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原文摘录

  • P128 巴尔干战役延迟了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南斯拉夫突发的政变,上台的反德政府使希特勒大为震怒: 不过为了历史的兴趣,此次战役是否真正已经产生那样的效果,却又还是值得研究的。足以支持这种说法的惟一最具体证据就是下述事实:希特勒本已命令对于攻击苏联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在5月15日以前完成,但到了3月底,这个预定的日期却又被顺延约一个月,然后才决定改为6月22日。伦德斯特元帅曾经说过,他那个集团军的准备是由于装甲师的迟到而发生了延误那些装甲师都是巴尔干战役中所使用的,所以这也就是延误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又还要再加上天气的因素。 (查看原文)
    101避难所 2赞 2020-08-26 23:06:39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对巴尔干和克里特岛的蹂躏
  • 从表面上来看,法国人似乎是拥有充足的优势足以压倒德军在西线上的兵力,而一直冲到莱茵河上。因为他们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德国将领们先是感到惊奇,然后就如释重负。因为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是摆脱不了1918年的旧观念,并且也像英国人一样,把法国陆军估计得太高了。 (查看原文)
    纽伦堡meme歌手 2012-06-18 23:42:43
    —— 引自第25页
  • 希特勒并不想制造一次大战以达到其目的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2013-01-30 08:22:17
    —— 引自第4页
  • 如果你容许任何人在锅炉下面不断的加煤,直到蒸汽压力已经超过了危险点,则引起任何爆炸的真正责任也就应该由你负担。此种物理学中的真理对于政治学也同样适用——尤其是以对国际事务的指导为然。 (查看原文)
    戏作三昧 2011-03-02 18:57:23
    —— 引自第6页
  •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的确使世界大战提早爆发,它将最大的诱惑和最明显的挑拨合而为一。它刺激希特勒想要证明对于一个西方所达不到的国家,此种保证将是毫无用处的,它又使顽固的波兰人更不愿意向希特勒做任何让步,同时又使希特勒无法打退堂鼓,因为那将使他失去面子。 (查看原文)
    戏作三昧 2011-03-02 18:57:58
    —— 引自第10页
  • 波兰陆军共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不少于12个的大型骑兵旅,不过其中只有一个是摩托化的。波兰几乎拥有250万“有训练的人员”可供动员。法国所动员的人力相当于110个师,其中常备师不少于65个,包括5个骑兵师、2个机械化师和1个正在编组中的装甲师——其余则均为步兵师。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动员500万有训练的人员。英国有一支刚刚超过600架的轰炸机兵力——比法国要多1倍,但比德国却要少一半。德国动员了98个师,其中还能够52个为常备师,包括6个师的奥国人在内。其余的46个师中,只有10个师可在动员后即能作战。既便如此,这些部队中的大部分人员又是仅只服役约一个月的新兵。其它36个师则主要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所组成的,年龄都已超过40岁,对于近代化的兵器和战术几乎是毫无所知,也非常缺乏炮兵以及其他的兵器。丘吉尔说德国人在1940年至少拥有1000辆“重坦克”。事实上,德军在当时根本就没有重坦克。当战争发动时,他们只有少量的中型坦克,其重量仅为20吨。波兰和法国当时一共约有相当于130个师的兵力,而德国却一共只有98个师,其中又有36个师是几乎完全没有训练和组织的。唯一足矣抵消此种数量劣势的因素,即为德国是居于中央位置,可以把双方的兵力分割成两部分。 (查看原文)
    戏作三昧 2011-04-02 08:48:49
    —— 引自第16页
