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大王”周宗良的家居生活
徐元章、徐元健口述 张秀莉、廖大伟整理 《史林》2004年增刊
[整理者按] 2002年5月12日,我们在宝庆路3号周家花园采访了周宗良的外孙徐元章、徐元健两位先生。徐元章、徐元健系周宗良四女儿周韵琴(又名淑芬)的公子,父亲徐兴业为知名作家,《金瓯缺》的作者。
周宗良(1875-1957),又名亮,浙江宁波人。少年就读宁波耶稣教会创办的斐迪中学,毕业后任职宁波海关。后转人德商爱礼司洋行宁波经销行美益颜料号,旋与人合办通和布厂,并独资设立谦益顺号,兼营染料销售和土产贩运。1905年来上海,任德商谦信洋行“跑街”,5年后升任洋行买办。曾任谦和院油号副经理、浙江实业银行董事、中国垦业银行董事、上海德孚洋行总买办、谦信机器公司买办、拜耳药厂买办、中国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理事。1930年独资设立周宗记颜料号。抗日战争初期于上海宁波路开设伤兵医院。1948年6月由广州赴香港,1957年病逝香港。
周家花园的由来和概貌
整个周家花园占地5000平方米,是迄今为数不多的私家花园之一。现在共有5栋房子,4栋楼和1栋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客厅,又称新大厅。进大门南面第1栋是新大厅,与新大厅毗邻的是主楼,主楼东面是给孩子住的洋楼,最东面是厨房,大门北面是汽车间。花园的主楼和佣人住的房子原是德国人的,建于1925年。1930年前后外公从德国人手中买下,1936年又造了两栋洋楼和1座客厅。新大厅的风格是美国式的,设施相当先进,房顶四周的霓虹灯现在仍然完好无损,柔和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氛围。地板是双层的,冬暖夏凉,上面1层用正方形的木板铺成,房子的外墙贴着马赛克。花园种了许多树木花卉,还有假山、凉亭、石板凳。以前有1扇大铁门,四周是竹子围墙。现在的木门是第2道门,有两个俄国保镖,是白俄伯爵,还有1个巡捕。
1946年外公去香港,母亲挑选了这幢房子,①“文革”抄家时搬到了那幢房子,②后同住的表哥和舅妈死了,房子就属于我们了。母亲出国后,父亲带着我们住在这里。新大厅曾是上海市华侨学会的办公地,是在“文革”中被打破了门硬闯进来的,“文革”后终于还给了我们。
外公在其他地方也有房产,原来在天津路有1幢,安亭路有1幢,宁波也有,现在是军分区的房子。
外公的个人生活
外公有4个太太,我的外祖母是三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也是宁波人。最后1个太太是苏州人,我们都叫她宝建路太太,③当时只有她和外公生活在一起,他们生了6个孩子。我见过宝建路太太的照片,穿着绣花拖鞋,留着刘海,眼睛很妖媚。
外公常年长袍马褂,穿着中化,但生活方式很西化。他出身牧师,属耶稣教,却又信奉天主教。子女有的信,有的不信。
①指新大厅,位于院西北角,进入大门的第1幢建筑,
②指当时给孩子住的洋楼。
③因居住在宝建路,现宝庆路。
楼里当年已有煤气,但外公不用,专门造了一间厨房,安了8个小灶。他认为小灶炒出来的菜好吃,用了好几个厨师,厨房里的瓷砖一直贴到天花板。
当年外公住在主楼,那里我去过。主楼有16个房间,小的只有6平方米。门是黑色的,正楼与侧楼隔开。主楼里面的布置完全西化。进门有衣帽间,很讲究,绿色吊灯,黑色挂衣橱,铜钩。主楼里有转弯的木头座椅,有花瓷砖,有很大的楼梯间,地毯一直铺上去,与佣人房间隔开,也是雕花的。厨房间与正房相通,有1扇窗可以递菜。餐厅两大间,里阳台,外面中式的,里面全是欧式的,柚木的餐台、酒吧台,彩色玻璃,很大的皮沙发。外公喜欢瓷器,有很多定做的西洋瓷器,还有古董,放在玻璃柜里。里面一间是会客室,黄丝绒帷幕,有流苏,热水汀全是紫铜的,有木架子。壁灯都是车料磨出来的,非常昂贵。车料是一种西洋的玻璃工艺,很贵,又叫车玻璃,是毛的。沙发全是丝绒的。楼上的家具都是达芬奇式家具,米色的。后来被抄家,都搬走了。
外公有两辆汽车,其中1辆是德孚洋行老板作为外公60岁寿辰的贺礼。还有1辆黄包车。
外公家里的规矩很严,在德国人面前也很威严。外公有个侄子上次从美国回来,已75岁了。他说新大厅正面有1张雕花圆木镜台,①镜台前放1张很大的太师椅,春节时好多人来拜年,都要下跪,外公长袍马褂端坐在那儿。过年时候德国大使夫妇也来给外公拜年,也要下跪礼,外公抖抖长袍马褂,正襟危坐,接受外国人跪拜。外公说过:“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洋人,到我这里就要服我的规矩。”买办并不一定就是外国人的走狗,连德国大使也不敢轻视外公,因为当年德孚洋行垄断了中国的染料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公的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可能是与德国的关系,外公的家产没有受到影响,被人称为上海第一富。但也曾被汪伪上海特务机构“76号”的行动队队长吴四宝盯上,外公闻警立即逃入法租界的巡捕房,他们绑架外公未果,就把宝建路太太绑走了,敲诈了4万元。抗战胜利后,吴国桢当上海市长,设宴招待上海滩的工商巨子,外公排在首席,吴的真正用意是请他们为市政府捐款,外公迫不得已捐了一大笔钱,不久即离开了上海。
