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代序)
卷一 空 间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003
一、“封”
二、“疆”
三、“界”
四、从“封”、“疆”到“界”
“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地域古史系统——以先秦越国历史的叙述为中心 033
一、引言
二、先秦文献中越国史事记载的来源及其价值
三、《史记》关于先秦越国历史记载的史源学分析
四、《越绝书》《吴越春秋》关于越国历史叙述的虚与实
五、结语:“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先秦越国历史
卷二 制 度
秦代的县廷 119
一、县廷长吏:县啬夫,令、丞,守及守丞
二、县廷政务机构:列曹
三、“受双重领导”的军事与司法机构:尉官与狱官
四、县属管理与经营机构:诸官
五、余论:秦汉间县廷体制的沿革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 164
一、问题之提出
二、“有版”羁縻州的户数、赋役与乡里
三、正州县中蕃胡夷蛮户的乡里编排
四、“开山洞”所置新县的乡里
五、唐代乡里控制方式的区域差异
唐宋城市的“厢” 2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城的左右街使、左右军巡使与诸厢
三、晚唐五代节镇治所城市的厢
四、宋代都城(北宋开封府城、河南府城、大名府城与南宋临安府城)的厢
五、宋代地方城市的厢
六、余论:唐宋时期城市控制的实质
新县的置立及其意义——以唐五代至宋初新置的县为中心 3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唐前期置立的县及其区域类型
三、唐中期置立的新县及其置立原因
四、唐后期析置新县的新动向
五、五代十国至宋初在军镇场院基础上置立的新县
六、“向外扩大”与“向内充实”:置立新县的意义
宋代农田水利规章的结构及其成立——以《通济堰规》为中心 428
一、问题之提出
二、《通济堰规》的内容与结构
三、水利规章形成过程中的“官”与“民”
卷三 社 会
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 459
一、庶人的称名方式及其变化
二、庶人名的书写
三、庶人称氏及庶人“姓名”之成立
四、庶人“名”与“姓名”的文字化及其意义
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515
一、吏卒
二、黔首
三、徒隶
四、秦时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 558
一、䢼亭湖庙的财物
二、渔人与山民
三、广州客、会稽市与建康的“南海商人”
四、乞索以自营
五、中古早期普通僧人生活的南北差别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崇文古籍 2023-01-16 16:08:05 湖北
鲁老师一直关注基层社会史方面的研究,用力甚深。这本书里有几篇可与邢义田先生的相关文章辉映成趣。
1 有用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11-16 17:00:47 浙江
纯论文集,删去摘要,将之集中到代序,其余一字不改,亦无后记。 《越史》梳理三系统材料,《唐宋厢》反驳宋代商业自由城市论、主张背后的军事政治控制,《唐五代宋初新县》大量罗列材料强调福建、安徽地区的向内充实。 《庶人姓名》:秦称单字(固定居住不流动,无需求),楚称姓/氏+名(楚地族群来源复杂,标识需要),西汉姓/氏+名(徭役+人口流动导致脱离血缘/地缘组织,产生标识庶人的需求)。《南方普通僧人》:乞求... 纯论文集,删去摘要,将之集中到代序,其余一字不改,亦无后记。 《越史》梳理三系统材料,《唐宋厢》反驳宋代商业自由城市论、主张背后的军事政治控制,《唐五代宋初新县》大量罗列材料强调福建、安徽地区的向内充实。 《庶人姓名》:秦称单字(固定居住不流动,无需求),楚称姓/氏+名(楚地族群来源复杂,标识需要),西汉姓/氏+名(徭役+人口流动导致脱离血缘/地缘组织,产生标识庶人的需求)。《南方普通僧人》:乞求布施,受渔民、山民供养,不直接从事农耕(因为较少受到赐田)。 (展开)
0 有用 睡神 2024-01-02 22:16:03 北京
读制度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可以纵览不同时代政府施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借以推测其中各种制度变革的原因,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面貌。本书涉及了制度史、社会史等诸多方面,并未简单地下一些论断,更多地是分析一些那些历史时代下的社会形态,似乎是期待读者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进一步做出自己对那些时代的结论。
1 有用 頤眞 2023-05-10 11:59:05 上海
司马少之后,读鲁老师的书多少有点阴影了~本书论文集,看着很硬核,至少我读不懂~hh
1 有用 momo 2024-05-22 14:44:40 湖北
县廷、边界等文非常不错,后面唐以后的文章感觉渐渐读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