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典辩护 短评

热门
  • 8 特慢司机 2022-11-30 10:12:12 广东

    条目建好了。谢谢南大出版社。

  • 4 安弦 2022-12-08 12:09:41 辽宁

    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创作者,既能够在枷锁的反光中洞悉星空的璀璨,也能够在狭隘的限制中开拓出理性客观的旷际。

  • 0 天边一朵云 2024-03-01 14:59:15 广东

    看了后半本 前面不感兴趣

  • 1 北大小马 2023-08-18 10:59:40 江苏

    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还是出众的,适合一些书评写作小白,例如我来好好参照这门文体的写法。总之,丰富的阅读量,文艺青年式的情感抒发,以及适当的知识科普是凌越的闪光点。不过总感觉少了一股学术的气息,没有设置让读者停下来思考的地方。读起来速度会很快,摄取的文学知识也挺有趣,不过深刻的言论似乎含量较低。个人比较喜欢上辑对基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很畅销的历史类著作的书评。读完真的有去读评价对象的冲动。因为很多书我是之前读过的,所以还是会产生不小的共鸣,值得学习。下辑对作家们的论述似乎流于文艺青年你式的读书随笔,没有讲出新的东西,未免遗憾。

  • 2 钮祜禄鼠 2023-09-04 15:29:20 湖北

    我愈发相信,书评写作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所掌握的技术。但也产生了一个迷思:优秀的书评,究竟是要沉稳内敛地还原评论素材的内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展现评论者的才华。如果是前者,那么“评论高度也往往依赖于评论对象提供的可能性”;如果是后者,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感。

  • 0 闻笛 2024-02-19 23:31:14 湖南

    最喜欢康拉德、聂鲁达和昆德拉这几篇,让我在文学道德方面增长了不少见识。 后记也让我感到惊喜,生出了一些感动与感伤。 一次性读完可能会比较累,建议分章慢慢阅读。

  • 4 bird 2022-12-01 00:46:09 四川

    读凌越老师书评是种享受,几年前读那本《见证者之书》便大为倾倒。该书上辑评论的多为历史类著作,如作者后记所言,虽长于文学诗歌,也总忍不住驳杂的阅读趣味。联系写詹姆斯.伍德那章,这位评论家近些年在国内收到的赞誉颇丰。但作者对伍德提出了恰当的批评,认为他过于专注于小说文本,其他一概忽略,批评或许就存在短板。得到的启发是以后也该多读读历史社科才是!下辑是阅读作家传记后的思索凝练,作品文本固然是第一位的,作家经历却也是理解它们的幽径。为经典辩护,也是对写出它们的作家,那高贵品格和选择的赞颂。

  • 0 Stoic 2024-01-16 16:29:20 浙江

    可读可不读吧,对评价家伍德的看法有收获,其他没感觉。

  • 1 榆杉子 2023-07-06 00:47:13 上海

    整体不是很有趣。谈老陀处,如此保守主义的历史观,倒也与作者喜欢的Harold Bloom和James Wood相适应

  • 0 cherish.l 2023-08-02 14:35:50 安徽

    记录一下读这本书的内容,除了文字本身,这本书的装帧、排版、字体选择都很令人舒服,简直就像夏日里的一碗凉茶。很久没有这么好的实体书阅读体验了。

  • 0 weibaigao 2023-04-28 15:06:58 陕西

    初读:2023-04-28 未央金茂府书房 湖东居 省思斋 购书:2023-04-23 钟书阁西安旭弘店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 0 丁小龙 2023-02-09 17:08:16 陕西

    等下次见面了,我们一定很多话可以说。

  • 0 海邊的卡夫卡 2023-03-30 12:38:43 广东

    《寂寞者的观察》是我上一本阅读凌越老师的书,时隔多年,在方所见到其真人,还是有点感慨。目前国内还有哪些正儿八经写书评的人,我能想起的好像真只有凌越和乔纳森老师(也许也是源于我的无知)。不过我对《为经典辩护》还是有些许不满,也许作者谈论的作者都过于高大,所以作者在评论时处处显示出小心谨慎,很多判断都是持平之见。对于我这种渴望看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似乎少了点意思。还有本书193页,把“死屋笔记”的“屋”写错成“物”,希望再版时编辑可以勘误,如果还有再版的话。

  • 0 昭质 2023-03-10 00:13:24 上海

    看书做功课^_^

  • 0 月の出 2023-01-28 22:47:26 浙江

    偏介绍性的“前菜”,不够不够(《汗淋淋》依旧是我心中的top 1

  • 0 巽子 2023-06-27 16:14:58 山东

    头一次读有关文学评论的书(大概是这么个类别吧) 作者文笔很好,知识也很丰富,语言平实但是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充沛的情感,文学评论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事,伟大的小说家们把一切真理式的,格言式的,警句式的,箴言式的思想藏进虚构的世界中去,后人再把这些密码从笔墨的世界提取出来,这种解码过程充满了浪漫,但是文学让人博大,不仅在于他的内容性,更在于他的启发性,他会包容你的一切理解,不会否认你与作者相悖的想法。 近来我时常想,如果文学和生活让我变成了一个嫉世愤俗,时常挑人毛病并尖酸刻薄加以讥讽的人,那么我这一切就是白白经历了。 所以,成为一个博大的人吧。

  • 0 Emily&rose 2023-07-10 14:19:47 广东

    从作者的落笔不难看出其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作家常常不那么被人熟知的某一面,其中对于米兰昆德拉和加缪这两篇尤其印象深刻,真的不愧于是高水准的评论文集,值得重复多读几次,不管是对于经典作品还是作家的深入理解都大有裨益。

  • 0 小姜 2022-12-09 23:25:17 山东

    很好看

  • 1 加菲 2023-01-02 23:45:17 广东

    作为平日工作繁忙的理工科文艺爱好者,在这本书中透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彻底了解了许多耳熟能详却未有时间详细大量阅读的作家——万字左右的一章中,就由作者的眼和思想引领着,细细品味了一遍:妥斯妥耶夫斯基,加缪,菲茨杰拉德,昆德拉,何伟。。。一些书也随着阅读被加入了购物车或下载到kindle里。而《詹姆斯.伍德:批评的美学》也更像是作者写书评的一种共鸣与心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