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吃”是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将“吃”纳入社会专题史的范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举凡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掌故,详述其流变,一一考订源流,从“饮食”一事再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本书行文流畅,语言通俗幽默,寓学术研讨于吃这一“俗事”上,将食物之美、饮食之雅写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
作者简介 · · · · · ·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目录 · · · · · ·
重版前言
第一章 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一、黄土与大河的养育
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第二章 五味调和
一、从大羹玄酒到五味调和
二、八珍百羞说御膳
三、乡味与菜系
四、素食清供
五、羌煮貊炙话“胡食”
第三章 岁时饮馔
一、迎春
二、消夏
三、爽秋
四、暖冬
五、岁时的寄托
第四章 太官·庖人·食经
一、天官·太官·光禄寺
二、庖人与厨娘
三、市厨与中馈
四、食经种种
第五章 茶道
一、茶食和茶饮
二、茶圣与《茶经》
三、龙团凤饼
四、茶中趣
第六章 酒中三昧
一、禹诫与酒诰
二、酒徒·名士·酒仙
三、“礼饮三爵”
四、酒令
第七章 亦食亦药
一、五味与保健
二、饮食宜忌
三、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四、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第八章 独具一格的进食方式
一、餐匙源流
二、箸史
三、中国餐叉之谜
四、分餐与会食
第九章 吃的艺术
一、精味
二、悦目
三、夸名
四、美器
五、佳境
六、雅兴
七、绝咏
八、妙喻
第十章 食礼
一、礼始诸饮食
二、宴饮之礼
三、待客之礼
四、进食之礼
五、“会约”与“觞政”
第十一章 古代饮食观
一、“嗟来之食”与食客三千
二、诸子食教
三、梦想长生与追求不朽
四、“食必方丈”的贵族派头
五、宋人食观
六、袁枚如是说
第十二章 食功论
一、祭先礼神
二、期友会亲
三、报上励下
四、安邦睦邻
五、养性健身
初版后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一章 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一、黄土与大河的养育
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第二章 五味调和
一、从大羹玄酒到五味调和
二、八珍百羞说御膳
三、乡味与菜系
四、素食清供
五、羌煮貊炙话“胡食”
第三章 岁时饮馔
一、迎春
二、消夏
三、爽秋
四、暖冬
五、岁时的寄托
第四章 太官·庖人·食经
一、天官·太官·光禄寺
二、庖人与厨娘
三、市厨与中馈
四、食经种种
第五章 茶道
一、茶食和茶饮
二、茶圣与《茶经》
三、龙团凤饼
四、茶中趣
第六章 酒中三昧
一、禹诫与酒诰
二、酒徒·名士·酒仙
三、“礼饮三爵”
四、酒令
第七章 亦食亦药
一、五味与保健
二、饮食宜忌
三、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四、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第八章 独具一格的进食方式
一、餐匙源流
二、箸史
三、中国餐叉之谜
四、分餐与会食
第九章 吃的艺术
一、精味
二、悦目
三、夸名
四、美器
五、佳境
六、雅兴
七、绝咏
八、妙喻
第十章 食礼
一、礼始诸饮食
二、宴饮之礼
三、待客之礼
四、进食之礼
五、“会约”与“觞政”
第十一章 古代饮食观
一、“嗟来之食”与食客三千
二、诸子食教
三、梦想长生与追求不朽
四、“食必方丈”的贵族派头
五、宋人食观
六、袁枚如是说
第十二章 食功论
一、祭先礼神
二、期友会亲
三、报上励下
四、安邦睦邻
五、养性健身
初版后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原始农业的垦殖方式经历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稍晚阶段,在中国至迟出现在距今八千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了比较好的栽培物种,收获量也大体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据现有考古资料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这些发现证实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也超过九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的遗存,表明北方是粟的原产地。