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之前就零散读过书中的文章,放在一起重读能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还是感叹书法研究的艰难,能够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到作品以外的“物质真相”,但回到画面上却没有可以描述的故事,风格来源和“创作意图”也很难找到结结实实的证据。
上编前两篇是全书核心内容,下编张瑞图部分也值得一读。前三篇文章都是讲晋唐书写不用桌子,悬空折纸书写会出现节笔现象,此前已经读过其中部分,最有启发的还是利用刻帖中的节笔判断刻帖的翻刻状况。
非常扎实的研究,多有耳目一新的发现。所谓猩猩笔原来就是现在的狼毫笔,真是意想不到。
书法史没怎么碰过,不知道这么好玩。谈物质和技术的部分全部太有趣了。虽然很多地方其实还不免是推论,有些论述,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能逻辑地层也没那么坚牢。
侧重媒材的个案研究,不少篇曾发表于台北故宫学术季刊,值得读、值得冲。一听说出版,远方的朋友就疯了hhh 借朋友引用作者之语:同题同韵,就跟中国传统戏曲一样,看的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所谓的风格就是“身段”,每一个艺术家在同一个题目里,会有不同的破题方式。
论文集,有意思,书法史外行如我,读得津津有味。节笔略玄学,很多图,斗大一张,我也看不出节在哪儿;《北宋毛笔、桌椅与笔法》一文极端有趣,从物质层面(笔墨纸)、桌椅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坐姿,再来看笔法嬗变,各种对材质的判断、分析,很多还是当代使用者的体验,比如后面还有论文说到纸张吸墨程度与不同毛笔蓄墨程度是如何被书家在书写特定风格的字时所决定的,读时虽不免感觉论证过于跳跃,不一定件件都真,但很有启发;《苏轼与鸡毛笔》《高丽猩猩毛笔》也很有趣,核心最后居然是“逗你玩”;最开眼界一篇是《张瑞图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虽然事后想想艺术应酬史,老题目了,但从明代官俸低入手,再对比前后的书风变化,再讨论宗族接济问题,最后结论是特定的书法书写笔画写得省力,方便量产书法商品爱的供养,不一定对,但很有想象力!
页66中部“参见表2”,应为表1。 高翔老师课上专门请何炎泉老师线上讲座,讲的就是节笔问题,回想起来自己好像没有做到全神贯注,但从此浅浅入坑,正愁看不到何老师多少文章时,恰好很快这本书又出版了!
纸的折痕、支撑面、黄鼠狼的尾毛,以及难以追溯的书法家之身体姿态,共同构成了书法的affordance。
关于书法:折纸造成了节笔,由此推演了晋人的写字姿势、刻帖的版本优劣、晋唐人打草稿、传世墨本源头问题;董其昌书论高超,小楷精妙。以张瑞图为例谈应酬作品。
前半部分关于古人书写方式、桌子的使用,猩猩毛笔、鸡毛笔的几篇有意思。后半部分略弱。
也许搞书法史天然更接近技法史吧。
开阔视野
有趣有趣!没想到论文期刊合集也有这么有趣!
论节笔两篇极为精彩,非常好玩~书法史就该这么研究才又有理又有意思,玄乎其玄者可以休矣! 论毛笔和桌椅对笔法的影响一篇,叹为观止,真上实验对空说确实是降维打击。 讨论猩猩笔,真的有人去研究猩猩毛是不是能做笔,好玩~ 论董一篇从笔纸之间论其书风,开笔用笔习惯和用纸好恶影响其书法呈现,论说精当可靠,有趣~ 纸槌瓶能联系到写字前对纸的砑光程序,好玩~ 张瑞图行草书风一篇也蛮好。余篇没什么记忆点,总体很扎实。闪光点和记忆点颇多,好玩又有趣~
为载体。
不太了解书法,书里关于节笔 毛笔 书桌演变几个章节挺有意思,就感觉关于书法的研究很考验细节和眼力,逻辑的推论好像不是太有力,可能因为不了解,没读出什么深刻的感受。
上编五星,提神醒脑,真的是摸爬滚打磨出来的眼力。看完会感觉读帖能力被提到下个level。下编写董其昌,如见其人。写张瑞图书风与应酬,几乎是小一号的《傅山的世界》。
还蛮有意思的,从毛笔、纸张、书写方式考察书法。我怎么没想过呢,宋以前是没有高桌子的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喜欢对毛笔很有研究的黄鲁直了。董其昌对自己书法地位的有意识构建也很有趣。古代人并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信息是少数人的特权,所以今人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更容易。
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又淹没于“风格”的不断变化中。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研究书法史的一点心得,关注的焦点从书法风格逐渐扩及物质、书写、收藏、政治与社会,等等,试图探索书风形成背后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书中许多文章皆是出于解决自己书法学习上的疑惑,并对传统书法史论述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借本书的出版与大家交流分享。
> 物质、技法与书风
1 有用 陈井 2023-05-10 14:28:55 浙江
之前就零散读过书中的文章,放在一起重读能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还是感叹书法研究的艰难,能够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到作品以外的“物质真相”,但回到画面上却没有可以描述的故事,风格来源和“创作意图”也很难找到结结实实的证据。
1 有用 云吐月 2024-09-11 16:10:00 北京
