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的自尊》的原文摘录

  • “小镜子,墙上的小镜子,全国要数谁最最美丽?”这是希望得到自恋反馈的表现。她要成为最美丽,最了不起,最好,最完美,最出色的人,完全是一幅自以为是的模样。这种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只有与众不同才会被人爱,只有完美和出色才有生存的权利。她相信人民喜欢她的只是外貌,所以她就以“歪曲的”自我来表现。自我价值很弱的妇女都认为她们的外表和完美性可以决定她们是得到爱还是被人拒绝。 如果把白雪公主代表“真实的”自我体验,美丽就是好的。它代表着内心的美丽,能与表面现象不完全一致。“真正的”美丽也表现为坦诚,能爱人,情感丰富等方面。 第二个王后(自以为是)和白雪公主(“真实的”自我体验)之间的内部对话是:”如果你像我期待的那样,我就爱你,如果你像现在这样自主,有一种内在的美,那我就杀了你。“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赞 2013-11-06 14:15:49
    —— 引自第212页
  • 她们否定自己真正的长处,因为她们担心这样就再也得不到爱了。她们以此扼杀了自己“真实的”自我。 在与他人交往时,她们也会倾向于拒绝和“排斥”那些有特点和有能力的人,这些人会激发起她们的妒忌和憎恨。对她们来说,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不能成为最好或者别人也拥有自己的长处。 “唉,亲爱的猎人,别杀我吧;我会跑到荒野的森林里去,以后永远不再回家”。这个时刻是重要的,因为这时只能选择走上一条新的、陌生的、令人害怕之路,以此来摆脱不良的嗜好、抑郁和疾病。只有这时才可能发生改变。 这时也是最低潮。 自我价值很弱的妇女也在不断地吞噬她们的活力和健康,越来越多地丧失与感觉和心灵深处的联系。她们不断地试图用错误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而不是把它视作改过自新的信号。如果她们痛苦的压力超过了对改变的害怕,就会发生改变。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在痛苦实在无法忍受时我们才会做出反应并放弃旧的习惯。而在这之前,我们总是试图在老路上寻找新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这种做法不成功,我们只能被迫中止。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赞 2013-11-06 14:15:49
    —— 引自第212页
  • 让交往对象来治愈自己的需要,也使得自恋妇女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贝奥蒙特区分出“回归”的渴望和“健康”的渴望。回归的渴望表现出融合的愿望和对好母亲的寻觅。相反,“健康的”渴望则试图保持“心理的距离,追求精神上的发展和进展,而很少去考虑爱。” 我则把这两种渴望的形式根据当事人体验的性质称为“消耗性”渴望和“助长性”渴望。这两种回归的渴望伴有强烈的、呛人的感觉,它们抽吸着渴望人群众的令人痛苦的悲伤。消耗性的渴望将耗尽一个妇女,与此相反的助长性渴望将鼓励她们,增强她们对爱的渴望。消耗性的渴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也要与情侣完全融合。妇女们通常会将这种渴望与爱互换:她们相信,如果对一个男人有强烈的渴望,她们就会爱上他。但是,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与共生愿望相连,而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令人满意的、充满爱情的交往和一种良好的、亲近的交往与人的个性有关。 所以,要获得稳定的自我体验,不是以情侣来替代自身很弱的自我,而是要弥补这些妇女所缺少的部分,促进她们迄今尚未显示出来的特性的发展。所以,不能进一步去强化她的面具和男友的作用,而要一步一步治愈她们旧有的愿望,让她们有一些能感受到并给她们带来自我价值感的新的积极与人交往的经验。 治疗是把儿童期的创伤重新激活以便加以处理。。。在治疗中,我们去发掘和让她们重新体验那些与这种创伤有关的感受和态度,由此可以研究她们的感觉,让她们认识到这种原始的冲突是毫无意义的。但仅就治愈而言,不一定要去重新激活某种体验,通常只要揭示被掩盖的特性并帮助她们表达出来就足矣。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赞 2013-11-06 15:22:14
    —— 引自第219页
  • 白雪公主三次掉进“歪曲的”自我体验的诱骗陷阱中。第一个陷阱是一根带子。这象征着追求完美和受人喜欢的外表:女人以此来阻断自己的需要,把自己装进漂亮的紧身束胸衣里。所以,当她为了受人喜欢而去进行禁食治疗时往往就会这样做。她压制自己的需要以换取漂亮的外貌。这里最确切的意义,是她要用这根带子紧紧地束紧腰身。 第二个陷阱是一把梳子。它象征着比内心体验更为重要的外表形象:为了漂亮女人甘冒“中毒”,从身体里面杀死自己的危险。 那个有毒的苹果象征着不良的消息和自恋利用,它被打扮得如此的美丽,以致人们无法察觉出它的危害。自恋妇女的危害在于想通过自己的成就和魅力来获取承认,为此她要以欺骗和否认自己的“真实的”自我体验为代价。自我吹嘘并造成一种与任何人都能进行交往的假象就是一种外表打扮的象征。当人把那苹果糊从嘴里取出来后白雪公主才苏醒过来。妇女只有摆脱阻碍性的摄取时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在治疗过程中,“歪曲的”自我体验的引诱始终是一种危险陷阱。这是害怕没有体验过的感觉和对“真实的”自我体验的愿望或者害怕与自以为是决裂。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赞 2013-11-07 15:04:36
