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材料及对待材料的态度/1
一、本书的基本材料/1
二、对待材料的态度/1
(一)对考古资料的态度/1
(二)对文献的审视/4
(三)对古文字资料的态度/6
第二节 本书的路径和创新之处/7
第三节 族群理论/8
一、“民族”概念/9
二、“族群”概念/10
三、“族群”与“民族”的关系/15
四、族群与文化的关系/16
第二章 谁是“秦人”?——族群关系背景下的“秦人”历史
第一节 界定、区分“秦人”的标准/20
第二节 西周中期-战国早期“秦人”的建构过程/21
一、西周中期以来秦的族群关系/21
(一)秦内部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族群关系/22
(二)秦与“戎狄”的关系/22
(三)秦与“华夏”的关系/23
二、“秦人”族群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迁/29
第三节 战国中期以后的“秦人”/42
一、秦与内外“蛮夷”的关系/44
(一)从“属邦”、“臣邦”、“外臣邦”、“道”的含义来说明/44
(二)从“道”的设置看秦内部“蛮夷”的分布/48
(三)“蛮夷”在秦社会的一般情况/55
二、秦与诸侯之民的关系/58
三、战国中期——秦代“秦人”的建构/59
第四节 小结/65
第三章 考古学上的秦文化及其渊源
第一节 考古学上的“秦文化”概念/67
第二节 秦文化渊源探索/69
一、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述/69
二、秦文化渊源探索/71
附录:
一、作为身份地位与族群标志的秦青铜礼器/77
二、作为身份地位与族群标志的直肢葬/98
第四章 “戎狄”文化的考古发现
第一节 本书所指的“戎狄”——“西戎”、“狄”-“匈奴”/110
一、“西戎”/110
二、“狄”-“匈奴”/113
第二节 与秦相关的“西戎”考古发现简述/115
一、春秋初期以前/115
(一)寺洼文化115
(二)辛店文化-毛家坪TM7遗存/118
二、东周时期/118
(一)毛家坪B组遗存-九站居址第②层/119
(二)宁夏中南部的畜牧文化/121
(三)秦安历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122
(四)庆阳春秋战国墓和葬马坑/122
(五)甘肃清水刘坪墓地(附林河村绵诸故城)/122
(六)马家塬战国墓/123
(七)上袁家秦墓M7/123
第三节 与秦相关的“狄”-匈奴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文化/124
第五章 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从泾、渭、西汉水上游西周中期——秦代的文化变迁看秦与“西戎”文化的关系/126
一、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秦文化的形成与扩散/126
(一)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秦文化的形成与扩散/126
(二)从秦文化的形成与扩展看秦与“西戎”文化的关系/128
二、春秋战国之际以来北方青铜文化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的扩散/129
(一)春秋战国之际以来北方青铜文化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的扩散/129
(二)本地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131
三、战国晚期-秦代新型秦文化的扩张/132
四、小结/134
· · · · · · (
收起)
1 有用 浮一大白 2023-12-25 07:25:12 北京
西垂有声
2 有用 阿狸狸啦啦啦 2023-09-17 03:25:54 内蒙古
史老师的书
3 有用 岁月不曾败美人 2023-09-29 20:54:02 天津
秦人本就是內亞戎狄的一支,是周王室用來以夷制夷的蠻族雇傭兵。也正因如此,秦人才需要拼命的給自己找一個東方的祖先,從而洗白自己的身分,成為諸夏國際秩序的一員,實則秦人與東夷的嬴姓民族並沒有什麼關係。商君變法號稱是革去了「始秦戎翟之教」,其實恰恰是只有秦國這種內亞性質的國家才能實行這樣全面顛覆社會、摧毀傳統、榨取一切資源的變法。
2 有用 韧勉 2023-03-15 10:20:16 北京
优秀的历史学家对于传世史料有限的时代,应对考古材料的文化研究有深入把握,史党社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人类学对于族群认同的理念,以及对于毛家坪墓葬的文化思考指出。秦文化起源在甘肃东部和宁夏中南部也是早期西戎的活跃区,秦人与戎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周的壮大,秦最初的文化认同是与戎狄一体,互相宣称的包容关系。当秦壮大,出现独特文化后,戎狄就西去,两者文化认同就彼此疏离,但不可否认其文化习俗中仍保留对方的特... 优秀的历史学家对于传世史料有限的时代,应对考古材料的文化研究有深入把握,史党社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人类学对于族群认同的理念,以及对于毛家坪墓葬的文化思考指出。秦文化起源在甘肃东部和宁夏中南部也是早期西戎的活跃区,秦人与戎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周的壮大,秦最初的文化认同是与戎狄一体,互相宣称的包容关系。当秦壮大,出现独特文化后,戎狄就西去,两者文化认同就彼此疏离,但不可否认其文化习俗中仍保留对方的特色元素。与此同时同理,匈奴向南发展,也从北狄中脱离出来,加入了鄂尔多斯的蒙古元素。时至统一全国后,秦文化的元素中还保留了一些草原特色,这从墓葬金银饰中可以体现,比如睡虎地墓主就有很多羊牛造型的金饰,即便有受楚地影响陪葬品中有简帛出现,但仍旧说明墓主是秦人而非楚人。 (展开)
1 有用 austerlitz 2023-03-17 16:27:59 上海
十分适合与梁云的《西垂有声》对读,以见在面对同一考古学现象时,不同的方法论会导向怎样截然不同的结论。本书以社会人类学的族群理论作为切入点,揭示秦人“身份建构”的立场与动机,进而动态地、历史地解读考古遗存中的文化因素变迁现象。身份意识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源的;假借文化因素以建构身份的过程,既是策略性的也体现传统的惯性…非如此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现实。本书结论所指向的“秦人西来说”虽是目前学... 十分适合与梁云的《西垂有声》对读,以见在面对同一考古学现象时,不同的方法论会导向怎样截然不同的结论。本书以社会人类学的族群理论作为切入点,揭示秦人“身份建构”的立场与动机,进而动态地、历史地解读考古遗存中的文化因素变迁现象。身份意识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源的;假借文化因素以建构身份的过程,既是策略性的也体现传统的惯性…非如此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现实。本书结论所指向的“秦人西来说”虽是目前学界的少数派,于我却更具说服力;因为“东来说”里包含了太多族群迁徙的神话成分,在其时空维度上的巨大缺环与其谱系传奇般的连贯性之间,建构的动机昭然若揭(这些在欧洲古典晚期、中古内亚研究领域早已祛魅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