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 短评

热门
  • 7 欢乐分裂 2023-09-05 16:56:37 上海

    参议院之子和苦行僧后代殊途而同归,向世人展现何谓真正的君子之交——互相崇敬彼此的文学才能,能深刻理解到作品的精髓和意图,不流于吹捧而能犀利指出不尽理想之处(真乃罕有的诤友);一眼看出宵小之徒利用自己去踩踏对方,绝难同流合污,黑塞为此屡次公开斥责此等言论,相比众多文人相轻,多么可爱、真诚、宝贵!也不会因为对方是密友就无条件答应,面对朋友能干脆拒绝与自身相悖或无法做到的请求,反而对彼此更有利;热切真挚地推荐彼此作品,托马斯·曼数次向诺奖力荐黑塞。 他们谈出版、艺术、家庭事务、病痛、对欧洲甚至全人类将来的忧患,意识到周遭氛围“集体狂欢、自我沉醉”和无法独善其身——“没有一样有生命的事物能回避政治,拒绝政治本身也是政治。”“人类正是如此:既残忍,又天真。”

  • 17 渡边 2023-01-18 20:19:05 江苏

    相当可读。通过书信可以一窥德国文坛双子星的交心之旅,对两文豪感兴趣者不可不读。两人的书信本身其实偏事务性,大多简短琐碎,资料性大于文学趣味性,不过仍可从中读到两人私下性情、创作背景、对各自理念的坚守,以及难得的灵魂互通。读到托马斯曼说「很快,我们就又会在您的“城堡”里重逢了,加上两位好太太。我们一起骂骂人、叹叹气、对人性死一点儿心(我们俩骨子里都不擅长这个)」,颇为感动。最后必须称赞一下本书的(原书)编者,本书序言、注释、附录(一百多条详尽注解)相当用心,都是非常好的增色和补充。

  • 9 把噗 2023-01-28 19:26:33 北京

    艺术谈得太少 琐事谈得太多

  • 23 荷尔德森 2022-12-08 15:48:50 浙江

    来自旧世界的一些宝石。注释和附录部分充满惊喜,曼曾多次推荐黑塞获诺贝尔奖;纪德和黑塞的书信充满温情与相惜。持续45年的通信见证了上世纪的动荡,曼:“我放弃旧日生活的全部基础,脱离了德国。这样做很好,因为人人都知道,否则我就不在人世了。” 黑塞:“愿下次的世界灾难很久很久以后才来,不能再伤及我们,愿人生光明美丽的一面继续在某处茁壮成长。” 😢

  • 1 小熊熊熊啊 2024-02-17 19:46:55 北京

    黑塞:世界正在努力让我们老年人甘心离去。做荒唐事的理性、手段和组织的数量,同各国民众化拙为巧、化暴行为理想的愚蠢和天真的数量一样,多得令人讶异。人类正是如此:既残忍,又天真。

  • 1 何适之 2023-01-30 14:13:47 北京

    作为非研究向读者,绝对不推荐。第一,这并非是探讨写作主题的书信往来,大篇幅你来我往的书信都是两人日常交往或询问约饭间杂一些对时局时势的见闻感受,每篇书信寥寥几百字,多则上千字。第二,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曼黑彼此的欣赏与想念,但行文中过分的礼貌和客气总感觉有时也回避了一些本能详细展开的观念交锋。这在二战期间的书信中尤其体现得很明显。

  • 0 也曾贪欢i 2023-02-16 13:29:48 北京

    两个有趣灵魂的碰撞,经历了如此混乱黑暗的时代的两位德国文豪,还能一直保持亲密的联系,以及互相的钦佩,难能可贵。本书虽然琐事太多,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两位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对两人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

  • 0 通灵顽石 2023-02-12 15:05:37 北京

    大佬们互拍彩虹屁~想去读托马斯曼了

  • 0 读书怪兽! 2023-02-10 09:14:11 湖北

    两个人也太可爱啦。曼看到别人得了诺奖的时候写,不懂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好可爱,黑塞即使面对朋友的邀请也能很直接表达拒绝好了不起:对您的容复很短,就一个“不”字。

