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秋千的书评 (22)

这部诺奖作品写法太绝!读到让人头皮发麻!
“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从《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开始对赫塔·米勒种草,这本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 奖作品《呼吸秋千》果然惊艳,米勒用诗一般的语言书写蕞沉痛的苦难,越轻盈,越残酷。这种写法甚至比直白地渲染苦...
(展开)

凝聚历史中的个体苦难
《呼吸秋千》以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认知中凝固的历史。那些曾被教科书简化为"轴心国平民"的模糊身影,在文字的显微镜下显露出一上一下的呼吸。直视战争机器碾过个体灵魂时迸溅的磷火,才知道原来苦难从不在国境线前止步,人性的褶皱里藏着所有暴力的共谋与救赎。含泪为...
(展开)

别人清楚地知道,问生活索要什么,而我却一无所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这本书的背景是一九四四年夏天,苏联红军深入罗马尼亚境内,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被捕被处死。罗马尼亚投降,向一直为盟国的纳粹德国宣战。一九四五年一月,苏联将军维诺格拉多夫以斯大林的名义,向罗马尼亚政府索要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德国人,他们要为在战中被破坏... (展开)
《呼吸秋千》赫塔·米勒
非常善于操纵语言的散文。 穷困细节版《波斯语课》。 ?!竟然是小说吗? 哦哦,应该算半纪实文学吧。 读完后记才知道,罗马尼亚原来也曾经支持过法西斯。 苏联战胜后,罗马尼亚交出境内的德国人,以支援苏联重建,于是就有了文中的“劳动营”。 “散文集的作者”“我”是一个...
(展开)

“抵抗死亡无需用自己的生命”
赫塔·米勒是一个诗人式的小说家。 五年的劳动营生活裹挟着西伯利亚平原凛冽的风雪,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国诗人因此被铁丝裹住后脚跟,被饥饿天使威胁又拯救着从牲口车厢上车又下车。乡愁在离乡时甚嚣尘上,却不因归家而放过被流放、被遗忘、被替代的家人。《呼吸秋千》讲述的是...
(展开)

不是短期的饥饿,而是长久的空荡
算是近期读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一本,主要是欣赏作者诗意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力和灵气的比喻。 小说写了二战结束时,一个17岁的德国平民男孩雷奥被流放到俄国劳动营。由于作为同性恋者的边缘身份让他既羞耻又畏惧,因此最初他甚至庆幸自己能被送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去。之后...
(展开)

墙上滴答作响的是我的呼吸秋千,胸腔里是我的心铲,我很想念它。
“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 ▫️关于劳动营/集中营/监狱等等的的文学作品,最让人心痛叹息的不是受折磨的日记,而是“回归自由”之后。 “我已经不会用刀叉吃饭了。不但手在抽搐,吞咽时喉咙也在抽搐。我知道挨饿是怎么回事,人在饿了很久后终于得到食...
(展开)

世间的不幸也都是相似的
写了很多很多话,但不小心被删除了,于是凭着回忆,看还能记录下多少 正如简介说的,诗一般的语言,散文般的凝练,的确,但成也语言,败也语言,我想,正是诗一般的语言太过于凝重,散文般的书写太过于飘逸,却搅散了小说的紧凑,让人容易迷失焦点,变得不再专注,所以这本书我...
(展开)

赫塔米勒:发明一种新的呼吸
1953年,赫塔米勒生于一个巴纳特施瓦本天主教农民家庭,母语是德语。巴纳特施瓦本是一个德裔少数民族,1920年以前,赫塔米勒所出生的村庄都隶属于匈牙利。她的祖父曾经是富商,父亲是二战期间的纳粹党卫军,战后在罗马尼亚开卡车维生。赫塔米勒的母亲于1945-1950年被流放至苏联...
(展开)

她是我见过的最会写“饥饿”的作家,没有之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算回来了,也是一具行尸走肉:身心俱疲,未老先衰,与这世上所有的爱都再无瓜葛。” 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从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视角讲述这段劳动营的生活。这是一部参照了真人回忆的小说,赫塔·米勒从被流放的奥斯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