子女的生活
外公有7女6子,①前3个女婿是他亲自挑选的。外公不讲门当户对,看能力如何,能不能帮他料理产业。大女婿陈器成④从事化学工业,创办光明药厂,也是收藏家。二女婿贺得哉,③外公的得力助手,还是遗嘱执行人。我母亲是自由恋爱,平时烫发,穿旗袍,非常洋气。当时家教很严,我母亲对我们非常严格。
大舅这一房都死了。两个儿子,1个在去延安路上被日本人打死了。
我外公个人生活非常俭朴,但后代生活比较奢侈。三舅周孝存50年代到欧洲旅游,外公给了4万美金,到那里吃喝嫖赌,全花完。1954年买了6辆车,还养马、养狗,家里排场很大,因为他是解放后周家在大陆产业的主宰,担任总经理。三舅开始住在兴国宾馆。餐桌是1张长桌,12把椅子,全部是英国皇冠形状的雕花。三舅1个人每餐要吃半桌子菜,吃过一道,厨师再把端在手中的另一道菜放下。三舅妈的父亲周均时是民主人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与朱家骅为留德同学,后来在白公馆被杀。40年代三舅妈搬到了新华路,住的是上海最早的空调房,全是用井水打的,用水塔,冷水打上来,整幢房子都冷下来。1排落地钢窗,玻璃砖,螺旋楼梯,船舱形房间,玻璃橱中放着玻璃高脚杯,1架白色的三角钢琴。三舅舅的儿子周裕农,在国内外经济界很有影响,曾任美国芝加哥国民银行远东部经理和美国休斯顿银行香港分行买办。他第1个提出开发浦东,要融资30亿美金,可是没有实现,后来人家去做了。
①现仍在原处。
②全称“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1939年8月成立,因设在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76号而得名。该部是一伙职业特务与流氓帮会的混合体。
③6子从长到幼分别为周孝纯、周孝高、周孝存、周孝永、周孝遂、周孝恒,7女从长到幼分别为周宝琴(志芬)、周文琴(蓉)、周怀琴(行芬)、周韵琴(淑芬)、周怀珠、周怀玉、周怀仁。周孝纯同济大学毕业后曾坐镇营口市,负责北方周宗记颜料号的生意,解放后回周家宁波老宅居住。周孝永、周孝遂、周孝恒后来都在海外创业,有的是银行家,有的办印刷厂,有的做包装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④陈器成(1902-1983),宁波人,18岁入谦信洋行当练习生,由于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办事踏实,为周宗良赏识,并获提拔。后来专门负责代理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药品推销。
⑤贺得哉,镇海人,服务德孚洋行多年,为周宗良的得力助手。曾任上海市西颜料业同业公会理事,周宗记颜料号经理,东南企业投资公司及光华织染厂常务董事长兼总经理。
周广仁是我表姐,二舅①的女儿,在华沙学钢琴,与傅聪是同学,成绩比傅聪还好些。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建国初期国内最好的钢琴伴奏。她原有1个男朋友,蛮好看的,后来表姐到华沙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触动很大,感到法西斯太残忍了,于是坚决与家庭决裂。后来嫁给了1个老干部,麻子,年龄大了好多,她认为只有“老革命”才是真正为人民的。
[口述者简介] 徐元章,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员,东方艺社上海分会理事。他的水彩系列《上海》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誉,其作品被上海市政府制成礼品赠送给外国贵宾。徐元健,同济大学退休教师。
[整理者简介] 张秀莉,助理研究员;廖大伟,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200235
(责任编辑:朱守芬)
①即周孝高,1947年出版的《上海时人志》对他如此记载:“周孝高先生,年四十八岁,浙江鄞县人,民国十四年卒业于同济大学工科系,十九年毕业于德国哈诺佛大学工科,得硕士学位,专长工厂管理,周游在德各大铁工厂,及制造纺织机厂,民国二十二年作经线调整机论文,得工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六年,任中国康元制罐厂副经理,以迄于今。先生为工程界之奇才,实业界之巨子,尝以西洋工业管理方式,试用于国内,略施变化,以适国情,而不稍拘泥,已是著有成效,先生性沉默,勤工作,雅好读书,恂恂有儒者风。”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