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书看完,最令人向往的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死无葬身之地”会让人向往,因为人人死而平等,真是讽刺。
第一次觉得死无葬身之地这个词语 非常美
父子之情太受感动。
有一个地方,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可别再写女人了…
弃婴、卖肾、刑讯逼供、暴力拆迁……这些新闻热点、社会痛点,拼接组合在这一本小说里,给我的感觉却是割裂的,虚浮的。人间苦难似乎不再是靠活着所能解决的了,余华老师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死无葬身之地,在一片暖洋洋中,生前所有的遗憾、不甘、烦恼、仇恨都一笔勾销了。我喜欢书中面对死亡流露出的脉脉温情,但不喜欢这样偷懒的创作方式和解决之道。
像极了网文啊 社会负面新闻集锦 那种
刚看完第一天,感觉很不舒服,喜欢余华写乡土故事,这种城市生活莫名感觉写得不实在(当然可能是我刻板偏见,且一个鬼魂能有多实在)。第二天,这是什么烂俗言情小说!?第三天之后写父子和普通人的关爱还挺感人。但余华笔下恋爱的女性啊~李青和鼠妹没有一点儿真实感!! 2013年的书,强拆,富二代,饭局中的女性,寻亲,家庭关系,计划生育,重大事故,iphone攀比,旁观自杀,暴力执法,上访,严刑逼供,卖肾换钱。。。故事会的合订本。
写父亲那段感人肺腑,其他的故事感觉都像强行卖惨。
余华式魔幻现实主义。在话剧开演之前读完全本,起初是因为那段“门铃响了”,读完却发现这段仅是余华细腻着笔的冰山一角。第七天是来自圣经的隐喻,却取材于诸多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文学从来不应该用来粉饰太平,而应当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而温情却往往发生在那些不幸之人中间,他们对彼此有更多的爱、理解和悲悯。阴差阳错,好像总是出现在这七日的故事里面,伴随着阴阳两隔。人世间的炼狱让往生的人不再畏惧死亡,人人死而平等,在那里,在死无葬身之地。
每个故事都很单薄,结尾还不如续写一下和父亲见面后的内容
wc,写得太他妈牛逼了,余华老师真是写生死的神 我们一般把人死后的第七天成为“头七”,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便有了栖息地彻底离开人世。故事也是借由杨飞的意外身亡展开了对于他生前亲情爱情的探讨,一些残酷社会现象和案件的揭露。杨金彪杨飞深厚诚挚的父子之情深令人动容,爱是一瞬间地回头,一张回家的车票,是竭尽全力仍常感亏欠 明明有些地方针对钱权的讽刺和探讨尖锐得要命,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治愈————一个平时被用来辱骂诅咒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变成了真正人人平等,幸福美好的大同社会,人们无论死前有再多的痛苦不甘遗憾叹惋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死对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亏损的餐馆得以延续;活着只能住在防空洞的鼠妹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用树叶承载的祝福 看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对于死亡的畏惧,也同时减轻了对于生活的焦虑不安
和父亲的故事太感人了。 如果死后真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希望外婆在那里过得幸福。
以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的视角,来回头看这个世界,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感,他平淡的几笔,就是某人惊涛骇浪的一生,在这本书里,“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是个包容、鲜花盛开的地方,死亡,不是走出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本来对死亡很恐惧,但是看完之后感觉死亡是重生,是可以弥补遗憾,是爱的相聚和寻觅。是温暖又平静。
荒诞吗?真的很荒诞、很讽刺,但也有温情,只是这些温情带着深沉的刺痛感,以及无声的痛哭。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从“亡灵世界”的荒诞与种种不平等,折射出“活人世界”里无尽的善良与悲哀。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和解与救赎,死后却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找到了“出口”,最终让那个“死无葬身之地”也变成现实的“乌托邦”。真的不能再荒诞了,但却让两个世界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就说一句:“好好活着”。
中国有自己的寻梦环游记
