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小唯在视频里提到了这本《拼团人生》(无关爱情的同居生活),她简单地介绍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上班摸鱼时在微信读书听了一小段,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冲个卡读完。书本以金荷娜、黄善宇交替叙述的视角展现了同居前、决定同居以及同居后的点点滴滴,幽默风趣又不乏给人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关于同居 同居的前提之一是双方都有明确的需求。金荷娜、黄善宇两人都是釜山人,成年后都独身到首尔上大学,并且都有着十几年的独居经验。她们都有想过或尝试过恋爱、结婚的模式,实践后发现不合适。她们都是独立、且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女性,所以能够独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硬要照搬传统的结婚模式,不仅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年过四十,金荷娜觉得自己已经到了独居的顶峰,正在考虑着新的生活方式。黄善宇虽然没考虑过同居,但也无意识地面临着相似的年龄处境,而且被金荷娜这个志趣相投的酒伴好友所吸引,两个相见恨晚、相识多年的人一拍即合,看似是短时间冲动的购房决定,实则两人都是有充分的经验和稳定的需求来支持她们决定同居的行为。 同居双方需要有相似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基础。既然决定要同居,必然绕不开经济问题。从购房开始,购置家电,生活开销等等,都需要共同承担。若是一方一时没有支撑的能力,一次两次还可以表示不介意,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对等情况,赠予方多多少少都会有心里失衡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友谊不足够坚固,婚姻、亲子关系下也会如此,只是后者被赋予上法律、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而能够被隐藏、压抑,前者没有特定的约束而表现直接)就像不断往杯子里面灌水,不满的情绪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蒸发,反而,水位日积月累,越来越高,最后,一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化成的水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双方需要及时说明清楚经济的安排,就像金荷娜、黄善宇决定房产证的姓名、信用贷款等等。足够的金钱可以轻松容易地化解一些琐屑的矛盾。比如在做家务上,金荷娜是擅长的一方,而且办公地与居住地融合的自由职业的身份,使她无形中承担了家务的大头。她在书中也坦言这占用了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心中不免有些怨言。她们的处理方式让我印象深刻。黄善宇得知后,毫不多言地给她转账,或者请一个家政阿姨,她认同父亲能用钱解决就用钱的习惯。这样潇洒的背后还是需要经济实力的。 同居人的相似程度和兼容性非常重要。我非常羡慕她们之间的友谊首先,她们的认识方式让我很兴奋。金荷娜在推特上被好友推荐了一个时尚主编——黄善宇,并且时时关注她的最新动态,不禁被她的博闻多识和精辟独到的评论吸引,她非常欣赏这个人。多年以后,当她们终于在现实中有较多的交集,她们都惊讶地发现,不仅彼此在成长轨迹上有意想不到的重叠,甚至两个人的品味习惯都有较多的相似,简而言之,两人太像了。虽然她们自己承认了各自的差异,甚至外人看来她们也会是完全不同的人,包括性格、家居习惯等等,但她们在核心问题上是一致的,所有的不同在这“一致”面前都会黯然失色,也就意味着可以跨越种种的差异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求同存异的前提是,核心一致、差异不同,同居人之间需要建立这一基础。 吸引我的 我想了一下,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首先,她们的想法跟我有重合。我也曾想过,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有婚姻生活中的优势,也能保持独立的自由。如果不想结婚,那么同居对象当除了伴侣以外,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好友。但还没有开始付诸于行动,我早已想好了很多可能或者一定会遇到的阻碍。 第一,如果以后真的不结婚,首先一定会遇到亲人们轰炸式、重复式地询问和干涉:好意的恶意的、好奇的看戏的等等。在传统的大家庭中,一个小事的发生,就像往里面投一个石子,涟漪会迅速扩散,继而人尽皆知,闲言碎语。他们会以传统的价值审视行为正确与否,一般情况下会得到一致的意见,然后开始衍生、指责。他们无法容忍以下犯上——也就是与传统价值不符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要“一意孤行”,必然得有足够的勇气,以及无视异样目光的自信。 第二,我与同居人的关系稳定性。作者说W2C4的分子组合非常稳定,我想是基于双方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其中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沉淀。于我而言,我本身就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我不确定自己今后会不会保持一贯的态度选择同居(其实这并不是很强烈的捆绑关系?)另外我对同居人也有些不信任——即使是好友。我害怕她会突然离去,留下我茫然失措。(其实这也是了解不深、兼容不够的原因吧) 所以我希望两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在分开后也能够独自过好,但是有一种更深的东西能把我们链接在一起——当然不是传统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而是两人发自内心追求的、共同认同的价值。不仅是常说的“爱”,还是那些早晨被厨具乒乓声吵醒的幸福,下班前想到好友和晚餐等待着的期待,晚上有人一起彻夜畅谈、饮酒观影的惬意。我当然能找到短时间和我一起做这些事的人,但我更希望碰到一个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那个人不会背叛你的人,我目前还缺乏发现的能力以及足够的幸运。 意外收获 作者最后说她们为支持的政客捐款,让我发现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模式。从前的我对于宏大有种臣服的崇拜,对于我们构建的民主政治自豪不已,对于使命而责任满满。但是,逐渐长大以后,我发现我应该优先关注切身的问题,况且,我只能从媒体得到我应该被告知的,我也无法改变一些不公,干脆就不想关注了。后来从习概老师那学到了一些建立起从宏大到细微联系的方法,而且我越来越觉得,不应该忽视看似遥远实则与息息相关的政策,我应该改变时不时磨灭意义的偏激。 不认同的 对于看到的观点“作者只写了她想展示的美好的一面”不敢苟同。首先,任何交谈应该都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所有的讨论和意见都应该建立在此之上,若是违背了它,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我想,《拼团人生》中作者想要展示给我们社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她们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她们想通过书本展示她们建立起新的模式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虽然不排除她们是为了安慰自己而言过其实,但在没有看到较多阻力的情况下我还是推翻了这一假设。所以,对于想要论述的主题,不可能过多地言反例来推翻自己的论断吧。 其次,“只写了”的说法也不够准确,作者在书中都谈过她们的冲突。可以说,不仅是通过友情之间建立的同居关系,爱情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同居关系也避免不了争执和磨合。所以,这种酸溜溜的语气感觉是以自己恶意的臆想或不够完美的生活来幻想他人也是不幸的,用打碎美好来平衡畸形心理。看似站在全知视角指出本书的漏洞,实则是一种无法共情他人幸福的冷漠。就我而言,我不想用这种冰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热情的分享。 总之,这是一本有意思的轻松读物,我想,对于感兴趣的人并不会让你失望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