  • 于是罗斯福总统遂于1941年7月24日要求日本从印度支那撤出其部队,又于26日下令冻结所有日本人在美国的资产,并禁止石油输往该国。丘吉尔先生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2天之后,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也被说服采取同样的政策。日本除了自动放弃其侵略政策之外,就只有坐以待亡。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再拖了4个多月才动手攻击,而在这个期间之内仍继续努力谈判以求解除石油的禁运。美国政府却坚持除非日本人不仅从印度支那而且还从中国撤退,否则绝不解禁。对于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期待它会吞下这样屈辱的条件和如此的丧失面子——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则更不在话下。所以自从7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起,就已有一切的理由应认为战争在太平洋方面随时都可能爆发。在这样的 环境中,英美两国在日本发动攻击前还能容许有4个月的宽限期,但可惜的是它们并不曾好好的利用这段期间来从事防御的准备。 (查看原文)
    戏作三昧 2011-04-02 14:10:16
    —— 引自第193页
  • 。<双方大致上虽接近平衡,但日本人在航空母舰方面却占有巨大的优势,而这也正是最重要的兵种。日本的兵力是组织严密和具有良好的训练的,尤其以夜间战斗为然;它也不像同盟国方面,没有任何指挥和语言上的困难。以物质而论,日本海军也较优。它有许多较新的舰只,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装备较佳或速度较快。在主力舰方面,只有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才有资格和日本较佳的战舰相比拟。 (查看原文)
    戏作三昧 2011-04-12 13:35:03
    —— 引自第199页
  • 于是这个“不需要的战争”遂不需要地再延长下去,又有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作了不必要的牺牲……为了迫使对方“无条件投降”,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了不必要的延长,其结果只是使斯大林坐享其成——开辟道路好让共产PARTY支配中欧 (查看原文)
    欲语迟 2011-06-09 00:38:41
    —— 引自第677页
  • 假使所谓侵略行动这个名词对于双方真是同样的适用,则英国人可能还要早了24小时。 把侵略挪威行动的计划和执行列为德国人大罪之一,在纽伦堡战犯审判的许多疑问之中,这也许要算是最明显的一个。我们真的很难了解英法两国政府居然有颜面批准将这样的指控列入,而官方的检察官又居然以此为理由来提起公诉。对于历史的颠倒是非而言,真是良可慨也。 (查看原文)
    泛雨 2015-08-02 12:11:19
    —— 引自第59页
  • 把侵略挪威行动的计划和执行列为德国人大罪之一,在纽伦堡战犯审判的许多疑问之中,这也许要算是最明显的一个。我们真的很难了解英法两国政府居然有颜面批准将这样的指控列入,而官方的检察官又居然以此为理由来提起公诉。对于历史的颠倒是非而言,真是良可慨也。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7-02 19:44:4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对挪威的蹂躏
  • 6月10日意大利宣战。法国曾向墨索里尼表示愿意让与某些殖民地的利益,但却已经太退了。为了希望能改善其对希特勒的地位,墨索里尼断然拒绝了这些条件。不过一直又过了10天,意大利オ开始发动一个攻势,但却很轻松地为微弱的法国守军所击退。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7-09 15:25:4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对西欧的蹂躏
  • 施图登特说:“他感觉到假使英国舰队一出场,所有的意大利船只都会躲在它们的国内港口中不敢出头,于是将留下德国空降部队在那里孤掌难鸣。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7-11 18:10:45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对巴尔干和克里特岛的蹂躏
  • 他所最恨的就是撤退的观念,不管那是如何地具有潜在利益或是能够帮助渡过难关,他都一律抹杀而不肯加以考虑。因为他不肯后退一步,所以他除了前进就再无其他选择的余地。 这样的直觉使他对于一切不愉快的事实都变得麻木不仁。举例来说,当的情报机构报告说,苏联在乌拉尔山等地区的工厂已经每个月能生产六七百辆坦克时,他拒绝予以采信。于是哈尔徳把证据送给他看,他却气得大拍子,并宣称像这样的生产率根本上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凡是他不愿意相的事情他就不相信。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7-24 11:52:15
    —— 引自章节:第十八章 在苏联的潮流转向