    —— 引自第232页
  • 寒冷象征着心理僵化和冷冻的状态(心理的冬天)。王后一个人孤零零的,好像被人抛弃在那儿,国王一直没有被提到。她所做的工作(针线活)对她来说毫无价值,根本就是女仆干的。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似乎已成明日黄花。王后俭朴、谦卑,却感到自卑和抑郁,用代表着生活阴暗一面的乌檀木窗框来象征很恰当。这一情景发生在冬天时节,意味着面临转折,仿佛在告诉大家,人们在无意识中已知道这种情况不会长久,也不是必然的。 由于突然发生的针刺事件,她原来的僵化状态被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打破了。这时她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想法,这个孩子该是什么样的:皮肤像雪那样白,嘴唇像血那样鲜红,头发像乌檀木那样黑。这孩子仿佛带着职责来到世界上,她要符合她妈妈对她的幻想。此外,这个孩子还必须把王后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并赋予她生存的意义。所以,这个孩子被自恋剥削:母亲并不怎么爱这个孩子本身,只是爱孩子的这个形象。这有助于她自恋的延展。为此,孩子必须牺牲自己的活力和独立性。血、雪和窗框也拥有了新的含义:血是牺牲的象征(也是自恋的象征);雪表示凝固,孩子要把母亲从这种凝固中解放出来;而窗框是被爱的儿童形象的象征。 (查看原文)
    落落 2023-02-25 16:44:12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女性自恋
  • 如果孩子有一些有利于父母的某些特征、能力和行为方式,并且是违反他自己的本性和特性的,那么他就被利用了。这种对儿童的特殊愿望和要求,通常早在他出生前就已存在,最迟则出现在他出生的时候。孩子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父母的期望,反映了父母对自已孩子的一种态度。孩子离这一期望值越远,就越使他们失望,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些特别的调整方法来使孩子仍然能符合他们的期望。但大多数时候,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孩子依然不被爱,永远不正确。然而,孩子将尝试通过特殊的适应来达到期望。 ....... “自恋的延伸”则表示父母通过孩子(或成年女性通过男人)来扩展自己的自恋,父母不仅具有自己的能力,而且拥有对方的能力。例如,这孩子漂亮、聪明、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并且能力优于同龄人,父母就会把自己也视作是这样的,对孩子的表扬和赞美也代表了对父母的表扬和赞美,由此使他们的价值得到提升。更进一步说,孩子好的品质都转移到父母身上去了,他们成了好父母。从孩子那儿转移来的受人重视越多,他们就越爱孩子,但这种爱其实只代表赞美,而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除了孩子的优秀品质,很少提到孩子自身的情况,而且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正好可以补偿他们的自我价值障碍。 (查看原文)
    落落 2023-02-25 16:44:12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女性自恋
  • 在密切的、知心的交往中,这些妇女很快觉察到她们未被满足的、早期对爱的需要总爆发了,似乎有失去控制之势。她们期望借助于男友或男医师来满足所有的需要,却完全没有发现别人根本不能承担这一重任。这样一来,就证实了她们的基本恐惧:“我的感觉和愿望太多了,以致我不能如此去苛求别人。”所以,她们在将来仍然非常注意不表现出自己的愿望,以免惊吓别人。但她们这样做却又使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渴望越来越严重,对下一个男友的要求也更高。由此她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只有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和接受自己的感觉,才有可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赞 2013-09-27 17:43:09
    —— 引自第161页
