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的一部长篇小说,中文版经由德语原文直译。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是中国学者在多年翻译、研究基础上对小说文本做了详细注疏,参考资料、注释和解读是小说原文篇幅的两倍,在国内和国际里尔克研究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
★制作精良,可研读,可收藏!封面烫金+压凹,背景为里尔克手迹,纹理鲜明,内文双色印刷。小32开,典雅精致又不失厚重。
内容简介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包含诗人里尔克的长篇小说《布里格手记》和中国学者陈早撰著的大量注疏。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平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历时6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片段式的随想。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71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的反思。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增补了约...
编辑推荐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的一部长篇小说,中文版经由德语原文直译。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是中国学者在多年翻译、研究基础上对小说文本做了详细注疏,参考资料、注释和解读是小说原文篇幅的两倍,在国内和国际里尔克研究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
★制作精良,可研读,可收藏!封面烫金+压凹,背景为里尔克手迹,纹理鲜明,内文双色印刷。小32开,典雅精致又不失厚重。
内容简介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包含诗人里尔克的长篇小说《布里格手记》和中国学者陈早撰著的大量注疏。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平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历时6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片段式的随想。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71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的反思。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增补了约两倍于原文的参考资料、注释和解读,在国内和国际里尔克研究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创作者
· · · · · ·
-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者
-
陈早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杰出的德语韵律诗人,被奥登称为“17世纪以来欧洲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秋日》、《豹》,长诗《杜伊诺哀歌》。里尔克除了创作德语诗歌,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里尔克对19世纪末的诗歌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陈早,女,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出版译著《布里格手记》(里尔克 著华东师大版,2015,2019修订版)、《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居斯塔夫·德罗伊森 著,华东师大版,2017)、《逝物录》(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中信版,2020)、《<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卡尔·莱因哈特 著,华东师大版,20...
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杰出的德语韵律诗人,被奥登称为“17世纪以来欧洲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秋日》、《豹》,长诗《杜伊诺哀歌》。里尔克除了创作德语诗歌,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里尔克对19世纪末的诗歌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陈早,女,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出版译著《布里格手记》(里尔克 著华东师大版,2015,2019修订版)、《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居斯塔夫·德罗伊森 著,华东师大版,2017)、《逝物录》(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中信版,2020)、《<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卡尔·莱因哈特 著,华东师大版,2021)等,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 · · · · ·
