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让夫人的反抗 短评

热门
  • 5 糖罐子 2023-05-13 06:48:28 上海

    有意思。像一位档案里走出来的包法利夫人。“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一天在历史上也不算浪费”。

  • 2 加点孜然 2024-01-12 22:01:47 湖北

    罗新推荐的一本小书,大概2、3小时可以读完。女主人公像一个有想法,但是没实力的人,一步一步走向失败,蒙让夫人的反抗注定失败了

  • 2 阿布 2023-06-30 13:19:14 广东

    幸亏是图书馆借阅的。蒙让的日记只有几十页,作者可能觉得原文照录会让自己显得很没水平,于是加了一大堆自己的推测和发挥,但又前后矛盾:开始说蒙让夫人东食西宿、好逸恶劳,颇有女权主义风范,简直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了;中间又承认她毫不关心社会和时政,只想着个人享乐,“这不就是时代的反抗吗?”但又在脚注里说,这样的日记个案可能以偏概全;最后,她又说蒙让夫人的诉求就是“尽可能地玩乐”,“而不是女权主义者的态度”;甚至说“应该由男人来养活女人”是“一种对男性主导权的挑战”——神经错乱如此。但蒙让夫人这种人,在现在大有人在;以及,书中提到狄德罗的小说《修女》在徐州也能找到对应人哦。

  • 1 不爱写信 2024-03-17 14:35:06 浙江

    笑死,读之前看到有评价“档案里走出来的包法利夫人”,直接美美拆书🤭

  • 2 acrophobia 2023-06-30 11:37:07 北京

    我以为会是偏纪实的把日记原文放上来让读者自己品读,没想到是一本分析与解读,经过二次加工的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意思

  • 0 天地一书虫 2024-01-18 15:04:16 陕西

    准确来说,是对蒙让先生所写日记的研究,是基于日记内容以及当时的巴黎社会对蒙让夫妇的生活做出推断,但对于日记原文的摘录只有寥寥几句。 PS:读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包法利夫人》,感觉蒙让夫人和包法利夫人很像。

  • 0 假装 2024-03-07 18:37:54 上海

    很小的一本小书,不如说是小册子,只是对一份约70页日记的解读式复述,唯一出彩的地方是体现了当代意识形态霸权。说什么我都不相信浮夸出轨懒惰的女人代表了所谓女性主义(这点不分古今)。时空和翻译的距离为该书增添了层遮羞布,仅此而已。

  • 0 Rain 2024-01-10 18:08:40 安徽

    一个男人的自述式日记显示出“众声喧哗”的景观;一个女人在她丈夫视角中的堕落与歇斯底里。一对夫妻之间反映出的“历史的真实”私密、琐碎地表现在档案中。历史对个人是什么?在有了这么多微观史学的书后,历史依旧是缺憾的吗?

  • 0 NoFranCeshere 2024-01-06 18:44:19 湖北

    对个体叙述的可靠性存疑。“我们必须在叙述中带入动作和对话,……如此叙述便可以将熟悉转化为杰作,将日常转化为历史。”“记录生活的流动,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心情、感受和情绪,捕捉当下的体验,比如一种义务或约束、一种策略、一种自由。”“即使个体‘完全被集体表征、集体情感所掩盖’,个体意识也始终存在。”

  • 0 Lizzayne 2024-02-01 16:59:45 河南

    书写者是跨越时空的观察者,微观史学的书写,将“她”从“他们”里打捞出来,去挖掘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变化,又在历史洪流中淘洗出个体变化的原因。 变迁带来的意义感的丧失,在蒙让夫人身上表现为对工作的逃避,对新的身份认同的寻找,表现为对上层阶级的病态向往,但像对着巨人发狂的幼兽,只显得疯癫可笑。 围绕着蒙让夫人的男性,即使和她在一个集体之中,却不是她的同伴。蒙让先生因犹豫不决失去同伴的支持,各色虚伪的男人成为一个脆弱易变的集体,但蒙让夫人像一个癫狂的个体,男人要么试图控制她,要么不断引诱她。 中产阶级既感受着贵族的炫耀,又在生活中和“萨瓦人”不断产生交集。女性处境是世界里的世界,女性是世界里的一个阶级。