  • 如果失败了,她们马上会情绪低落,有时短暂的想放弃,陷入深深的疑虑、空虚和孤独感之中。这种从“山峰到低谷”的变化常常导致抑郁或疾病的发生。在这一时期,她们的不良嗜好旧病复发,作为平衡的最后一步棋,这当然是危险的。在高处时是那么的魂不守舍,而坠落低谷时又是那么的深不可测。由于同一性感觉很差,她们不可能把握自己,于是把突然的坠落体验为掉进一个虚无缥缈的有危险的陷阱之中。 在密切的、知心的交往中,这些妇女很快觉察到她们未被满足的、早期对爱的需要总爆发了,似乎有失去控制之势。她们期望借助于男友或男医师来满足所有的需要,却完全没有发现别人根本不能承担这一重任。这样一来,就证实了她们的基本恐惧:“我的感觉和愿望太多了,以致我不能如此去苛求别人。”所以,她们在将来仍然非常注意不表现出自己的愿望,以免惊吓别人。但她们这样做却又使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渴望越来越严重,对下一个男友的要求也更高。由此她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只有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和接受自己的感觉,才可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别人的退却并不意味着她们的需要是不合理的而必须收回。她们必须知道别人不是无所不能的。她们像幼儿那样敦促别人立刻满足她们的需要。许多妇女不能忍受这种绷紧的弦,她们宁愿不去满足愿望也不接受暂时的挫折。 口部的行为也表明自我不安全的妇女以愿望的满足来替代愿望的表达。所以,她们审查自己的愿望,只允许那些可满足的愿望保存下来。另一些她们认为太大和太厚颜的愿望几乎连想都不去想,更别提把它告诉给别人了。但由此产生了一种操控和控制别人的秘密形式,其目的在于间接地从他人那儿获得自己不敢公开说出了的东西。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013-10-25 13:48:22
    —— 引自第176页
  • 只有当她有勇气坦率地与面对之人交谈,询问他对自己的工作如何评价时,才发现自己的先前的想法不正确。双方能够实事求是交谈成功的和目前不成功的结果是非常有好处的。她由此而学会比较真实地估计自己的成就,知道即使有缺点人家也会接纳她,别人不会像她对自己那样把她评价得一无是处。这是一个重要的经过纠正的经验。这种经验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积累,比如对自己外貌、行为、态度和感觉的估计。 这方面最大的障碍是妇女自己,她必须克服自己的自视清高,经受得起他人的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发觉她能越来越轻松的告诉别人自己的缺陷和恐惧,而不需要因为无法解决而自己藏在心中。询问他人也可弥补交往中的缺乏信心。 依赖性的交往模式只能一步一步地加以改变,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几年的时间,直到最后她能进行满意的交往。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在男友那儿寻找她的依靠和同一性,她才能与他进行积极的交往。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1赞 2013-11-08 16:46:55
    —— 引自第244页
  • 在追求理想自我时也会表达出自己希望达成的愿望,由于现在还没有达到,所以无法“完整地”感觉自己。因为理想自我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旦人们想实现这一愿望。它就是一种基本潜能。自我理想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也没有实质性的问题,但它的绝对性和冷酷无情却是不足之处。只有当这种理想不切实际时才会产生阻碍作用。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013-10-24 15:01:55
    —— 引自第154页
  • 从对发展的研究中得知,女人更倾向于把她们的自尊与外在的因素、别人的肯定联系在一起,当然男人也有这种情况。别人如何评价对她们的自我评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女人非常在乎别人的意见,她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她们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别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看法。劳伦斯把女人的这种现象称为“被凝视的性别”。女人比男人更多地承受公众的目光。女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成为注视的焦点,不仅男人注视她们,其他女人也会评价她们的外貌。这样就极大地逼迫她们追求有一个“好的形象”,感到自己被社会接受和接纳,不断地去满足社会对魅力和漂亮的要求。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013-10-24 15:06:33
    —— 引自第145页
