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基于王连三、董金池、苏力的口述访谈与史料研究》主要讨论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历程,特别选取了三位在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进程的不同时期具有成就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王连三、董金池、苏力,以此描绘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曲折前进历程。 王连三是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副教授,早年毕业于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师从德国大提琴家曼哲克教授。王连三教授是中国大提琴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创作的大提琴曲《采茶谣》《风雨童年》《往事》等作品,至今仍然是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他为大提琴这件西洋乐器披上了“中国外衣”,也为后辈们指明了大提琴民族化道路的方向。 董金池老师曾是天津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董老师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大提琴,启蒙老师为王连三教授,196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指导老师为严正平先生。董金池老师在他的启蒙恩师王连三的影响下,开始了大提琴民族化的创作演奏之路,三十多年来创作、改编了几十首大提琴独奏曲,其中有的作品改编自地方民歌、戏曲、曲艺,有的作品移植了马头琴、革胡、板胡、管子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大提琴演奏曲目,而且极大拓宽了大提琴的演奏技法。董金池老师立志要在中国大提琴事业上创建和发展中国民族风格的演奏法,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董金池不仅让大提琴讲“中国话”,还讲“地方话”,是一位充满民族豪情的中国大提琴演奏家。 苏力教授曾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导,音乐艺术博士,早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出生在内蒙古的苏力教授从小生长在音乐家庭,长期沉浸在蒙古族的音乐与歌舞中。在青年时代,苏力就尝试将马头琴的音乐改编成大提琴曲,让人们对这一中一西两种弓弦乐器加深了解。之后,苏力更是用大提琴将马头琴音乐搬上了世界艺术舞台,让海内外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欣赏这一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他还创作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大提琴曲《草原情》与《思念》,音乐中加入蒙古族旋律曲调,演奏方面借鉴了马头琴技法,在音乐作品中诉说他对民族、家乡的依恋。从此苏力就和大提琴、草原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基于王连三、董金池、苏力的口述访谈与史料研究》以王连三、董金池、苏力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三位有着师承关系并活跃在不同时期的大提琴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展示他们三人在大提琴民族化创作与演奏方面的贡献。笔者通过对以上三位人物(除王连三教授早已去世无法直接采访)本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同事、学生的口述访谈,期望通过对访谈者口头阐述的思考,可以更加有效地将现实和历史沟通起来,将过去的感悟体验与当下现状进行联系。《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基于王连三、董金池、苏力的口述访谈与史料研究》结合较全面的照片资料、文字资料、历史资料,希望在历史回顾中得到启迪,达到对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多视角研究,并继续构建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未来之路。
1 有用 事多疲狸 2024-03-13 16:58:54 上海
〔07〕原来国内几乎所有大提琴学习者都会使用的教材,是王老患白血病之后、生命最后一年在医院里写的。那些留下来的旋律最多的还是作为艺术学习本身而不是颂圣之作。以及大提琴勾连的绵长的近代史∶福建传教士家庭的孩子,承留流亡中国的犹太人启蒙提琴,在香港录电影音乐,回国组建央音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