  • 在次一阶段,德军又再从西面进攻,于是完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压力圏,从红军当局号召其部队应不惜一切牺性战至最后一人的口气中,即可以知道情况的严重。苏联部队以一种惊的耐力来响应此种号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之下,几乎是补给和增援都已断绝,它们仍继续苦战不屈。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7-24 13:46:08
    —— 引自章节:第十八章 在苏联的潮流转向
  • P83 希特勒关于敦刻尔克的决定 希特勒的个性是如此的复杂,所以没有一个单纯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可能的,他的决定是由几条不同的线索所编织而成的。有三条线索是可以看见的一(1)他想保全坦克的实力以供下次打击之用;(2)他对于法兰德斯平原(沼地)一向具有的畏惧心理,这是以其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为基:(3)支林对于空军力所作的大保证。但更可能的在其内心里还有某种政治理由的线索存在,那是和军事线素交织在一起而不易被发现的因为他这个人对于政治战略有种癖好,而且在他的思想中又有许许多多的曲折。 (查看原文)
    101避难所 2020-08-25 23:03:42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对西欧的蹂躏
  • P117 隆美尔初胜的原因: 在时机上,隆美尔也是非常的幸运。2月底第七装甲师已经送回埃及去休息和整补。代替它的是新到的和缺乏经验的第二装甲师的一部分一一其余的部分则已送往希腊。第六澳洲师也已送往希腊,而代替它的第七澳洲师则训练和装备都很感缺乏。奥康纳也正在休假,代替他的人是尼姆( Neame),也是一位尚未经过考验的指挥官。此外,韦维尔后来也承认他并不相信德军即将发动攻击的报告。数字可以证明他的判断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万想不到会有这样一个隆美尔。 (查看原文)
    101避难所 2020-08-25 23:06:54
    —— 引自章节: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 P122 重型坦克在二战中突破敌军防线的作用: 但最后到了3月27日,第四皇家坦克团的一个重装甲”步兵”克连突破了封锁线并贯穿了意军的正面——这正像第七皇家坦克团一样,同一种因素(即马提达重型坦克)在北非的累次战斗中,从西迪巴腊尼到托ト鲁克,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查看原文)
    101避难所 2020-08-25 23:14:15
    —— 引自章节: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 意大利海防师的价值本来就不曾为人重视,现在几乎是未放一枪即完全溃散;至于野战师,当他们遭遇我军之后,也就像风扫落叶一样地被赶跑了。集体投降已成常事。 (查看原文)
    屎王飞 2020-08-26 21:44:25
    —— 引自章节:第二十六章 再度进入欧洲
  • P140斯大林蚕食罗马尼亚动了希特勒的大蛋糕: 于是到了6月26日,苏联人又事先未通知德国人,就向罗马尼亚提出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它立即归还比萨拉比亚( Bessarabia),并且还要再割让北布科维纳( Northern Bukovina)其理由是因为罗马尼亚在1918年“抢去”了苏联的领土,所以要另外加上这一小块,以作为“补偿”。苏联限罗马尼亚府在24小时之内答复,当后者在此种威胁之下表示同意时,苏联部队就立即从地面和空中涌入这些地区。 对于希特勒而言,这比挨一记耳光还难过,因为那已经使苏联人非常地接近罗马尼亚的油田,现在因为海外补给线已被切断,这个油田也就被希特认为是他的一补给来源。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之内,他为了这件事一直神经都很紧张,并且忧虑其对英国空中攻势的影响。同时他对于斯大林的意图也很感到怀疑。7月29日,他曾经和约徳尔谈到假使苏联尝试夺占罗马尼亚的油田时,德国就有和它开战的可能性。几个星期之后,作为是一种对抗行动,他又开始把2个装甲师和10个步兵师调往波兰。9月6日,他在给反情报机构的一项命令中指出:“在未来的几个星期之内,对于东线的兵力要加强。但这种调整却又不可在苏联方面造成一种印象,使他们以为我们准备在东线发动攻势。” (查看原文)
    101避难所 2020-08-30 15:32:33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希特勒转向苏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