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 包豪斯与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四种术语:形式观念的演变
1.3.2 两次传播:从包豪斯观念到“构成”理论
1.3.3 传播与比较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教育的移植
2.1 包豪斯与美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2.1.1 包豪斯价值:通识与基础
2.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
2.1.3 包豪斯预备课程的移植
2.2 约瑟夫·阿尔伯斯:材料与抽象形式的感知(1933~1958)
2.2.1 “基本设计”:从练习到教学体系
2.2.2 包豪斯方法在建筑基础课程的移植
2.3 莫霍利-纳吉:建筑师的视觉基础训练(1937~1946)
2.3.1 基础课程:从材料到建筑
2.3.2 新包豪斯学校的建筑课程
2.4 观念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本设计”在美国建筑教育的流变
3.1 包豪斯原理传播的三种模式
3.2 模式一:建筑学辅助的视觉基础训练
3.2.1 彼得汉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视觉教学(1937~1960)
3.2.2 凯普斯:视觉语言与形式理论(1944~1953)
3.3 模式二:“基本设计”为蓝本的建筑设计基础课
3.3.1 包豪斯的争议:哈佛大学的“设计基础”(1950~1952)
3.3.2 菲利波斯基:“形式与设计”(1954~1976)
3.4 模式三:寻求现代建筑的空间形式基础
3.4.1 “德州骑警”:短暂的教学实验(1954~1958)
3.4.2 斯拉茨基:包豪斯传统的超越(1954~1958)
3.5 回响:“基本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3.5.1 从空间研究到形式主义
3.5.2 教育观念的拓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包豪斯观念与中国建筑教育的初遇
4.1 背景:抽象形式观念的早期影响
4.1.1 工艺美术教育中的包豪斯思潮
4.1.2 建筑设计教学的转变
4.2 包豪斯预备课程的引入
4.2.1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42~1952)
4.2.2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改革(1946~1952)
4.2.3 古典与现代的交汇
4.3 现代主义建筑认知与教育的断裂
4.3.1 教学制度化(1952~1966)
4.3.2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56~1958)
4.3.3 观念与方法:教科书的解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构成”教学的溯源和曲折传播
5.1 背景:“构成”的谱系
5.2 “构成”在日本的溯源
5.2.1 包豪斯与日本“构成教育运动”
5.2.2 “构成”:通识基础与专业研究
5.3 “构成”在国内的兴起:对外交流与方法引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构成”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变迁
6.1 包豪斯形式原理的第二次影响
6.2 “构成”与“空间”: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77~2000)
6.2.1 “三大构成”的引入
6.2.2 “空间构成”与教学的转变
6.2.3 教科书:观念与知识体系重构
6.3 “渲染”与“构成”: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78~2000)
6.3.1 布扎传统的式微
6.3.2 “构成”教学的引入
6.3.3 建筑设计训练与知识体系变迁
6.4 从形态“构成”到“空间”教育
6.5 形式主义:建筑实践的评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比较与反思:包豪斯基本原理的跨文化传播
7.1 传播与比较
7.1.1 谱系:并行与断裂
7.1.2 来源:直接输入与间接接受
7.1.3 主张:接纳、质疑与超越
7.2 历史与反思
7.2.1 原理:从观念到术语
7.2.2 传播:成也“构成”,败也“构成”
7.2.3 变化:视觉愉悦与形式多样
7.3 回溯与展望:包豪斯预备课程的学术遗产
7.3.1 通识与专业启蒙
7.3.2 体验与感知的能力
7.3.3 现代艺术的介入
7.4 调适或革命: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
结语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