  • 0 礼馨 2024-03-25 21:42:05 北京

    “将日常转化为历史”

  • 0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3-06-07 21:06:01 广东

    时代的注释。

  • 0 川萍 2023-06-14 22:26:01 上海

    微观史学著作。作者阿莱特·法尔热,法国历史学家。本书立足于法国国档馆中所藏的蒙让日记,夹叙夹议,还原了启蒙时代法国一对工匠夫妇的争吵、争执及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认为,蒙让夫人依赖丈夫为经济来源又生活放纵的状况源自于法国大革命以来中产阶级跨越阶层的流动渴望,然而,蒙让夫人的行动却让她的交往圈层向下兼容,逐步向底层靠拢。攀附贵族的尝试,最终碎裂在摹仿贵族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消耗幻象中。作者敏锐地从社会阶层角度重新解读了这一通常的婚姻争执,并未落入性别对立单一视角的分析窠臼,值得肯定。但以一本日记为主体史料的分析总归略显单薄,而且蒙让夫人的事例究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者的论证还是不够充分和有说服力。对决斗渴望的历史社会学分析颇见功力,对微观史入门者启发较大。

  • 0 junepig 2023-07-01 13:06:12 北京

    读完这段1774-1775年一个巴黎普通裁缝家的故事,多少懂得了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作为一个二百多年之后的东方人,我仍能对蒙让夫妇同时感到共鸣,大革命迸发出的关于人的尊严、自由和欲望的呼喊仍未过时。关于蒙让先生无力感和“犹豫不决”的呈现特别人性。而尽管法尔热娴熟、周到而充满思辨地展现了一段普通人的微观史,本雅明所指出的“历史的缺憾”依然巨大而刺眼。

  • 0 klwe 2023-07-19 21:27:41 浙江

    薄薄的一本,对蒙让夫人的刻画和分析不可避免带了一点男性历史学者的视角,但叙述有着欧陆史家特有的谨慎和深邃,好看。

  • 0 什克洛夫斯基dk 2023-05-21 15:44:06 山西

    “历史……是为了渗入人们生活最细微的行为和意图中,为了不再用‘那些人……’这种频繁出现的话语来形容那些面目模糊的普通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存在、行为和话语也能展现出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很少在丰富而多样的历史中花时间去讲述他们的故事。瓦尔特·本雅明认为,这是历史的缺憾。”

  • 0 Livinginbpi 2023-06-08 22:15:50 江苏

    Interesting !尾记quote福科,寻找复数的大众。

  • 0 勇猛树 2023-09-27 22:32:52 辽宁

    作者对于一段巴黎过往生活史料的进行了年鉴学派风格的分析。

  • 0 查微迩 2023-10-01 03:57:24 江苏

    “历史不是为了能够描述蒙让家无数次的生蚝大餐,也不是为了描达蒙让夫人腮红的颜色,而是为了渗入人们生活最细微的行为和意图中,为了不再用“那些人……”这种频繁出现的话语来形容那些面目模糊的普通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存在、行为和话语也能展现出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很少在丰富而多样的历史中花时间去讲述他们的故事。瓦尔特·本雅明认为,这是历史的缺憾。”(Arlette Farge, 2016)“把特例推至最后才能达到整体,把主观性最大化后,我们才能摸到客观性。”(Michel Leiris: L'Afrique fantôme, 1934)

  • 0 BADANAMU 2023-10-01 12:40:00 北京

    意料之外的很好看,除去社会、历史、个体、女性这些内容的部分,更关心的是形式的部分,作者如何组织过去的、“当事人”的叙事并转换为自己的叙事。如何在自己身上建立这种越俎代庖的自信。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