上编前两篇是全书核心内容,下编张瑞图部分也值得一读。前三篇文章都是讲晋唐书写不用桌子,悬空折纸书写会出现节笔现象,此前已经读过其中部分,最有启发的还是利用刻帖中的节笔判断刻帖的翻刻状况。
1 有用 画游记 2023-12-14 22:47:03 广东
非常扎实的研究,多有耳目一新的发现。所谓猩猩笔原来就是现在的狼毫笔,真是意想不到。
4 有用 阿墟 2022-12-02 14:34:01 浙江
书法史没怎么碰过,不知道这么好玩。谈物质和技术的部分全部太有趣了。虽然很多地方其实还不免是推论,有些论述,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能逻辑地层也没那么坚牢。
4 有用 张阿笋 2022-10-19 15:06:09 浙江
侧重媒材的个案研究,不少篇曾发表于台北故宫学术季刊,值得读、值得冲。一听说出版,远方的朋友就疯了hhh 借朋友引用作者之语:同题同韵,就跟中国传统戏曲一样,看的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所谓的风格就是“身段”,每一个艺术家在同一个题目里,会有不同的破题方式。
1 有用 伯樵·阿苏勒 2024-02-14 22:40:14 江苏
论文集,有意思,书法史外行如我,读得津津有味。节笔略玄学,很多图,斗大一张,我也看不出节在哪儿;《北宋毛笔、桌椅与笔法》一文极端有趣,从物质层面(笔墨纸)、桌椅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坐姿,再来看笔法嬗变,各种对材质的判断、分析,很多还是当代使用者的体验,比如后面还有论文说到纸张吸墨程度与不同毛笔蓄墨程度是如何被书家在书写特定风格的字时所决定的,读时虽不免感觉论证过于跳跃,不一定件件都真,但很有启发;《苏轼与鸡毛笔》《高丽猩猩毛笔》也很有趣,核心最后居然是“逗你玩”;最开眼界一篇是《张瑞图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虽然事后想想艺术应酬史,老题目了,但从明代官俸低入手,再对比前后的书风变化,再讨论宗族接济问题,最后结论是特定的书法书写笔画写得省力,方便量产书法商品爱的供养,不一定对,但很有想象力!
0 有用 山鬼 2024-01-23 20:47:20 重庆
页66中部“参见表2”,应为表1。 高翔老师课上专门请何炎泉老师线上讲座,讲的就是节笔问题,回想起来自己好像没有做到全神贯注,但从此浅浅入坑,正愁看不到何老师多少文章时,恰好很快这本书又出版了!
0 有用 Mr. Curiosity 2024-08-11 09:59:44 北京
纸的折痕、支撑面、黄鼠狼的尾毛,以及难以追溯的书法家之身体姿态,共同构成了书法的affordance。
0 有用 无古无今 2024-10-19 11:09:32 浙江
关于书法:折纸造成了节笔,由此推演了晋人的写字姿势、刻帖的版本优劣、晋唐人打草稿、传世墨本源头问题;董其昌书论高超,小楷精妙。以张瑞图为例谈应酬作品。
0 有用 白鹇 2024-12-03 22:15:30 上海
前半部分关于古人书写方式、桌子的使用,猩猩毛笔、鸡毛笔的几篇有意思。后半部分略弱。
0 有用 hill 2023-05-27 23:26:16 上海
也许搞书法史天然更接近技法史吧。
0 有用 麗 2023-11-06 15:28:44 安徽
开阔视野
0 有用 クリムト 2023-04-20 14:05:25 浙江
有趣有趣!没想到论文期刊合集也有这么有趣!
0 有用 鬥兩涯齋摸魚師 2024-12-28 17:16:19 湖北
论节笔两篇极为精彩,非常好玩~书法史就该这么研究才又有理又有意思,玄乎其玄者可以休矣! 论毛笔和桌椅对笔法的影响一篇,叹为观止,真上实验对空说确实是降维打击。 讨论猩猩笔,真的有人去研究猩猩毛是不是能做笔,好玩~ 论董一篇从笔纸之间论其书风,开笔用笔习惯和用纸好恶影响其书法呈现,论说精当可靠,有趣~ 纸槌瓶能联系到写字前对纸的砑光程序,好玩~ 张瑞图行草书风一篇也蛮好。余篇没什么记忆点,总体很扎实。闪光点和记忆点颇多,好玩又有趣~
0 有用 孙泽龙 2025-04-14 09:28:11 山东
为载体。
0 有用 星雨 2024-06-02 14:17:21 山东
不太了解书法,书里关于节笔 毛笔 书桌演变几个章节挺有意思,就感觉关于书法的研究很考验细节和眼力,逻辑的推论好像不是太有力,可能因为不了解,没读出什么深刻的感受。
0 有用 项平 2024-03-31 12:59:31 甘肃
上编五星,提神醒脑,真的是摸爬滚打磨出来的眼力。看完会感觉读帖能力被提到下个level。下编写董其昌,如见其人。写张瑞图书风与应酬,几乎是小一号的《傅山的世界》。
0 有用 蘑菇🍄 2024-03-17 19:18:52 浙江
还蛮有意思的,从毛笔、纸张、书写方式考察书法。我怎么没想过呢,宋以前是没有高桌子的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喜欢对毛笔很有研究的黄鲁直了。董其昌对自己书法地位的有意识构建也很有趣。古代人并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信息是少数人的特权,所以今人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更容易。
0 有用 徐三十 2023-05-27 11:18:34 浙江
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又淹没于“风格”的不断变化中。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研究书法史的一点心得,关注的焦点从书法风格逐渐扩及物质、书写、收藏、政治与社会,等等,试图探索书风形成背后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书中许多文章皆是出于解决自己书法学习上的疑惑,并对传统书法史论述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借本书的出版与大家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