  • 0 小飞侠 2023-02-10 12:31:31 广东

    两个灵魂“病友”的书信交流,更多的是琐碎的家长里短:养病、祝贺生日或得奖、安利书、借书、互写书评(+吐槽)、悼念亡人等等。《玻璃球游戏》是提及最多的书目,涵盖了黑塞的两极性思想(他也是这样对待友人的)。曼提及黑塞是最亲最近之人,这种喜爱源于两人既迥异又相似。“人类既残忍,又天真。”黑塞在曼去世后感慨,“世界空荡荡的、好像自己被撇下了,就像两年前失去最后一个同胞姐妹时一样。”

  • 0 埃 爾 克 2023-02-11 00:21:36 新疆

    在特殊时期的通信部分很有价值。

  • 2 olivossil 2023-03-18 00:25:31 广东

    “时代只是一个令人作呕的血块,个人若与它有关,就是可耻的。”为不愿与巨型机制一体化的老个人主义者干杯🥂时代的良心和德国的灵魂在两个人之间交汇了,这也安慰到我,神交一瞬,共存一刻。

  • 1 满洲里的象 2023-03-18 08:18:34 山西

    好喜欢曼给黑塞写的几封生日贺信。“我们俩曾经共同预见并共同经历,彼此相距遥远,有时音讯断绝,但是我们的心总在一起,总是互相思念。”与你相遇交手,共同茁壮成长。

  • 1 📖 2023-03-12 20:01:43 湖南

    不管是德国文学旗手、自称“我走到哪德国文化就走到哪”的托马斯·曼,还是极具德国精神、更加安静恬淡的黑塞,两人都拥有高尚的品格、对朋友的忠诚以及对事物的客观判断的大脑。真正的旗鼓相当的朋友从来不会彼此争锋,而是能永远热情地祝贺对方的成就、永远为对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 0 Margaret 2023-03-15 16:22:48 四川

    轻松愉快读物。

  • 0 喳喳喳 2023-04-19 20:52:03 浙江

    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我都只看过一部,算不上了解,但还是对这种文化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很感兴趣。看完很为他们俩的惺惺相惜而感动。他们彼此就像世界上另一个自己,心意想通,真诚的关心和思念对方。当晚年的黑塞抱怨暑假有太多年轻学生来家里骚扰他时,托马斯曼回信说你应该养条恶犬看家。而且托马斯曼数次向诺奖评选委员会推荐黑塞。而黑塞对托马斯曼的评价很高也很妙,他说平庸的作家才会努力迎合和讨好读者,像托马斯曼这种天真的、纯粹的作家会努力与读者保持距离等等。他们彼此赞美对方的来信让自己看了多么开心,也常常把自己的作品发给对方看,分享心得,真是很让人羡慕的友情。

  • 0 溅人流 2023-04-17 19:20:03 江苏

    随意的翻完了……琐事和互吹居多,严肃的话题多为零星对德国民族的讨论和自己的选择。不看似乎也是可以的

  • 1 猛喝怡宝纯净水 2023-05-30 07:37:17 北京

    序言、注释、附录、跋都好像比书信精彩,感谢创作和整理者,感受到下了很多功夫。很惭愧完全没读过曼的作品,对黑塞也只读过一本现在已经快没印象的《悉达多》,但读他们数年的通信合集,仍领略到世间存在的万分可贵的“天涯若比邻”的知己情,他们如此不同而又相像——这种精神之间的独立和缠绕亦体现于他们的创作。应该称得上是文学界的“伟大友谊”。

  • 0 Amili 2023-07-08 18:31:29 山东

    黑塞和曼氏我都很喜欢,但对于两人的交往在此之前知之甚少。书信往来跨度几十年,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 0 嘉凉 2023-06-05 18:40:03 北京

    琐碎闲聊、家长里短的成分比预期中高很多,使得两位大师的信件往来没有透露更多的智识交锋。不过逐步往后读,两位作为德语文坛顶尖代表的惺惺相惜之态还是很动人,从逐步看破国籍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到先后投身世界主义中,分头走过这段精神之路,但殊途同归。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