3.5分吧 整体的立意框架我觉得很棒,可是往里面填的故事略显粗糙,尤其是李青那段,像极了中学生对恋爱的想象,在成年人身上多少缺乏实感;父亲的部分细腻不少,余华对于男人的感情把握明显更到位;小伙儿卖肾有些《许三观卖血记》的影子。 一些讽刺政府,讽刺社会的情节,浅且直白,多少有些刻意,似乎面对的读者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不过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角度是,人们会忘记仇恨,却没有一个人忘记爱。
大概十年没有看余华的作品了。还是能感受到初读《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时候,为其朴实简洁又有力的语言所打动的情绪。每一位平凡的人都有着丰富血肉,无关他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一些对话看似重复累赘,其实是给予每一位当事人平等的叙述的权利。用一本书表达对待所有生命都应该秉持的平等与尊重,是诉求,也是身体力行。
2024年11月第3本(纸) 2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小说,余华写的太顺了,好几个人物的一生被他这么轻而易举地串起来,剧情环环相扣、语言简洁准确。 1.这是如此漫长的一天,几乎和我的青春岁月一样长。 2.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 3.我眼睁睁看着病魔一点点地吞噬我父亲的生命,我却无能为力。放疗、手术、化疗,把我曾经强壮的父亲折磨得走路时歪歪斜斜,似乎风一吹他就会倒地。 4.潮水退去之后,她独自搁浅在那边的人世间。 5.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6.伍超在阳光里醒来,在月光里睡着。
> 第七天
243 有用 小牛犇犇 2023-12-25 07:58:08 四川
全书看完,最令人向往的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死无葬身之地”会让人向往,因为人人死而平等,真是讽刺。
171 有用 beibeifiona 2023-03-17 14:25:16 上海
第一次觉得死无葬身之地这个词语 非常美
220 有用 鸟 2023-02-24 19:51:04 西藏
父子之情太受感动。
100 有用 万万大仙儿 2023-12-21 20:29:43 天津
有一个地方,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
59 有用 rrmm 2024-02-09 02:12:44 贵州
余华可别再写女人了…
32 有用 嘎剑生 2024-01-19 09:33:19 山东
弃婴、卖肾、刑讯逼供、暴力拆迁……这些新闻热点、社会痛点,拼接组合在这一本小说里,给我的感觉却是割裂的,虚浮的。人间苦难似乎不再是靠活着所能解决的了,余华老师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死无葬身之地,在一片暖洋洋中,生前所有的遗憾、不甘、烦恼、仇恨都一笔勾销了。我喜欢书中面对死亡流露出的脉脉温情,但不喜欢这样偷懒的创作方式和解决之道。
23 有用 CCC是个小妖精 2023-04-10 11:52:08 辽宁
像极了网文啊 社会负面新闻集锦 那种
26 有用 莎 2023-05-18 15:21:44 广东
刚看完第一天,感觉很不舒服,喜欢余华写乡土故事,这种城市生活莫名感觉写得不实在(当然可能是我刻板偏见,且一个鬼魂能有多实在)。第二天,这是什么烂俗言情小说!?第三天之后写父子和普通人的关爱还挺感人。但余华笔下恋爱的女性啊~李青和鼠妹没有一点儿真实感!! 2013年的书,强拆,富二代,饭局中的女性,寻亲,家庭关系,计划生育,重大事故,iphone攀比,旁观自杀,暴力执法,上访,严刑逼供,卖肾换钱。。。故事会的合订本。
23 有用 带明星 2024-05-30 22:36:10 广西
写父亲那段感人肺腑,其他的故事感觉都像强行卖惨。
54 有用 秋分姑娘 2023-03-15 18:43:06 北京
余华式魔幻现实主义。在话剧开演之前读完全本,起初是因为那段“门铃响了”,读完却发现这段仅是余华细腻着笔的冰山一角。第七天是来自圣经的隐喻,却取材于诸多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文学从来不应该用来粉饰太平,而应当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而温情却往往发生在那些不幸之人中间,他们对彼此有更多的爱、理解和悲悯。阴差阳错,好像总是出现在这七日的故事里面,伴随着阴阳两隔。人世间的炼狱让往生的人不再畏惧死亡,人人死而平等,在那里,在死无葬身之地。
15 有用 如是我火 2024-02-01 10:16:14 山东
每个故事都很单薄,结尾还不如续写一下和父亲见面后的内容
12 有用 谁来剪月光 2024-12-23 16:55:30 广东
