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五经的史籍属性 1
一、五经的史学价值 2
二、历史上的“六经皆史”说 4
第二节 汉代经史之学的兴起与互动 9
一、汉代经史之学的兴起 9
二、汉代经史之学的互动 12
第一章 五经的史学思想(上) 18
第一节 《周易》的天人古今思维 18
一、天人合一思维 19
二、万物通变思维 24
三、历史忧患意识 28
第二节 三礼的因革损益思想 32
一、三礼的历史发展观 32
二、三礼的礼治思想与历史撰述 40
三、三礼的历史变革论 48
第三节 《诗经》的天命王权思想 54
一、《诗经》天命观念的思想基础 55
二、《诗经》的天命王权论 59
三、《诗经》的质疑天命思想 68
第二章 五经的史学思想(下) 76
第一节 《尚书》的以史为鉴思想 76
一、天人观念的变化 77
二、保民的政治思想 85
三、以史资政的史学目的论 93
第二节 《春秋》的以史为法思想 103
一、《春秋》的成书与史学地位 104
二、《春秋》的史义 109
三、《春秋》的书法 119
第三章 汉初“过秦”思潮下的六经之论 130
第一节 陆贾历史总结中的六经思想 130
一、重儒尚道的学术思想特点 131
二、“过秦”论与古今论 134
三、以仁义解说六经的经学思想 140
第二节 贾谊的“过秦”论及其六经思想 148
一、“颇通诸家之书”的学术思想特点 148
二、“过秦”论与治国论 155
三、历史总结中的六经思想基础 165
第四章 《史记》与西汉的五经之学(上) 175
第一节 《史记》与西汉《尚书》学 175
一、《史记》对《尚书》的引用 176
二、《史记》对《尚书》政治思想的阐发 185
三、《史记》对《尚书》史学思想的继承 195
第二节 《史记》与西汉《春秋》学 200
一、《史记》蕴含的《春秋》学精神 201
二、《史记》与西汉公羊学大一统思想 207
三、《史记》对《左传》的史学传承 217
第五章 《史记》与西汉的五经之学(下) 227
第一节 《史记》与西汉易学 227
一、西汉前期易学的发展 228
二、天人合一思维与“究天人之际” 231
三、“易穷则变”与“通古今之变” 236
四、“一致百虑”思维与“成一家之言” 241
第二节 《史记》与西汉诗学 248
一、《史记》与西汉诗学的渊源 249
二、《诗经》与《史记》的历史盛衰观 257
三、《诗经》与《史记》的天命王权思想 265
第六章 《汉书》与董仲舒的今文经学 274
第一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班固的天人观 274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275
二、班固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宣扬 281
第二节 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与班固的礼法观 287
一、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 288
二、班固对德主刑辅思想的汲取 294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大一统说与班固的大一统观 298
一、董仲舒的大一统说 298
二、班固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汲取 305
第七章 《汉书》与刘歆的古文经学 313
第一节 刘歆的《七略》与《汉书·艺文志》的编纂 313
一、《七略》的编纂及其目录学思想 314
二、《汉书·艺文志》删取《七略》及其目录学成就 321
第二节 刘歆的五德终始说与班固的历史思想 330
一、五德生胜之异趣 330
二、《汉书》对五德相生说的汲取 338
第八章 东汉史学的以易解史 347
第一节 东汉易学的发展 347
一、西汉中后期易学的变化与转型 348
二、东汉易学的发展与再度转型 350
第二节 《汉书》的以易解史 356
一、“一致百虑”与“通万方之略” 356
二、“《易》之别传”与神意史观 360
三、天人一体与社会和谐 363
四、忧患意识与史鉴理念 368
第三节 《汉纪》的以易解史 371
一、天命史观的易学哲理基础 372
二、突破汉易的重人事思想 377
三、“综往昭来,永监后昆”的易理依据 382
第九章 东汉今古文经学的流变与史学 388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重史理念 388
一、古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之争 388
二、古文经学的重史理念 393
第二节 古文家郑玄经籍笺注的史学价值 398
一、学术经历与融合今古文的笺注特点 398
二、经籍笺注的史料价值 407
三、经籍笺注的历史思想 412
第三节 今文家何休经学蕴含的历史思想 420
一、生平与学术经历 421
二、“三世”历史发展学说 423
三、“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大一统理想 428
四、人事与灾异之二类说 433
主要参考文献 440
后记 447
· · · · · · (
收起)
0 有用 仙林野人 2023-04-28 05:15:13 江苏
散弹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