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书看完,最令人向往的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死无葬身之地”会让人向往,因为人人死而平等,真是讽刺。
第一次觉得死无葬身之地这个词语 非常美
有一个地方,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
父子之情太受感动。
余华可别再写女人了…
弃婴、卖肾、刑讯逼供、暴力拆迁……这些新闻热点、社会痛点,拼接组合在这一本小说里,给我的感觉却是割裂的,虚浮的。人间苦难似乎不再是靠活着所能解决的了,余华老师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死无葬身之地,在一片暖洋洋中,生前所有的遗憾、不甘、烦恼、仇恨都一笔勾销了。我喜欢书中面对死亡流露出的脉脉温情,但不喜欢这样偷懒的创作方式和解决之道。
像极了网文啊 社会负面新闻集锦 那种
刚看完第一天,感觉很不舒服,喜欢余华写乡土故事,这种城市生活莫名感觉写得不实在(当然可能是我刻板偏见,且一个鬼魂能有多实在)。第二天,这是什么烂俗言情小说!?第三天之后写父子和普通人的关爱还挺感人。但余华笔下恋爱的女性啊~李青和鼠妹没有一点儿真实感!! 2013年的书,强拆,富二代,饭局中的女性,寻亲,家庭关系,计划生育,重大事故,iphone攀比,旁观自杀,暴力执法,上访,严刑逼供,卖肾换钱。。。故事会的合订本。
余华式魔幻现实主义。在话剧开演之前读完全本,起初是因为那段“门铃响了”,读完却发现这段仅是余华细腻着笔的冰山一角。第七天是来自圣经的隐喻,却取材于诸多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文学从来不应该用来粉饰太平,而应当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而温情却往往发生在那些不幸之人中间,他们对彼此有更多的爱、理解和悲悯。阴差阳错,好像总是出现在这七日的故事里面,伴随着阴阳两隔。人世间的炼狱让往生的人不再畏惧死亡,人人死而平等,在那里,在死无葬身之地。
写父亲那段感人肺腑,其他的故事感觉都像强行卖惨。
每个故事都很单薄,结尾还不如续写一下和父亲见面后的内容
和父亲的故事太感人了。 如果死后真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希望外婆在那里过得幸福。
wc,写得太他妈牛逼了,余华老师真是写生死的神 我们一般把人死后的第七天成为“头七”,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便有了栖息地彻底离开人世。故事也是借由杨飞的意外身亡展开了对于他生前亲情爱情的探讨,一些残酷社会现象和案件的揭露。杨金彪杨飞深厚诚挚的父子之情深令人动容,爱是一瞬间地回头,一张回家的车票,是竭尽全力仍常感亏欠 明明有些地方针对钱权的讽刺和探讨尖锐得要命,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治愈————一个平时被用来辱骂诅咒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变成了真正人人平等,幸福美好都大同社会,人们无论死前有再多的痛苦不甘遗憾叹惋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死对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亏损的餐馆得以延续;活着只能住在防空洞的鼠妹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用树叶承载的祝福 看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对于死亡的畏惧,也同时减轻了对于生活的焦虑不安
以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的视角,来回头看这个世界,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感,他平淡的几笔,就是某人惊涛骇浪的一生,在这本书里,“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是个包容、鲜花盛开的地方,死亡,不是走出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荒诞吗?真的很荒诞、很讽刺,但也有温情,只是这些温情带着深沉的刺痛感,以及无声的痛哭。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从“亡灵世界”的荒诞与种种不平等,折射出“活人世界”里无尽的善良与悲哀。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和解与救赎,死后却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找到了“出口”,最终让那个“死无葬身之地”也变成现实的“乌托邦”。真的不能再荒诞了,但却让两个世界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就说一句:“好好活着”。
