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 短评

热门
  • 24 爱女永生🍰 2024-03-09 23:40:24 北京

    借用昆德拉的话,我们想得到星辰的无限,但是母亲身上所具有的无限,我们却全然不顾。

  • 16 co 2024-02-04 17:09:41 上海

    太啰嗦了 行文间有表演性 母亲和巴赫之间完全脱节 也不觉得说巴赫说出来什么新东西 一看作者性别为男 emmm 他不仅不想了解自己的母亲 甚至还把她的去世当成表演的素材

  • 14 ♬ CaR 2023-07-24 08:38:48 北京

    谢谢作者,隔空治愈我的伤痛。读这本书的时候听了书中提到的演奏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作为一个再初级不过的古典乐爱好者,似乎第一次在听巴赫的过程中,感受到悲伤,感受到茫然,感受到变化,也感受到安慰,这是作者用他的文字做到的。

  • 41 把噗 2023-01-29 13:12:01 北京

    没有任何一种悲痛是无法承受的。

  • 4 一口猫饭 2024-02-17 02:36:13 重庆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 52 酒渍荔枝 2022-11-04 11:37:47 北京

    说实话,这是今年,甚至最近几年自己编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它当然与音乐有关,但它更多地与悲伤有关,与人生有关,与一种很难言明的缺失感有关。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作者在书里写道,“我依然相信每本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巴赫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这本书也不会。

  • 4 飞蟹 2024-01-31 20:17:48 上海

    外婆走了以后,一直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小时候,外婆给我买了一架钢琴,一直弹到高三开学。当时借着要高考当作借口,没再去上课。大学考去了外地,也一直把没有琴作为借口,再也没有系统地练习钢琴了。可偶尔班会活动,迎新晚会什么的又会去弹一弹,还特地选修了大学里音乐学院的钢琴课,为了办张琴房的卡片。……作者的文字看着好亲切,偶尔也会让我联想到我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母亲虽然管教我练琴很严厉,但生活上又把我照顾得很好。外婆走了以后,钢琴对我的意义好像又不太一样了,毕竟我的钢琴是外婆给我买的,也是因为外婆我才开始弹钢琴的……也是因为外婆我第一次意识到人原来是会死的……我想我会买这本书,多少也是希望能获得一些安慰吧……真的很想外婆

  • 2 邓安庆 2024-07-11 17:10:25 西班牙

    在旅途中看完了,真是太好了。我不懂古典乐,也不懂巴赫,没关系,作者一样能为我们呈现音乐对于他的意义,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他在练习《哥德堡变奏曲》时的所思所想。全书最动人的还是他追溯与母亲的复杂情感,音乐在其中起到了联结的作用。整本书写得优雅深刻,余味绵长。

  • 3 霍秋庭 2024-06-18 21:10:57 浙江

    在所有艺术形式里,古典音乐是我最无法理解的一种,但在这本书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结合成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循环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也许跟我迟钝的音乐感知力有关,钢琴弹奏丝毫没有打乱我的阅读思维,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大脑,伴随着无穷变幻的乐声——又是复调。肯尼科特的写作细节丰富,情感真诚,却不会让人觉得沉溺于感性,间隔穿插的乐理分析增强了文字的冷静和智性气息,当他说“悲悯”这个词的时候让人信服。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点非虚构的魅力,可能和译者风格也有关系,赞美翻译王知夏。

  • 11 欢乐分裂 2023-08-17 14:22:42 上海

    4.5;巴赫别传、乐理分析和个人感受的完美结合(「复调」的几重意义),于失去亲人的哀恸时节重拾《哥德堡变奏曲》,仿佛是允诺一个暗示,强令自己回归日常秩序的轨道,借此契机回溯与母亲爱恨纠缠的复杂矛盾关系,更是一次迟到几十年的修复自身——他清晰地认识到真正恐惧的乃是自己终将面临的死亡,正如年少时他会在一首曲子中几乎百分百无误地预见到将在何处折戟,这次他终于敢直视并做好失败和放弃的准备,写得凄怆、优美、动人,文笔和感受力都很强,译文也美。 巴赫高度结构化的多声部赋格,新旧材料的运用和重组构成变调,暗含了神性的庄严,将俗世的黑暗暂时搁置一旁,暂时与世界失联,潜入最孤独的自我,“精彩地穷尽一切,美得毫无破绽”,我们体内渺小的悲痛粒子虽不会消失,但“面对它骇人的壮美”,会成为混乱而有序的万物秩序一部分。

