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机器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竹光漾月 2023-09-09 14:30:40 河南

    作者本意是好的,可惜写下来实在平淡如水,各种名人观点大杂烩(也不算很杂)却没有什么核心洞见。还是可以看一看,但是像作者自己说的“当散文随笔来读”就行了。

  • 11 远子 2023-03-23 20:24:55 重庆

    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对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网暴的残酷程度、政治势力(如ISIS)对社交媒体的熟练操控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多原创性,但他的归纳与概括依然很有启发性:他称“点赞”为“友情与感情的线上代理”、“网络可卡因”;“算法”则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可知论,一种数字化的虚无主义”;喷子的谩骂攻击是一种“琐碎的虐待行为”;“网暴”和军事宣传一样,“将语言简化为效果”;阴谋论的盛行源自一种彻底的意义崩溃;社交媒体的用户都喜欢经营自己的“在线代表人设”,即“一个必须不断获取认同数据,否则就会陷入抑郁的极度脆弱的自恋者”。而“在网络上唯一成功保持一致的方法,就是成为极其乏味且普通的人。”对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网瘾,渴望控制智能手机而非受其控制的人而言,本书很值得一读。

  • 1 岛Steppe 2024-01-12 17:14:13 北京

    读到we are all trolls,不得不续杯咖啡再读下去。前一两章我还在疯狂做笔记,到这章乱的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檄文的风格最后就是作者自己也通过景观式风格呈现社交工业的有毒性,让人眼花缭乱然后不禁问一句:然后呢?

  • 2 kokomi 2023-01-05 16:01:42 浙江

    这本书的内容和≪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果威胁下一代≫内容类似

  • 23 baiya 2022-11-16 11:29:33 重庆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6 半张废纸 2022-11-22 05:53:43 天津

    剖析了我们怎样成为了网络平台这部机器的零件,为何对其如此上瘾,并且为了博取流量而费尽心力为其免费生产内容,最终连带信息一起被打包转卖给他人来为其获取利润,而我们又该如何逃逸,如何抵抗?本书的内容值得被广泛的阅读与思考。

  • 5 韧勉 2022-11-25 21:05:03 北京

    本书作者理查德·西摩认为所谓推特机器是一种以简单操作、疯狂点赞的拟向政治操作模式,看似有很多规则制约,实则是虚无主义的温床。推特属于一种网络政治的工具,他需要网友在信息发布的一个小时内疯狂点赞参与活动,且每场活动92%的推波助澜者都是在活动开始的头一小时内完成操作。这种拟像政治行为,把政治舆论场一切的坏因素换成了虚拟网络的场域进行传播,使得坑蒙拐骗等各种无底线行为都在网络上传播,这是一种参与度极高,看上去自由度也很高的政治行为,似乎给了每一个网友参与度以及用脚投票实践的机会,故而越邪门的组织越容易控制社交媒体,互联网的个性兼具机器属性与个人主义,平台最害怕的是用户失联,而非用户丧失自我,故而大众很难摆脱社交媒体。

  • 6 荷尔德森 2022-11-24 22:02:49 浙江

    令人意外地好看。很多地方读得触目惊心,「我们都是瘾君子」这章尤其精彩。作者将此书献给卢德工人,我也去了解了一下卢德运动,在今天看来竟有些感人。21世纪太快太新了,随便一点美好的事情都像是怀旧。“我们还需要抽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它们更好的用途。”

  • 0 Atlas Galt 2022-11-27 16:44:28 江苏

    社交媒体业的刺激在于不断生产更多信息,一台被机器一无后知的热情驱动的永动机。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意义,而是制造出吸引我们这些用户注意力的效果,让用户充当为这台机器输送动力的渠道,保证被生产出来的效果不断循环。没完没了的滚动信息——这一切都是表演,并没有多少意义。信息的增加意味着意义的减少。

  • 2 你姓啥子哦 2022-11-30 08:29:10 广东

    每个人都应问问自己——我是否需要/能够,抽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它们更好的用途。不要再被THE TWITTERING MACHINE控制。

  • 8 海风 2022-12-02 11:26:04 北京

    类似比较接地气一点的韩炳哲,想到哪就写到哪,事实例子多文笔流畅不难读,但缺乏条理,一个观点不同章节反复出现。 读第一章觉得“书写”是个很好的抓手,期待看到系统论述,只是作者后来就开始撒丫子地谈陈词滥调的成瘾、假新闻、全景监控、群体极化了。最后一章又兜圈子回到“书写动物”,回顾历史,落到去权-赋权的路子,进而反思书写的平台压榨。感觉还可以再深,正好跟《地理媒介》那本书提到的接上了。 译者是哲学背景,似乎欠缺一些对新媒体“当红炸子鸡”人名、名词、术语的了解,和通译不一样,不过不影响理解(偶尔想会心一笑的程度)。

  • 0 别字大王 2022-12-02 16:33:32 重庆

    意识到一点,对作为社会现实的网络世界的分析似乎应该更深入地结合互联网运行的机制和逻辑本身,而不应该单单就现象入手。

  • 6 Usami Tokoi 2022-12-10 00:56:05 福建

    如同雅各宾平台的“警世恒言”,平庸的檄文而已

  • 0 一地鸡毛 2022-12-10 00:03:23 陕西

    没读进去。

  • 2 柚子 2022-12-13 14:52:43 上海

    左派和推特的套路其实非常类似: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不断吸引注意力,内容却潦草浮泛,总是摆出一副“我将改变世界”的样子,结果只是觊觎你口袋里的钱。但区别在于,左派生产这些故作惊人的“噩梦”的速度慢很多,内容也没那么有趣。

  • 5 Witzelsuchtt. 2022-12-13 22:59:41 四川

    为什么没发摆脱?因为上瘾。这不,放下书的一瞬间就来标记了。

  • 3 藏身海岛 2022-12-17 21:21:12 广东

    果然不管谁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是批评起来口若悬河,而在寻找出路时却缄口不言、支支吾吾……这何不是一种书写着的绝望。

  • 3 missing 2022-12-19 00:09:20 浙江

    摆脱不了的不是互联网,是我们自己,互联网之前有电视、广播等等等。使用与否,是主观问题,推特也好,互联网也罢,它们并非制造上瘾的关键,而是放大了这些存在已久的“瘾症”。(作者在讲推特与政治那档子事时,实在让人读得不知所云😓)

  • 0 ... 2024-01-16 01:45:23 广东

    如果你本着“认知是自由的开始”的原则开始阅读,那么本书的新闻选编和理论解释会让你大有收获。但如果抱着深度解读机器制造者、机器掌权者、机器消费者任一方的目的,本书只能提供入门级别的材料,振聋发聩程度犹如我每天关注的文艺周刊公众号头条。既然作者已觉悟推特所反映的是科技虚无主义,花费心思对这份虚无进行溯源却无法指出方案(显然断网和回去看报不具有普适性),不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沉沦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