在北方,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种植规模及产量可能没有粟那样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栽培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高粱则是赤道非洲的作物,晚到公元3一4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中国西部的新石器遗址却同时发现过小麦和高粱遗存,年代不晚于距今五千年。最新的估计是,中国小麦最早有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至迟在五千年前便引种到了黄河流域,只是种植不很普遍。黄河流域植麦早而又不普遍,主要可能是受到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人们以粟为主要农作物。而高粱在中国也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是干旱的黄土高原,与非洲高粱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谷(粟)、黍、麦、菽(豆入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七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
有了火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烹饪技艺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最初的熟食,也就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既无炉灶,也无锅碗,陶器尚未发明,这时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将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这方法流传使用到现代,仍可制出美味佳肴。后来还进一步发明了“炮”法,是用黏泥包住食物后隔火烤熟,这方法现代也还在使用。 不论烤法或炮法,都不会使人类产生制作釜灶的动机。当石板石块被用作烹饪辅材以后,这种契机就出现了。例如古今所见的“石板烧”,起源一定很早,早在陶器发明之前。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有用石板烙饼的,这是远古遗风。还有些民族有用烧热的石块烫熟食物的历史,或以兽皮为锅烹煮食物。这些无陶烹饪法,在世界上许多晚进民族中都有例证,可以肯定是人类早期烹任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原始的美味大餐正是通过这些原始的方法烹成的。 陶釜、铜鼎、铁锅,是后来常见的炊具。最早出现的陶釜,当是受了这类原始烹法的启示而造出来的,铜鼎和铁锅的铸造也一脉相承。陶釜之前有“皮釜”,还可能有“竹釜”,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截竹盛水米等,煨在炭火中,同样能做出香美的馔品,这便是古代文人所说的竹釜,现代仍在沿用,别具风味。原始烹法像这样的例子,可能还有不少。也就是说,专用炊具发明之前,比较标准的烹饪早已开始,不要以为陶器出现之后,人类才进入准烹饪时代。 将烹任时代的开端,追溯到陶器发明之前,也不能抹杀陶器的发明给人类饮食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以为,陶器的发明,应当是绿色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谷物种植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获得手段,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谷物成为主要食物,但是如何食用,成了一大难题。谷物一般不宜于生食,起初大概是将谷粒放在热石板上烤熟,或放在竹筒中烹熟,类似方法可能沿用了许多世纪。这样的早期烹法,也见于古人的论述,如《礼记·礼运》郑玄注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 全部原文摘录
饮食与中国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昨日的盛宴 往古的滋味
昨日的盛宴 往古的滋味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长久以来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前几日购得王仁湘著《往古的...
(展开)

说起吃,我喜欢东坡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民间一直有两句名言:“除s无大事”、“民以食为天”,可见在民间吃的重要性。人类自从有了火,就与动物有了区别,开始吃熟食,于是饮食就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项必掌握的技术。这也是🇨🇳人出国谋生,基本都选择开餐馆的原因。 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喜欢耕种的民...
(展开)

《饮食与中国文化》:古代饮食文化小百科
以前读《东京梦华录》,里面讲到宋朝丰富的玩乐和餐饮文化颇为引人入胜,各种新奇而有想象力的古代吃食让人垂涎向往,比如仅在《州桥夜市》一篇中,作者就列数了沙糖冰雪冷元子、麻腐鸡皮、荔枝膏、生淹水木瓜、冰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滴酥等等食物,真让人有一种穿越回去体验...