  • 2 十二月喵 2024-03-02 06:36:25 爱尔兰

    A whole spectrum of emotions experienced through Bach. 在失去至亲的断裂中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理解与母亲焦灼对抗关系的来源,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母亲和巴赫建立起了同频的关联。

  • 2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2024-01-10 22:17:53 四川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在遭遇至亲离世后,通过巴赫得到抚慰,也渐渐理解母亲从前的寡寡欲欢和喜怒无常,她被钉在家庭中无法挣脱,恐惧伴随着无法实现的自我。读的时候太痛了,那个不招孩子们喜欢的母亲是我的母亲,也是我。“并不是这些偶尔让我想起她的事物本身令人痛苦。恰恰相反,刺痛人心的是这些时刻的消散,是它们越来越低的出现频率,是一种确定的预感——我知道每一次与她的记忆不期而遇,都意味着接下来要过更长时间我才会在这个物质世界再次邂逅她存在过的痕迹。”

  • 2 Knight 2024-02-05 01:05:23 西班牙

    跟着这本书再次听Bach,BWV1004, 988, 508, 910, 830, 232, 244. 作者文笔很细腻,深刻思考与剖析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从描述上看作者承受太多痛苦,他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toxic parents,但也存在着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导致她身上的个人悲剧,还有性格决定命运,她难逃命运也正是因为她的性格造就了她人生悲剧,正如她热爱音乐放弃音乐,放弃很多事情。很赞同书中的一个观点:音乐是一种认知工具。

  • 3 Nebula 2023-03-20 19:54:35 北京

    是特意看完才来推荐的。之前看了介绍,其实害怕这本书会比较悲伤,有点不太敢看,翻开才觉得是多虑了。这本书是关于同死亡的和解,但同样是关于生命,母亲的生命历程,作者的生命历程,乃至巴赫的生命历程与哥德堡变奏曲的生命历程,在这本书中交织为精妙的复调。让你思考如何才不算虚度,才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些什么。另外,翻译好,特别好!

  • 2 鹿屿声声 2024-05-20 04:44:44 英国

    “那个完全敞开的赤裸时刻,倒是有一件事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安慰:意识到自身可悲的渺小。当我聆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随这趟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终点,然后在咏叹调渐渐淡出之际,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巴赫让我们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这种妥协超越了快乐或治愈,凌驾于任何能用语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于一切寻常的时间观念之外。它早在我们所有人降生以前就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在我们逝去之后还将继续存在,并且丝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它精彩地穷尽一切,美得毫无破绽,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它,那么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你该去听一听。”

  • 2 ada 2024-07-13 23:41:39 北京

    尽管一字一句都很美,但愿再也不用翻开这本书。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母亲的死亡互相缠绕,最终的问题指向如何与悲伤共存,音乐又在此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想起自己今年也因为童年亲近之人的去世而重新拿起乐器翻开乐谱,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存在的恐惧,试图从音乐中寻找某些形而上的超越生死的神性。但这种幻想最终在文字中也破灭了,音乐只可能作为一种麻痹或是现实往精神世界的逃逸,死亡和哀悼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抵挡,我们渺小又短暂的生命只是永恒中的一条窄缝。但是还好缝隙中有音乐在。/晚上又听了几遍古尔德81版本的25号G小调,美得极端又疯狂,哀伤得恐怖。

  • 2 allening 2024-06-21 12:53:00 上海

    一部乐评加回忆录,把练习巴赫和回忆母亲穿插起来,两者最终都面临着同一个人生命题:如何面对痛苦。逝去的亲人只能在回忆里留下悲伤的一角,音乐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治愈一切。我们只能“被抛入深邃的痛苦,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敬畏。面对它骇人的壮美,震得动弹不得”

  • 2 小窗 2024-06-11 10:47:35 上海

    有点失望。读罢并未感受到哥德堡变奏曲与作者童年学琴创伤/母亲受压抑的一生有什么关系,如果仅仅是作者在母亲过世后以练习此乐曲为疗愈手段,将这些情绪与思考叠加在一起,那便有些为说教而牵强附会的意味了。但作者似乎也明白这一点,他在288页写道:人类是一个奇怪的物种。我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一件事去做另一件事。这本书或许不是一部严肃之作(这是作者唯一一部著作),而更可能是一部整理思绪、对自己的交待之作,里面的情感与解读是私人化的,我们能够浅薄地捕捉到其中闪烁的灵光就足够了。

  • 1 甜圈 2024-07-11 09:10:06 广东

    了解一个人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段赋格。

  • 4 伯樵·阿苏勒 2023-01-26 17:03:05 江苏

    古典乐版《与父亲的奥德赛》,故事就是《与母亲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母亲、琴童历程各三分之一,彼此穿插~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