02. 噪声
03. 静寂
04. 学着看:“内在”
05. 学着看:脸
06. 主宫医院
07. 批量之死
08. 祖父之死
09. “自己的死”
10. 离家
11. 秋日清晨
12. “完满”
13. “构图”
14. 追问
15. 克里斯蒂娜·布拉赫
16. 诗人·渣滓
17. 塞纳河边的小铺子
18. 盲人·残墙·垂死者·“祈祷”
19. 硝盐院
20. 所有丢掉的恐惧都回来了
21. 舞蹈病患者
22. 信稿
23. 夜
24. 贝多芬
25. 喂鸟人
26. 易卜生
27. 妈妈的恐惧
28. 英格博格和狗
29. “手”
30. 童年的病
31. 童话·索菲
32. 镜前
33. 妈妈的死
34. 画廊
54. 伪沙皇
55. 大胆者查
56. 阅读
57. 贝蒂娜
58. 女人·圣人
59. 卖报盲人
60. 苍白、变老的姑娘
61. 疯子查·若望二十二世
62. 14 世纪
63. “既非在者,亦非演员”
64. 奥朗日剧场
65. 杜丝
66. 爱者
67. 爱超越死
68. 怪人·萨福
69. 威尼斯的女歌者
70. 第三者 : 基督
71. 浪子未发表手稿 开头初稿
未发表手稿 开头二稿
小说结尾 初稿
小说结尾 二稿
附录
1903 年 8 月 18 日给莎乐美的信
孤独者片段
1907 年 10 月 4 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07 年 10 月 19 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08 年 9 月 4 日给克拉拉·里尔克的信
1911 年 12 月 28 日给莎乐美的信
1915 年 11 月 8 日给洛特·海普纳的信
胡莱维奇问卷(1925 年 11 月 10 日)
问卷 [……]
手记大事记
手记形式略述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我想,是因为她们太疲惫不堪了。迄今数百年来,女人独自承担起了爱的全部职责,她们始终扮演着爱的全部对话中的两个角色。因为男人只会鹦鹉学舌地模仿她们,而且模仿得极差。男人的漫不经心、粗枝大叶、嫉妒心理这也是粗枝大叶的一种表现,使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向女人学习。尽管这样,女人们却依然日日夜夜地坚持着,她们的爱与痛也跟着不断加深。于是,由于永无止境的渴求,她们当中就产生了那些勇敢的恋人,她们在呼唤男人的同时,也将那些男人征服;在男人离开她们不再归来的时候,她们会超越那些男人,就像卡斯帕拉· 斯坦帕和那位著名的葡萄牙修女一样: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直至所遭受的苦痛转化成一种苦涩的、坚冰似的壮美,任凭什么都不能侵犯。我们之所以知道有这样的女性,完全是因为有通过某种奇迹而保存下来的信简,有写得如诉如泣的诗集,有在画廊里泪眼汪汪地望着我们的肖像画师们因为对那泪水的含义不解而把它画了出来。哦,这样的女人真不知还有多少!她们有的把一切信简全都焚毁了,有的则因为心灰意冷而未曾留下任何片言只语。衰老的女人,心肠早已变硬,但内心深处也许珍藏着某种快乐的回忆。那些粗鲁的、身强力壮的女人因为日复一日的倦怠而身体发胖,尽管她们任凭自己变得越来越像她们的丈夫,但在她们爱情燃烧过的内心深处,她们和男人却是全然不同的。那些不愿生育的产妇,那些在生了八个孩子后终于失去生命的女人,她们也一样拥有过少女渴望爱情时常有的那种神态和轻松愉快。还有那些跟酒鬼和胡闹的客人呆在一起的女人,她们懂得如何在内心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因为内心是她们唯一的避难之所;可是,一旦置身在人群中间,她们就再也无法掩饰这个秘密,她们会变得容光焕发,仿佛她们一直在跟死后进入乐土的人交往。谁能说出这样的女性究竟有多少,说出她们是谁?看来,她们已经预先把那些可能记述她们事迹的文字销毁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一个人应该耐心等待,应该在整个一生中积累各种感受和欢愉;而且如果活得够长的话,那么,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也许能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情感(感情,我们已经拥有得足够多了);诗更多的是经验。 为了写出一行是诗,一个人必须观察很多城市,很多人和物;他必须了解各种走兽,了解鸟的飞翔,了解小花朵在清晨开放时所呈现的姿态。他必须能在沉思默想中回想起异域他乡的条条道路,回想起各式各样不期而遇的相逢,和各式各样长相厮守之后的分离;还有那些迄今依然难以言说的孩提时光;还有父母双亲,当他们想方设法带给你一些快乐时,你却因不理解而伤了他们的心(对别的人来说,那些欢乐很可能是不会弄错的);还有童年时代患过的各种疾病,那些疾病发作的时候非常奇怪,引起那么多深奥而严重的变化;他还必须能回想起那些在僻静的房间里度过的时日,那些在海边度过的清晨,那海,那大洋,那一个个在旅途中度过的夜晚,山高水长、繁星飞舞的夜晚。哦,可是,能够想到这一切仍然不能算够。他还必须拥有关于许多个爱情之夜的回忆,那些爱情之夜又迥然各异,互不相同;还有关于分娩中的妇人的喊叫的回忆,关于闭门不出,面色苍白、轻松酣睡的产妇的回忆。