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秋千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 安提戈涅 2023-12-21 15:00:17 云南

    近期最佳,几乎在每一门课上都会引用分析。在饥饿天使的陪伴下,一个人与一群人的种种处境几乎被穷极,主题上颇像《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但是米勒把莱维那种冷峻的事后评断与议论藏了起来,安置在了大量直击现场的白描中——写同情不是写人把新生的老鼠放走,而是写把它们扔进粪坑,这样免于它们被吃;写人性则是通过动物性来写,最愚弱的傻子反而是最不会因为“人性尚存”而丢了性命,傻子吃屎、吃蚂蚁的动物性反而保障了她能活下去。大量清单式罗列的写法则有点像麦尔维尔的《白鲸》——对于独孤的海员来说,只有事无巨细地写鲸鱼与海洋的百科,才能挨过海上漂流的枯燥,而对于劳动营中的人来说,只有不嫌烦琐地写挖煤、抬砖、语言的秘密,才能挨过饿得要死的痛苦。这是我会反复阅读并且把玩的作品,像结尾写到的那颗玻璃珠子一样,含在嘴里寻味咂摸。

  • 13 文明疯小马 2024-01-22 22:32:02 北京

    2024结束的第一本,相当精准的语言,万物都为她的笔俯首。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成熟的草莓是着火的青蛙,而火焰升起是黄兔子撕碎了白兔子,饥饿是所有所见的长宽高,鸟群是天边的灰色项链。

  • 19 冷建国 2023-04-11 09:48:24 北京

    一部饥饿天使的传记,没有人写饥饿写得比米勒更好。我的感受是,不是选择了一种诗意的写法,而是只能如此写媒堆铲子面包虱子才能活得下去,在呼吸秋千的摇荡里再多喘息一次。

  • 49 粟冰箱 2023-04-27 11:43:17 上海

    “如今,天气暖和了,没吃的话,至少可以晒晒太阳,让饥饿暖和些。我一点儿吃的都没了,就来到营地院子里,晒晒我的饥饿。”这段话读来有点惊心,一种残忍的天真,让我想到萧红。通篇写的是“饥饿”。饥饿天使甜蜜地掠杀他们。炉渣、山菠菜、干草般随意、铁皮之吻。每一篇都有一个诗意的核心,轻盈的,甚至美妙的,然而直指痛苦。

  • 4 腐马 2024-01-22 17:17:16 江苏

    我以为不会失望的。在写回忆录式苦难的作品时,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故事线,已经因要素过少让语言显得单薄,还要继续保持散文风格的话是很难的。

  • 3 金朝醉 2024-05-02 11:16:24 浙江

    没有情节推动的散文式记述方式让我无法沉浸和共鸣。在读后半部时已经完全跟着意识和印象随意扫过书本。

  • 7 荷尔德森 2023-02-26 16:21:00 浙江

    的确是赫塔·米勒的书里比较好读的一本,书里有很多黑色幽默,经常读着读着突然笑了。读的时候很痛苦很消耗,有些作家是要用自己的一部分内在交换才能读明白的。饥饿与饥饿相认。读完后仿佛自己也吃了一颗布满尘土的葡萄干,变得辽远。无法概括的一本书,读完后我失去了一部分自己。「我若再次回去,“创伤”一词也失去效用。同样的词还有“经历”。」

  • 2 爱吃榨菜 2023-06-23 11:05:25 重庆

    读不下去,1/3弃。不像小说,更像散文。看到好评多就拿起来看但果然对战争和赎罪主题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几乎没有剧情推进、对出现的各种人物塑造单薄的叙事风格看起来多少感觉有些单调。读了100页,几乎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在反复描写:在劳动营人不如狗的生活——只有屈辱、饥饿、辛苦的生活,如果说生命中出现了一线生机,那就是偶然间从一个老妇人那得到的一碗汤和手帕。其实整体的描写是好读的,但故事不够吸引对这个领域一开始不感兴趣的人继续往下读

  • 1 宛平南路百乐门 2023-11-07 20:53:41 日本

    有些描写很特别;故事背景不了解

  • 2 寄居象 2024-03-06 18:41:46 黑龙江

    赫塔米勒是语词的天使,她从读者的舌根偷走所有能用的词语,然后调换成语词,贴上不可食用的标签,但关键不在于她是一个偷梁换柱的贼,关键在于旋转,嫉妒和平静的不安。

  • 9 忧郁的肉桂 2023-03-14 06:08:44 英国

    读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沉雪,其实不残忍,残忍的是自由,乡愁的鬼魂挥之不去而我已无处可脱,这段距离中我永远是一架坏掉的、再也弹不了的钢琴

  • 1 娑罗椰子 2024-02-21 07:34:56 德国

    到底哪里好看了

  • 1 RomanticAshby 2024-01-31 14:56:54 浙江

    读完了,是本很好的小说,将饥饿化为诗意,消解了大部分痛苦。只是原谅我的浅薄,没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一度无法走进去。

  • 3 我的钥匙在哪里 2023-11-01 14:06:29 江苏

    《呼吸秋千》[德] 赫塔·米勒 看了很久,主要讲主角在劳动营五年的生活,前面章节描写饥饿的部分很深刻,饥饿天使。 其实很好看,因为我看来五分之四都一直以为主角是女。看到快结局主角结婚才意思到是男,还是一个同性恋骗婚男。看到真的好生气。目前这个作者只推荐看《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这本。

  • 1 耿春咪 2024-02-01 16:50:31 山东

    反而是那些平实的描述段落让我比较能感受情绪 不过被流放的lgbt该怪罪时代 那同妻该怪谁?一本不错的著作里的一个三言两语的边角料

  • 2 ⺮⺮ 2023-12-25 22:39:53 美国

    敏锐、精准、轻盈,今年读过的最佳小说。(才意识到语言的轻盈是一种准确)

  • 1 アカネチル 2024-05-09 10:12:00 广东

    5.9jd读书专业版 这也能得诺奖?西方意识形态下的种族之争和伤痕文学

  • 1 时笙 2024-03-30 19:55:57 浙江

    4.5,很喜欢赫塔米勒的文字,一点也不像之前读过的德国文学。她的把饥饿和极端差的工作和生存条件写的举重若轻,把饥饿拟人化称为饥饿天使,但是饥饿天使的存在让十几岁的我有很多思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状态。写极端的条件下做各种重体力活,一铲子=一克面包(这种量化真难受,也很有才,但我相信是源于现实经验);写死去的人瞬间被活着的人瓜分有价值的物品,最后只留下一具尸体;写五年后 重新回归家庭却格格不入,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系到劳动营的回忆。“强制性劳动”的代名词是“重建”我无法不联系在这片土地的某些角落是否有人过去或者现在也“重建”着家园。这种小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这样的记录太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不愧诺贝尔文学奖。

  • 21 后浪 2023-03-07 09:34:34 北京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赫塔·米勒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2 超cute侠 2024-04-06 18:20:18 山东

    很难想象赫塔·米勒未曾亲身经历过在劳动营的岁月,却能仅凭他人回忆就将这段生活巨细靡遗地还原了出来,当然她冷静又带有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是相当重要的工具,但最厉害的还是她对于饥饿和乡愁的描述,读过之后仿佛能感受到硬颚发甜和小舌肿胀,原来当人类经历极致的疲惫与饥饿后就会成为干瘪中性的躯壳,甚至死亡都退居次席。最后书中的主人公还是活了下来,是祖母那句“我知道你会回来”和老妇人赠予的白手帕支撑了他,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劳动营的回忆会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如影随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