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笔记(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韧勉 (虚壹而静)

    历史为入据中原的蒙古统治者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如何恢复北中国颜于中断的社会生产;二是迅速完成蒙古奴隶主向封建主的转化。这两者是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无论对中国历史或蒙古族的历史,都是巨大的进步。年轻的忽必烈,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走上政治舞台的。

    2023-01-13 21:51:57   1人喜欢

  • Yaolinda

    行汉法是忽必烈建政纲领中最关键的核心。所谓“汉法”,当时人的理解是指的中原王朝的汉官仪制。在我们今天看来,它实质上就是与中原发达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一套上层建筑是在我国千余年来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和完备起来,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成吉思汗的南征与金朝的灭亡,使中原传统的统治机构、政治制度被打破了;同时,又有原始游牧民的落后且与内地农业经济不相适应的东西被引进来,这便加重了...

    2023-03-03 18:15:13

  • 韧勉 (虚壹而静)

    营建开平 忽必烈南驻扎忽都之后,通常住幕在桓州与抚州的草地,仍保持蒙古人帐居野处、冬夏迁徙的习惯。随着政治需要的增加,1256年,忽必烈令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岗,营建宫城,以为驻节之所,定名为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东50里)。工程由贾居贞、谢仲温等负责,三年告成。 开平位于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处冲要。它北连朔漠,便于与和林的汗廷保持联系;南则便于就近控制华北和中原。把它定为驻节之所,不但符合忽必烈...

    2023-01-14 17:18:42

  • 韧勉 (虚壹而静)

    耶律楚材的这些建议在当时的进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赋税制度的确立把蒙古统治者与汉人地主间地租的再分配按一定的比例固定下来,对自耕农民的负担也规定了一个限度,这同前此取民无艺、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比较,不但受到汉人地主阶级的欢迎,也有益于保证农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与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五户丝制的规定也是对诸王投下对封户恣取刻剥的一种限制。儒土的考选实际上是反映了蒙古贵族与汉人地主分子间相互勾结的增强。一般来...

    2023-01-02 17:57:16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忽必烈

>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