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论述稀缺的特点,关于孤独者过分关注社交细节的论述,我觉得可以其实两方面看的:
(1) 认知负荷与情绪影响 孤独者可能对社交信息投入了更多情绪,所以他们的大脑会优先存储这些信息。 他们可能会不断回想和分析社交互动,导致社交相关的信息在记忆中更加牢固。 (2) 进化角度 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社交连接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当一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大脑可能会提高对社交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适应和建立社交关系。 这种机制可能是进化赋予人类的一种补偿策略:当我们缺乏社交时,我们会更加注意如何改善自己的社交状况。
另外关于举例19世纪中国农民卖化石的例子我觉得比较莫名其妙。
这段故事的核心不是关于“中国人是否唯利是图”,而是经济激励如何塑造人类行为。类似的市场失灵案例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表明人们会根据经济回报调整行为,这并不取决于文化,而是市场规则的设计方式。
但是仅仅是找到一个历史上“看似有趣”的案例,其实却并不合适。这个选段历史细节模糊,不足以支撑经济学理论。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值得怀疑,历史学界没有太多关于“农民打碎恐龙骨头”的具体研究。 也许部分农民确实为了卖钱打碎过化石,但能否证明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件事是否真的与“稀缺”的经济学理论高度相关?
更大的问题是,这个例子远没有政府经济失效(market failure)或者现代市场中因激励机制错误导致的行为更具代表性。如果作者要强调错误激励的影响,完全可以用更具现代感、更具全球共鸣的例子,比如: “眼镜蛇效应”(英国殖民印度时悬赏杀眼镜蛇,结果人们开始养蛇以换取赏金)。 政府补贴导致市场扭曲,如美国农业补贴有时鼓励农民不合理种植作物。 医疗保险滥用,如一些国家医疗补助鼓励过度使用医疗资源。 美国私立监狱系统,通过“人头费”激励警察和法官增加监禁率,造成司法系统的问题。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