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草 短评

热门
  • 6 喵叔 2022-10-23 23:03:38 北京

    夏目漱石转型时期作品,也是最另类的作品。华丽至极,骈文、俳句的使用太可怕。我始终觉得,夏目漱石讨厌明治维新,却并不是一味排外,他也是可以接受西方文化的。从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就能看得出。太过崇洋媚外或者太过闭关锁国,结果都是一样的,最终就会像虞美人草一样幻灭。

  • 5 刘cheechee 2022-10-22 12:36:28 未知

    其实我很好奇 为什么此书封面不用紫色而是蓝色呢

  • 4 Agilulfo 2023-12-09 19:25:01 上海

    很多说教的部分,但炫技炫到没话说。藤尾首次出场那段以前还能背出来 (

  • 3 Frida 2023-10-29 14:59:54 上海

    时值阳春三月正午,满目姹紫嫣红。一位女子宛如万千春色浓缩成的一滴深紫,在静谧的天地间娇艳欲滴。她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如梦如幻,在梳理得一丝不乱的发髻上,插着一枚细长的金簪,簪头镶嵌着一朵闪闪发光的贝雕紫罗兰。白昼下的女子仿佛要把人带人宁静悠远的世界,只有在她黑眸顾盼之间,才会使人猛地回到现实中来。她那深邃的眸子宛如半滴深紫洇染开来,目光闪动之间便扬起疾风般的威势,让春光为之黯然失色。假如迎着那双眸子望去,直至魔力之境的尽头,就会埋白骨于桃源,不能再返尘寰。这并非是一场普通的梦,及至梦酣处,那紫色竟化成一颗灿烂无比的不祥之星,逼近耳边唤道:“望着我,直到死去!”女子身穿紫色和服。

  • 1 Pollux@roy 2025-01-31 10:25:33 四川

    京都的风物,古典的爱情,惊叹于夏目漱石斐然成章的文采。不得不让人再次怀念起京都来。

  • 1 blueshadow 2022-11-06 12:58:32 美国

    以死亡的“第一义”角度看,世界的热闹都有点萧条了。哲学家诗人和外交家,都没有虞美人藤原小姐色彩那么多,可是她死去了。另外,这本书的闲笔好看,俯瞰的人生议论,藏在有些章节的开头。

  • 1 一庙一宇 2022-10-16 14:48:46 辽宁

    夏目漱石的第三本 目前最喜欢的一本 结尾意想之外 合上书也能明白其用意 悲悯世人的作家 老实说我觉得夏目漱石已经不适用于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了 肯放弃一切去流浪的人好不现实啊

  • 2 Lance 2022-11-08 12:54:19 上海

    此地只流行喜剧

  • 0 夜阿凉 2022-11-05 21:21:51 湖南

    不复杂的故事讲得有滋有味很精彩,同之前读过的《心》《少爷》等又又很不一样的感觉。人物很多,个性也很鲜明,但我觉得夏目漱石在这部作品里对女性角色思考的挖掘深度或者说安排的笔墨还是少了点,虽然有与前文设置一一对应写下了谶言般的结局,但一个自我意识被标榜得这样强的人会做出如此的决定吗?一旦如此,就显得有些过于听从作者的个人观点了,那全文那种旁观者清的设定就显得有些不必要了,浮世中的藤尾们会潇洒利落的重新开始吧~

  • 0 A_h 2022-12-06 23:57:34 四川

    早期作品,部分人物刻画有的还略显稚嫩。比如宗近,小叶子文笔交代虽然多但是性格特征不明显。故事转折突然。结尾草率了一些缺乏说服力。最后写给宗近的信中讲到的道义与牺牲的问题大致是夏目想突出的。

  • 0 Takeru 2022-12-18 17:20:35 江苏

    读完的夏目漱石第十一本作品。这部作品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作品之一,能够看出其在故事叙述方面(章节之间的场景切换)和用词用典方面的“用力”(个人揣度)。“用力”可能是一种“生涩”的表现,少了些叙述的自然感,但是并没有减少作品的成色,华美的词藻、恰当的旁征博引反倒让作品增色。从故事本身来说,情节的推进也很好,最终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恰恰落入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道义与真诚。这个结论或许也是夏目漱石在那个价值冲突的年代,给出的一剂良药。明治时代,日本受到西方的冲击,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英国,但是夏目漱石恰恰在作品最后指出了英国的不足——“此地只流行喜剧”,即道义的观念衰退至极限。每个人物的刻画也做得极好。

  • 0 Chord C 2024-03-13 15:25:07 北京

    故事要从游览博览会才开始好看,而结尾又太急转直下。反倒是主线外的闲笔处处令人深思。

  • 0 懒死鬼 2023-12-31 14:37:43 河北

    夏目漱石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津津有味,最后的观点论述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意思。

  • 0 Aki 绵绵 2024-01-07 12:08:53 上海

    陈岩的翻译太准确太雅致了,夏目这一篇的结构美和形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 0 --lotus-_ 2024-02-07 11:28:13 湖北

    通过评书说文式的文字,叙述者从高处俯瞰书中众生,娓娓道来一则“人情”挣扎的故事,借甲野、宗近、小系子之口高度肯定人之真心的价值,即没有什么比抱着一颗真心活在世上更轻松更坦荡,同时对现代人发出振聋发聩的警语:文明社会的压力太大,若想生存下去必须把外表装扮得无比光鲜。如此一来生存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得内面越发没有规矩。内面与外表往往是朝着反方向发展,今后的人们将过着如车裂刑罚般的生活,会苦不堪言

  • 1 西泽新兵卫 2023-06-24 20:44:24 北京

    小野的态度转换确实有些生硬。快到结尾时宗近和系子的对话让人感动哇,兄妹情深。

  • 0 在空中 2023-07-20 16:57:47 安徽

    四五星之间,风格比较独特的一本夏目漱石,如果说之前看的更像暗流涌动的湖泊,那么这本就颇有江河时缓时湍之感。主题感觉和之后的《三四郎》有些相像,借男女纠葛情事言社会变迁中人的浮沉

  • 0 水藻君~❤ 2023-09-10 12:23:18 贵州

    渐入佳境

  • 0 明暗 2024-09-09 13:15:34 天津

    写的真好,最后一幕宛如交响乐的结尾!

  • 0 天行 2024-10-30 21:26:06 天津

    前半未免过度诗化,因琐屑浮丽而无聊,读到后三分之一才渐入佳境,找回了久违的小说阅读快感。人物在作者脑袋中是定型的,但在读者心中的成型则要花时间,所以小说也禁得起重读和反顾。开始我觉得人物有些脸谱化:如甲野是阴郁的哲学青年,小野出身贫寒贪恋富贵却受不住良心的谴责,宗近是没心没肺的富二代,结果到最后该出家的没出家,该受罚的没受罚,傻乐天的宗近竟然是最识大体的人,而最没有死相的藤尾却一人担荷了整部小说的悖论:她是文学拜物教的首席信徒、浪漫主义幼稚病的重度患者,未尝不能说是日本的爱玛•包法利,却也是唯一燔祭牺牲品,她的死换来了矛盾的相对消解,她就是虞美人草,这种野蛮的盛开注定了凄凉的凋落,不难理解其中女性主义的纬度。漱石不乏说教意味,惩创人心中透着一丝冷酷,末了“此地只流行喜剧”有着巨大的反讽效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