感觉余华的这部小说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通过杨飞死后的七天,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串联起来,但短小却并不精悍,尤其是第一天,像是把社会热点新闻组合在了一起,很直白的告诉你,看,权利多恐怖,资本多恐怖!很难让人再有读《活着》、读《许三观卖血记》那种浸入感。这部《第七天》如果非余华所写,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评分。
没有前几本读完后的余波,觉得挺对的,又觉得好像本该如此,看了评论才知道,原来里面的故事是有原型新闻,突然发现是哪里不对了,就是觉得看到了苦痛、不公、绝望,但好像都流于表面,没有曾经看完的深刻和深思,是有控诉和讽刺,但都很浅显: 候烧厅里的贵宾席;美丽优秀的妻子要走自己的人生而选择离婚;养父为自己的付出;屈打成招的报复;“医疗垃圾”;割肾后竟是伍超在这个城市生活最好的一段日子,在阳光中醒来,在月光中睡去。这些写尽了草根的一生,却没往深走,很失望 鼠妹(刘梅)在“大家”围着她缝裙子那段写的很好,有种舞台剧即视感,甚至感觉带有节奏和场景,很有感染力 那些无墓可归的人在“死无葬身之地”汇聚,做彼此的亲人,死后终于找到了一处桃花源,最后杨飞跟伍超的对话也很有感触 整体还行,但没有满足我对余华小说的期望
略微草率
大概十年没有看余华的作品了。还是能感受到初读《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时候,为其朴实简洁又有力的语言所打动的情绪。每一位平凡的人都有着丰富血肉,无关他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一些对话看似重复累赘,其实是给予每一位当事人平等的叙述的权利。用一本书表达对待所有生命都应该秉持的平等与尊重,是诉求,也是身体力行。
本来对死亡很恐惧,但是看完之后感觉死亡是重生,是可以弥补遗憾,是爱的相聚和寻觅。是温暖又平静。
> 第七天
206 有用 霍不转 2023-12-25 07:58:08 四川
全书看完,最令人向往的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死无葬身之地”会让人向往,因为人人死而平等,真是讽刺。
156 有用 beibeifiona 2023-03-17 14:25:16 上海
第一次觉得死无葬身之地这个词语 非常美
86 有用 万万大仙儿 2023-12-21 20:29:43 天津
有一个地方,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
197 有用 鸟 2023-02-24 19:51:04 西藏
父子之情太受感动。
46 有用 rrmm 2024-02-09 02:12:44 贵州
余华可别再写女人了…
21 有用 嘎剑生 2024-01-19 09:33:19 山东
弃婴、卖肾、刑讯逼供、暴力拆迁……这些新闻热点、社会痛点,拼接组合在这一本小说里,给我的感觉却是割裂的,虚浮的。人间苦难似乎不再是靠活着所能解决的了,余华老师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死无葬身之地,在一片暖洋洋中,生前所有的遗憾、不甘、烦恼、仇恨都一笔勾销了。我喜欢书中面对死亡流露出的脉脉温情,但不喜欢这样偷懒的创作方式和解决之道。
17 有用 CCC是个小妖精 2023-04-10 11:52:08 辽宁
像极了网文啊 社会负面新闻集锦 那种
19 有用 莎 2023-05-18 15:21:44 广东
刚看完第一天,感觉很不舒服,喜欢余华写乡土故事,这种城市生活莫名感觉写得不实在(当然可能是我刻板偏见,且一个鬼魂能有多实在)。第二天,这是什么烂俗言情小说!?第三天之后写父子和普通人的关爱还挺感人。但余华笔下恋爱的女性啊~李青和鼠妹没有一点儿真实感!! 2013年的书,强拆,富二代,饭局中的女性,寻亲,家庭关系,计划生育,重大事故,iphone攀比,旁观自杀,暴力执法,上访,严刑逼供,卖肾换钱。。。故事会的合订本。
53 有用 秋分姑娘 2023-03-15 18:43:06 北京
余华式魔幻现实主义。在话剧开演之前读完全本,起初是因为那段“门铃响了”,读完却发现这段仅是余华细腻着笔的冰山一角。第七天是来自圣经的隐喻,却取材于诸多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文学从来不应该用来粉饰太平,而应当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而温情却往往发生在那些不幸之人中间,他们对彼此有更多的爱、理解和悲悯。阴差阳错,好像总是出现在这七日的故事里面,伴随着阴阳两隔。人世间的炼狱让往生的人不再畏惧死亡,人人死而平等,在那里,在死无葬身之地。
16 有用 带明星 2024-05-30 22:36:10 广西
写父亲那段感人肺腑,其他的故事感觉都像强行卖惨。
9 有用 如是我火 2024-02-01 10:16:14 山东
每个故事都很单薄,结尾还不如续写一下和父亲见面后的内容
6 有用 红拂夜奔 2024-04-08 07:23:59 上海
和父亲的故事太感人了。 如果死后真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希望外婆在那里过得幸福。
8 有用 谁来剪月光 2024-12-23 16:55:30 广东