而且,他还必须在临终者旁边呆过,在死者旁边坐过,当时房间的窗户敞开着,时不时地传来嘈杂的声音。当然,拥有回忆还是不能算够。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忆的事物多得不能胜数,他还必须能够忘却,必须有强大的耐心去等待,等待那些回忆再度光临。因为那些还只不过是回忆中的事物。只有当它们转化成了我们体内的血液,转化成了眼神和姿态,难以名状,而又和我们自身融合为一,再也难分彼此——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在这种极其珍贵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个句子才会从其中发生出来,成为真正的诗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3 条 )



脸,在言语与面具之下 ——“马尔特”的恐惧与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引语 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于1910年成书的自传性笔记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中,出生于丹麦落魄贵族家庭的二十八岁青年马尔特旅居巴黎,以忧郁、恐惧、孤独的情绪叙述了碎片化的内心独白。笔记既抒写了马尔特在巴黎的城市生活、观察世相的心情,也穿插马尔特对童年家... (展开)
一部影响茨威格、卡夫卡的旷世杰作


> 更多书评 6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5分 1669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9)9.5分 39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8分 1455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8.9分 72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俄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文新思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9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malingcat 2022-11-03 13:59:12 上海
“只需一本用泛黄的、象牙色皮面装订的本子,带有过时花纹的附页,我会在里面写字。我会写很多,因为我有许多想法,有许多人的回忆。”——里尔克如是说。本书的装帧设计依此而来,封面压印的里尔克手迹,使得本书像一座纸上的纪念碑。译者陈早的博士论文就是解读布里格手记,所以本书插入了学术研究和专业阐释,爱一部作品就以注疏的方式来缠绕它,真好。此前读过曹元勇翻译的《马尔特手记》,也很好。陈早翻译的《逝物录》曾让我... “只需一本用泛黄的、象牙色皮面装订的本子,带有过时花纹的附页,我会在里面写字。我会写很多,因为我有许多想法,有许多人的回忆。”——里尔克如是说。本书的装帧设计依此而来,封面压印的里尔克手迹,使得本书像一座纸上的纪念碑。译者陈早的博士论文就是解读布里格手记,所以本书插入了学术研究和专业阐释,爱一部作品就以注疏的方式来缠绕它,真好。此前读过曹元勇翻译的《马尔特手记》,也很好。陈早翻译的《逝物录》曾让我惊艳,这里亦雅致大方。本书是一个“伪长篇”,写出了敏感者的心理状态。正象另一个孤独者普鲁斯特,里尔克把回忆变成了诗歌。正象另一个悲观者卡夫卡,里尔克把恐惧与绝望表现得如此深刻。正象另一个通灵者布莱克,里尔克在现象后面看到了天堂与地狱的融合。正象另一个漫游者波德莱尔,里尔克让死亡开出了花朵。 (展开)
0 有用 🫧ミヤ🫧 2024-08-20 08:20:52 广东
很是喜欢这些文字表达,但过于消沉,慎读……另外,收到的实体书,附着的是不长不短的书签绳,甚是遗憾。
0 有用 lili 2023-04-12 19:59:42 北京
宗教。存在。
0 有用 打死也不说 2023-05-04 22:49:55 北京
绝对不敢说完全读懂的一本书,但绝对是一本极好的书,以后有机会再读。一方面好的地方是里尔克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无关碎片化但实际层层推动的写法(对于死亡的看法尤其精彩);一方面是陈早老师极其优秀的考证与注疏以及附录。如果只读原文,阅读难度会极度增加,尤其是涉及欧洲史的部分。 当然,我也深深地羡慕里尔克所处的时代,那是个罗丹,塞尚,维特根斯坦,托尔斯泰并存的群星闪耀时代,而里尔克或多或少地与他们产生了联结... 绝对不敢说完全读懂的一本书,但绝对是一本极好的书,以后有机会再读。一方面好的地方是里尔克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无关碎片化但实际层层推动的写法(对于死亡的看法尤其精彩);一方面是陈早老师极其优秀的考证与注疏以及附录。如果只读原文,阅读难度会极度增加,尤其是涉及欧洲史的部分。 当然,我也深深地羡慕里尔克所处的时代,那是个罗丹,塞尚,维特根斯坦,托尔斯泰并存的群星闪耀时代,而里尔克或多或少地与他们产生了联结! 最后要赞一下书的装帧和设计,书签带把书页压出的痕迹都很有趣,读完后,封面的烫金字体也变得若隐若现了。 (展开)
0 有用 ᐃᒃᑦᓱᐊᕐᐳᒃ 2024-12-29 22:28:52 浙江
太伟大了不知如何评价呃呃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