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的原文摘录

  • 开棺那天,工地的气氛有点不一样。蒋忠义回忆:“北京市委、国家文物局,包括丰台区的那些领导全跑来了,我们就在北边搭了一个看台,方便他们从上往下看发掘情况,看看到底有没有尸体,有没有特别珍贵的文物,他们都很期盼,恨不得马上就能看到结果。” 大葆台的棺椁是三棺两椁,共五重,考古人员一层一层地揭开棺盖,看台上的人遥遥一看,空空如也,“呼啦”一下,人都走了。 黄秀纯记得:“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过程,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李汉军拍摄成纪录片。开棺时,当升降机把摄影机降到棺顶侧面,大吊车把棺盖吊起来后,发现木棺已经坍塌了,棺内没有任何遗物。摄影升降机还没有归位,各级领导就离开了礼宾席位。由于墓室被盗,出土器物不多,李汉军拍的新闻电影被打入冷宫’,未能公开放映。”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赞 2022-10-04 20:4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汉代燕地从封国到郡县 黄加佳 杨丽娟 / o3
  • 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纪念郭沫若时说:“郭老听到这消息后,曾两次兴致勃勃地前来现场,登临那高达二十多米的城门楼上,还细察城楼南壁上的元代至正年间的墨书题记。” 遗迹发掘完毕后,究竟保护不保护,陈伯达批示叫郭沫若决定。那天,徐苹芳陪郭沫若去看和义门,“郭老看完后未置一词。过了几天‘中央文革小组’决定拆除,不予保护”。 “四人帮”垮台后,在一次宴请外宾的宴会上,郭沫若惋惜地对夏鼐说,真不应该把元大都和义门遗迹拆毁,当时不敢说这种意见,现在后悔不及。夏鼐问,为什么不保呢?郭答,我连自己都保不住了。 (查看原文)
    赖怀普 1赞 2022-10-08 19:41:10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大都∶《周礼》中的理想都城 孙文晔 /205
  • 1970年10月,北京市标准件四厂工人在旧鼓楼大街豁口以东取土烧砖坯时,发现一处瓷器窖藏。窖深不到半米,上面覆盖一个陶盆,内藏10余件青花瓷器及影青瓷器。黄秀纯曾负责抢救这些瓷器,他回忆道: 因为是在明城墙下发现的青花瓷器,至少应该是明洪武年间或之前的文物。我和于杰当时就准备去现场,但受到极“左”思潮影响,一、三、五“抓革命”二、四、六“促生产”,当天刚好是周一,军宣队领导不许我们去。第二天是“促生产”时间,我和于杰赶过去,发现这10余件原本完整的瓷器已经被工人们“破四旧”,用8磅的大铁锤砸碎了。 元青花别说是完整的,碎瓷片也是非常难得的。于是我们用二、四、六的时间筛了3天,把工人砸碎的瓷片,全部从土里筛选出来。拣回来的残碎瓷片,放在办公室桌子上,大家一片一片地拼对,最终复原出10件青花瓷和6件影青瓷。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022-10-08 19:28:27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大都∶《周礼》中的理想都城 孙文晔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