无力吐槽···
1 有用 Kraft 2023-09-11 11:06:12 上海
An inspiring book depicts real life of female workers in China. Recommend to read if you care about female rights in factories and female fighting stories. I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