  • 相互依赖者总是寻找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好的感觉,她们能够去支持他。她们觉得自己必不可少,由此她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这种重要性在其他场合或以其他方式是无法体验到的。她们紧盯着那些老想推卸责任的人,然后与他交往。她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每个人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她们自然也应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与母亲一样,她们不是独立的,存在着许多缺陷。她们强迫自己向他人提供善意的爱和支持,不管人家想不想要。 然而,这些援助行为和贡献使得他人对她们产生了依赖。通过这样的方式,她们对别人施加控制。相互依赖者认为任何东西都必须在她的控制之下,情境、事件、他人和他们的反应,甚至还有他们的知觉和情感。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心满意足也是她们的职责。作为帮助他人的“副产品”,她也得到了温暖和亲近。这样的好处不需要乞求别人就能获得。她们为了别人而存在,表面上她们没有一点私心。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1赞 2013-11-06 11:16:45
    —— 引自第202页
  • 她放弃“真实的”自我体验(希望得到支持和安慰),有利于“歪曲的”自我体验(是一个强者,能帮助别人,总是负责的)。 帮助别人是无私的、高尚的,但它也可能是一种极端的病态形式:相互依赖是一种能导致心理疾病、抑郁和失控状态的嗜好形式。对生活造成伤害的不仅是酒徒、暴食症者和其他所有不良嗜好者,而且还有相互依赖者。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1赞 2013-11-06 11:22:11
    —— 引自第203页
  • 对交往嗜好者来说,爱情总是痛苦的同义词。迄今她们尚未或很少体验到满意的交往关系,因为她们自己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交往问题。她们常常想让男友来解决这些问题。她们期望从男友那儿得到没有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他应该能增强她们的自尊,给她们带来幸福。他应该做这,他应该做那,她们自己则不把他视作一个旗鼓相当的平等的男友,而是试图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他,同时她们不放松对他的控制。尽管沉醉于他的爱之中,但却没有真正的亲近。她们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也付出了不少,但却没有建立一种深层的联系。 她也会对性欲产生嗜好。其中有些人甚至像着了魔似的,“一种对性的过度热衷,把什么事和什么人都与性联系在一起,用性欲的目光去对待所有的知觉和交往。”性的嗜好者得不到满意的良好的交往关系,而只能是破坏性的、病态的交往关系。性嗜好者把男友看作是强制的性需要的对象。“交往就是为了性行为”。。。某种性嗜好:交往的性欲化。她喜欢的那个男人同时也被视作可能得性伙伴;强制性的热恋;主要以性爱——调情的方式与男人建立交往;爱,朝向和倾心都被体验为性欲;亲近的需要也试图以性欲来满足,但同时又加以防卫。 贝阿特所描述的情形在许多妇女身上都以自我价值障碍和交往障碍的形式出现:由于她们不允许自己与他人真正的亲近和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就以性的结合和身体的亲密行为来代替情感的亲近,以免公开表白自己的内心情感。似乎当二人间一旦有了性的结合,感情上的愿望和需要就必须被放弃。 这种行为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嗜好。只有在当事人被迫去进行性冒险,她“需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能生存时;当她在与一个有魅力的男人接触,尽管意识到他们是在相互性利用,但不能拒绝时;当她被迫与一个男人睡觉,以证明她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值得追求的女人时;当性已成为她最重要的需要,她需要这种“刺激”、这种兴奋时;当性行为能摆脱孤独感时;当她尽管想改邪归正,但仍不断的重蹈覆辙时;当她不...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2013-11-06 13:50:23
    —— 引自第204页
  • 最新提出的第四种交往嗜好是所谓的浪漫嗜好。有浪漫嗜好的人更多地是生活在对交往和和人的幻想之中,她们对现实中的男人根本没有一点兴趣。对她来说,“童话王子”的形象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现实。她们坚信有这种人,而且总有一天会出现在她们面前。 睡美人的童话也是浪漫嗜好者的一个形象。 许多妇女相信她们的生活将从一个理想的男人开始。 如果考虑到女性自恋者对男友的过分理想化的态度,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浪漫嗜好者。她们所描绘的那种男人的神奇特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1赞 2013-11-06 14:11:47