(展开)

饮食与中国文化:考古学家带你考古美食,一起感受舌尖上的历史,学一门有滋有味的学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王仁湘是一位考古学家,这样的身份来研究饮食,绝对值得期待。 这是一本考古饮食的书,把饮食和历史相结合,历史不会枯燥。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没有呆板的数据和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用古诗、故事和趣闻描绘出雅俗共赏的人间烟火。 本书作者参考了240部文献,用四年时间...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3分 155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1993)7.6分 48人读过
-
青岛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文化史 (🦉的瓦涅密)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新民说书目 (新民说)
- 新民说2022年书目 (新民说)
- 克韩老师推荐的 (依赖变成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饮食与中国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伊晴滚去读书 2023-03-17 08:24:25 河北
图文并茂,语言幽默,作者从考古的角度,带大家了解中国美食文化。书里面有大量文物图片。琳琅满目的器皿让我觉得古代人对吃东西这件事充满着仪式感。
0 有用 龙隐 2022-11-27 21:26:03 北京
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这是一部值得我们一起去品读的历史百科。
2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2-10-14 21:15:05 辽宁
一本以饮食视角探查中国文化的学术书籍。本书之中,从逻辑层面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特点。正所谓“民以吃为天”,正如这句俗语所讲,吃饭一事是大事,日常一日三餐的背后,隐含着许多文化的韵味。通览本书,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①“学术性”: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引用文言文做为分析与论据,如果对文言文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话,看起来是会比较吃力;②“细密性”:本书之中,作者关于饮食与文化之间的论述内容... 一本以饮食视角探查中国文化的学术书籍。本书之中,从逻辑层面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特点。正所谓“民以吃为天”,正如这句俗语所讲,吃饭一事是大事,日常一日三餐的背后,隐含着许多文化的韵味。通览本书,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①“学术性”: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引用文言文做为分析与论据,如果对文言文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话,看起来是会比较吃力;②“细密性”:本书之中,作者关于饮食与文化之间的论述内容可谓是事无巨细,在某种程度上说,本书亦可作为工具书去使用。总体来说,本书内容充实,图片丰富(都是彩色的),文风平实易读(除了引用的文言文)。不得不说,中国五千年所积累的文化之中,有一条“香喷喷”的饮食文化。如果以后有机会话,一定要去探索这充满美食的中华大地,亲身(亲嘴?)体会这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展开)
0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3-01-27 17:43:15 江苏
这本书虽然看着很厚很严肃,读来却并不觉得厚重,时不时就有些能跟当代生活对应上的有趣细节跳出来,比如甑糕的甑跟古代其他炊具的发展关系,比如综艺节目里做的游戏里其实有酒令的影子、甚至有《后汉书》里的典故。再怎么摩登和现代、一群现代人尴尬地坐在一起吃饭,还是要靠这些老祖宗的办法才能让场面热闹起来不冷掉。饮食与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像一锅清汤、不管煮了些什么、早就都化到汤里、无处不在了。
0 有用 空想家洛 2023-02-26 22:47:18 江苏
写的还不错,虽然感兴趣的内容不太多,选择性的读了一大部分
0 有用 伊晴滚去读书 2023-03-17 08:24:25 河北
图文并茂,语言幽默,作者从考古的角度,带大家了解中国美食文化。书里面有大量文物图片。琳琅满目的器皿让我觉得古代人对吃东西这件事充满着仪式感。
0 有用 空想家洛 2023-02-26 22:47:18 江苏
写的还不错,虽然感兴趣的内容不太多,选择性的读了一大部分
0 有用 铬天青 2023-01-27 23:02:16 广东
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间或引经据典,佐以诗词歌赋,读起来是真累。 事无巨细地论述了茶、酒、食、调料和烹饪技法,进食方式的演变,吃饭的艺术、礼节、观念和功能。读完之后,应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不足之处在于,逻辑性稍差。引用典籍时若能加上成书年代,读者能更好的把握演变过程。
0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3-01-27 17:43:15 江苏
这本书虽然看着很厚很严肃,读来却并不觉得厚重,时不时就有些能跟当代生活对应上的有趣细节跳出来,比如甑糕的甑跟古代其他炊具的发展关系,比如综艺节目里做的游戏里其实有酒令的影子、甚至有《后汉书》里的典故。再怎么摩登和现代、一群现代人尴尬地坐在一起吃饭,还是要靠这些老祖宗的办法才能让场面热闹起来不冷掉。饮食与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像一锅清汤、不管煮了些什么、早就都化到汤里、无处不在了。
0 有用 ღ 怀中抱猫杀 2023-01-27 15:52:36 陕西
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收藏。但如果作为人文社科,它写的并不有趣,甚至有点枯燥。其实删除30%的内容也不会影响什么,又大又厚一本。处于学术和科普之间,非常拧巴。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