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出版年: 2022-10
页数: 408
定价: 7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丛书
ISBN: 978730133428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
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
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现,同时也分别反映公园所承担的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功能。
作者简介 · · · · · ·
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学院。2004-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博士学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首位本科直升博士生,师从陈平原教授。博士论文《北京公园:现代性的空间投射(1860-1937)》入选2015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海外学府访学。
长期致力于城市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并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有关北京公园研究、共和国城市研究的课题,分别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目录 · · · · · ·
《公园北京》小引
绪论 公园作为一种方法
一、从「花园」到「公园」
二、北京公园:文明性与文化性的对接
三、公园北京:另一种现代性的隐喻
四、文学空间的生产
第一章 北京公园的先声——新旧过渡时代的士大夫与万牲园
一、「导民善法」万牲园:晚清士大夫的海外见闻
二、建造万牲园:启蒙理念的体现
三、公共空间的兴起与休闲模式的养成
四、癸丑修禊: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第二章 来今雨轩的过客——京派文学的公共领域与生产机制
一、文化茶座与知识分子共同体
二、《大公报》与「小公园」
三、茶座与圆桌
第三章 到北海去——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
一、北海公园:现代美育空间的崛起
二、「到北海去」:新青年与新文学的相互建构
三、北海的乌托邦意象
第四章 游艺园、社会新闻与通俗小说——城南市民消费文化
一、城南市民文化与娱乐空间的兴起
二、社会新闻、通俗文学与娱乐空间的同构性
三、娱乐空间与文化趣味的分野
第五章 陶然亭风景的流变——招魂、革命与恋爱
一、乙丑江亭修禊:文人雅集的招魂与裂变
二、小团体,大联合:新式政党与革命的滥觞
三、高石之墓:革命与恋爱的张力
结语 公园的政治隐喻
一、复兴北平的「世界公园」
二、城市空间的沦陷与反抗
三、新中国的公园蓝图
附录一 「世界人」的乡愁——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
一、乡人、国人与世界人
二、公园:从好奇到乡愁的对象
三、世界主义的乡愁
附录二 公园:民国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
一、北京地图与公园意象
二、帝国主义的怀旧
三、怀旧的现代性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托曾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区分“场所”(place)和“空间”(space)的概念,认为空间与人的主观实践有关,“空间是被实践了场所”(Space is a practiced place)。他举例说明,城市如同可读写的文本,漫游者通过行走,重写都市文本 ——“导致城市的一些部分消失了,一些则强化了,城市被扭曲,被打碎,被从凝固的秩序中释放出来”一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地理学定义不同的空间,一个流动的、“隐喻的城市”。我认为,空间因人的实践而生成意义,不仅限于行人的漫步,也包括人的文化行为——对于空间的占据和使用、对于空间的感受和记忆乃至对于空间的预言和想象。 (查看原文) -
民国北京不同的娱乐空间与不同的文学形式报影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新文学与公园有很深的渊源,甚到报纸的文学副刊与公园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似性,如《大公报》“小公园”“文艺”与中央公园,《晨报》“诗镌”与北海公园等,在内容与形式上皆互通有无、相得益彰。而与之相应地,城南的娱乐空间,与通俗文学乃至报刊的社会新闻栏目,皆为面向中国新生的中产市民阶层的消费品,与市民阶层的兴衰休戚与共。有形的城市空间与无形的文学空间之间,遂达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同构关系,并一一呼应了阶层与文化趣味的分野。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公园北京"的人也喜欢 · · · · · ·
公园北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观澜知著——民国社会文化研究书单 (豆瓣读书)
- 书单|北京脉络·学术专著 (豆瓣读书)
- 文化漫笔 (森森)
- 2023年新书选录 (蒹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8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公园北京的评论:
feed: rss 2.0
56 有用 没静电 2022-12-28 06:22:09 美国
文化生产与想象已经成了学术工业生产中令人反胃的两大快餐线,无非是subway,金拱门还是麦当劳
1 有用 木犀 2023-02-23 01:04:36 北京
选取清末民初的断代和公园的切入口还是蛮有意思的,中间也时有启发,但是由公园到生活的探讨其实还是蛮弱的。而且内容上其实完全可以更精简,读起来经常有“赘述”的感觉,一到这些部分就容易走神。
10 有用 Bon 2024-02-01 12:03:36 北京
绪论提出的构想,主体部分的论述都没有做到;资料堆砌严重,研究者对北京对公园对文学都没有把握好,也看不到研究者对权力的反思,观点都是因循的、解说性的,对石评梅的分析尤其浮皮潦草;相对好看的一章是城南游艺园,但那是资料好看,与作者不相干
2 有用 喵今天运动了吗 2023-08-25 17:09:24 北京
纵向横向都有涉及,但是跟想象中的内容有点落差。很多结论似乎都用“象征”“换喻”“隐喻”等词给简化了,没有点透。还有就是读起来觉得很多立场阐释的很牵强,即使史料本身就是“为我所用”,但似乎不应该如此果断跟单一化。
2 有用 Pink 2023-11-09 21:18:35 上海
好题目,写得很工整,考据和细读都见功力。“来今雨轩的过客”一章最佳,读后记才知道这是陈平原本来想自己写、后来送给林峥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