    —— 引自第208页
  • 22 然而,对失望和悲伤的情绪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不切实际的。符合现实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失望的感觉加以记录、承认、倾诉,同时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自恋人格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她们在心里已经中断了这种关系,因为她们不能承受别人做出违背她们期望的行为。她们非常伤心,企图以不再给予注意和爱来惩罚他们。在她们的眼中,他们“活该如此”,尽管她们自己也要忍受中断这种关系而带来的痛苦,但这是为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而付出的代价。她们以这种中断关系的报复方式来忽视悲伤的感觉。但别人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选择,不会总是关注她们的需要。 她们宁愿高傲地结束这段关系,也不愿反思与他人接触意味着放弃某些东西,也需要接受他人的个性和缺点。放弃与别人的交往也是由于她们太固执,因为她们拒绝坦诚地交换意见和解决冲突。那种想要让别人难受或想要报复别人的愤怒,和与人争吵时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完全不一样 (查看原文)
    三旺oneoneone 1赞 2022-12-11 11:14:13
    —— 引自章节:什么是自恋 /003
  • 由于突然发生的针刺事件,她原来的僵化状态被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打破了。这时她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想法,这个孩子该是什么样的:皮肤像雪那样白,嘴唇像血那样鲜红,头发像乌檀木那样黑。这孩子仿佛带着职责来到世界上,她要符合她妈妈对她的幻想。此外,这个孩子还必须把王后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并赋予她生存的意义。所以,这个孩子被自恋剥削:母亲并不怎么爱这个孩子本身,只是爱孩子的这个形象。这有助于她自恋的延展。为此,孩子必须牺性自己的活力和独立性。血、雪和窗框也拥有了新的含义:血是牺牲的象征(也是自恋的象征);雪表示凝固,孩子要把母亲从这种凝固中解放出来;而窗框是被爱的儿童形象的象征。童鼎自 “自恋剥削”和“自恋的延伸”这两个概念的意义非同寻常,但又简明扼要。剥削就是利用某人,也就是通过其他人得益。此外,自恋剥削还含有有益于自我价值的意思。父母有了孩子之后能更好地感 025 (查看原文)
    三旺oneoneone 1赞 2022-12-11 11:17:22
    —— 引自章节:孩子要符合一种特殊的形象 /024
  • 26如果孩子有一些有利于父母的某些特征、能力和行为方式,并且是违反他自己的本性和特性的,那么他就被利用了。这种对儿童的特殊愿望和要求,通常早在他出生前就已存在,最迟则出现在他出生的时候。孩子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父母的期望,反映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态度。孩子离这一期望值越远,就越使他们失望,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些特别的调整方法来使孩子仍然能符合他们的期望。但大多数时候,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孩子依然不被爱,永远不正确。然而,孩子将尝试通过特殊的适应来达到期望。 有自恋障碍的成年人也把其他人当作儿童那样来利用。他们从周围人中选择那些能满足他们自恋的人。他们尝试着去接近那些 “等值的”或利用价值很高的同伴,从本人意愿上,他们根本不喜欢和不尊重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但由于价值、成就或声望的需要而选择这些人。这些人对自恋者是重要的,因为他们能使自恋者的价值得到提升。 (查看原文)
    三旺oneoneone 1赞 2022-12-11 11:17:22
    —— 引自章节:孩子要符合一种特殊的形象 /024
  • 自恋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式的环绕,更是一种更深入地对于自我和极限的探索。自恋者渴望一种正常的状态和更安全可靠的界限,来消除无边无际的慌乱状态,这种渴望标志着我们所在的现代的生存感受。 (查看原文)
    YUANYUAN 1赞 2022-12-14 16:57:54
    —— 引自章节:序言 /001
  • 我们越是迷失自我,就越需要生活在极端之中才能感受到自己。 (查看原文)
    YUANYUAN 1赞 2022-12-14 16:57:54
    —— 引自章节:序言 /001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