wc,写得太他妈牛逼了,余华老师真是写生死的神 我们一般把人死后的第七天成为“头七”,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便有了栖息地彻底离开人世。故事也是借由杨飞的意外身亡展开了对于他生前亲情爱情的探讨,一些残酷社会现象和案件的揭露。杨金彪杨飞深厚诚挚的父子之情深令人动容,爱是一瞬间地回头,一张回家的车票,是竭尽全力仍常感亏欠 明明有些地方针对钱权的讽刺和探讨尖锐得要命,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治愈————一个平时被用来辱骂诅咒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变成了真正人人平等,幸福美好的大同社会,人们无论死前有再多的痛苦不甘遗憾叹惋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死对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亏损的餐馆得以延续;活着只能住在防空洞的鼠妹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用树叶承载的祝福 看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对于死亡的畏惧,也同时减轻了对于生活的焦虑不安
8 有用 红拂夜奔 2024-04-08 07:23:59 上海
和父亲的故事太感人了。 如果死后真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希望外婆在那里过得幸福。
11 有用 土豆国国王 2024-01-27 21:08:21 湖北
以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的视角,来回头看这个世界,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感,他平淡的几笔,就是某人惊涛骇浪的一生,在这本书里,“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是个包容、鲜花盛开的地方,死亡,不是走出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5 有用 且听风吟 2024-05-15 21:49:03 上海
本来对死亡很恐惧,但是看完之后感觉死亡是重生,是可以弥补遗憾,是爱的相聚和寻觅。是温暖又平静。
8 有用 云麓微光 2024-07-21 00:24:05 陕西
荒诞吗?真的很荒诞、很讽刺,但也有温情,只是这些温情带着深沉的刺痛感,以及无声的痛哭。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从“亡灵世界”的荒诞与种种不平等,折射出“活人世界”里无尽的善良与悲哀。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和解与救赎,死后却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找到了“出口”,最终让那个“死无葬身之地”也变成现实的“乌托邦”。真的不能再荒诞了,但却让两个世界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就说一句:“好好活着”。
11 有用 5352 2024-08-19 23:15:40 北京
中国有自己的寻梦环游记
4 有用 爱德华 2025-01-18 06:44:34 荷兰
3.5分吧 整体的立意框架我觉得很棒,可是往里面填的故事略显粗糙,尤其是李青那段,像极了中学生对恋爱的想象,在成年人身上多少缺乏实感;父亲的部分细腻不少,余华对于男人的感情把握明显更到位;小伙儿卖肾有些《许三观卖血记》的影子。 一些讽刺政府,讽刺社会的情节,浅且直白,多少有些刻意,似乎面对的读者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不过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角度是,人们会忘记仇恨,却没有一个人忘记爱。
3 有用 🦖 2024-02-19 01:32:44 英国
大概十年没有看余华的作品了。还是能感受到初读《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时候,为其朴实简洁又有力的语言所打动的情绪。每一位平凡的人都有着丰富血肉,无关他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一些对话看似重复累赘,其实是给予每一位当事人平等的叙述的权利。用一本书表达对待所有生命都应该秉持的平等与尊重,是诉求,也是身体力行。
4 有用 xixi 2024-11-25 22:15:11 北京
2024年11月第3本(纸) 2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小说,余华写的太顺了,好几个人物的一生被他这么轻而易举地串起来,剧情环环相扣、语言简洁准确。 1.这是如此漫长的一天,几乎和我的青春岁月一样长。 2.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 3.我眼睁睁看着病魔一点点地吞噬我父亲的生命,我却无能为力。放疗、手术、化疗,把我曾经强壮的父亲折磨得走路时歪歪斜斜,似乎风一吹他就会倒地。 4.潮水退去之后,她独自搁浅在那边的人世间。 5.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6.伍超在阳光里醒来,在月光里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