wc,写得太他妈牛逼了,余华老师真是写生死的神 我们一般把人死后的第七天成为“头七”,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便有了栖息地彻底离开人世。故事也是借由杨飞的意外身亡展开了对于他生前亲情爱情的探讨,一些残酷社会现象和案件的揭露。杨金彪杨飞深厚诚挚的父子之情深令人动容,爱是一瞬间地回头,一张回家的车票,是竭尽全力仍常感亏欠 明明有些地方针对钱权的讽刺和探讨尖锐得要命,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治愈————一个平时被用来辱骂诅咒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变成了真正人人平等,幸福美好都大同社会,人们无论死前有再多的痛苦不甘遗憾叹惋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死对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亏损的餐馆得以延续;活着只能住在防空洞的鼠妹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用树叶承载的祝福 看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对于死亡的畏惧,也同时减轻了对于生活的焦虑不安
9 有用 土豆国国王 2024-01-27 21:08:21 湖北
以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的视角,来回头看这个世界,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感,他平淡的几笔,就是某人惊涛骇浪的一生,在这本书里,“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是个包容、鲜花盛开的地方,死亡,不是走出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6 有用 云麓微光 2024-07-21 00:24:05 陕西
荒诞吗?真的很荒诞、很讽刺,但也有温情,只是这些温情带着深沉的刺痛感,以及无声的痛哭。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从“亡灵世界”的荒诞与种种不平等,折射出“活人世界”里无尽的善良与悲哀。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和解与救赎,死后却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找到了“出口”,最终让那个“死无葬身之地”也变成现实的“乌托邦”。真的不能再荒诞了,但却让两个世界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就说一句:“好好活着”。
7 有用 卞添 2023-08-08 13:12:04 四川
感觉余华的这部小说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通过杨飞死后的七天,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串联起来,但短小却并不精悍,尤其是第一天,像是把社会热点新闻组合在了一起,很直白的告诉你,看,权利多恐怖,资本多恐怖!很难让人再有读《活着》、读《许三观卖血记》那种浸入感。这部《第七天》如果非余华所写,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评分。
4 有用 是兔子呀 2024-02-17 20:02:46 陕西
没有前几本读完后的余波,觉得挺对的,又觉得好像本该如此,看了评论才知道,原来里面的故事是有原型新闻,突然发现是哪里不对了,就是觉得看到了苦痛、不公、绝望,但好像都流于表面,没有曾经看完的深刻和深思,是有控诉和讽刺,但都很浅显: 候烧厅里的贵宾席;美丽优秀的妻子要走自己的人生而选择离婚;养父为自己的付出;屈打成招的报复;“医疗垃圾”;割肾后竟是伍超在这个城市生活最好的一段日子,在阳光中醒来,在月光中睡去。这些写尽了草根的一生,却没往深走,很失望 鼠妹(刘梅)在“大家”围着她缝裙子那段写的很好,有种舞台剧即视感,甚至感觉带有节奏和场景,很有感染力 那些无墓可归的人在“死无葬身之地”汇聚,做彼此的亲人,死后终于找到了一处桃花源,最后杨飞跟伍超的对话也很有感触 整体还行,但没有满足我对余华小说的期望
3 有用 品川·H 2023-06-29 18:11:39 上海
略微草率
2 有用 🦖 2024-02-19 01:32:44 英国
大概十年没有看余华的作品了。还是能感受到初读《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时候,为其朴实简洁又有力的语言所打动的情绪。每一位平凡的人都有着丰富血肉,无关他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一些对话看似重复累赘,其实是给予每一位当事人平等的叙述的权利。用一本书表达对待所有生命都应该秉持的平等与尊重,是诉求,也是身体力行。
2 有用 且听风吟 2024-05-15 21:49:03 上海
本来对死亡很恐惧,但是看完之后感觉死亡是重生,是可以弥补遗憾,是爱的相聚和寻觅。是温暖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