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杜集珍本叢刊》序
凡學之所立,有創始有標新,有合流有分蘖,而後巨手總持,是謂集其大成。吾夏嚮稱詩國,自葩經首倡,而楚些隨興;迨樂府式微,而唐音丕振。慨夫大道無親,舊邦多難。亂由上作,詩乃中興。于天于地于人,靈氣所鍾不一;曰聖曰仙曰佛,明星可得而三。若某公也,師貫百家,胸羅萬卷。立言而史詩相稱,守節則貧賤不移。心纏綿復忠愛,窮且益堅;律頓挫以沉雄,老而彌細。何傷世與人違,未改葵傾之性;豈意名因文著,終慚匏繫之身。然則命也非命也?材歟不材歟?
故有後來俊彦,哀其遇而敬其行,慕其才而箋其作。求大義于篇章,發微言于聲韻。辨一字之異文,各矜會意;申千言之宏論,自許知音。前導而後從,陳推而新出。盡衆智之前功,可能指月;積歷朝之善本,遂至汗牛。至若今之小子,或隨人而頂禮,或執我以誅心。言卑而意儉,枉費推敲;手拙而眼高,浪爲裁别。殊不知技止雕鎪,徒弄魯班之斧;道經...
《杜集珍本叢刊》序
凡學之所立,有創始有標新,有合流有分蘖,而後巨手總持,是謂集其大成。吾夏嚮稱詩國,自葩經首倡,而楚些隨興;迨樂府式微,而唐音丕振。慨夫大道無親,舊邦多難。亂由上作,詩乃中興。于天于地于人,靈氣所鍾不一;曰聖曰仙曰佛,明星可得而三。若某公也,師貫百家,胸羅萬卷。立言而史詩相稱,守節則貧賤不移。心纏綿復忠愛,窮且益堅;律頓挫以沉雄,老而彌細。何傷世與人違,未改葵傾之性;豈意名因文著,終慚匏繫之身。然則命也非命也?材歟不材歟?
故有後來俊彦,哀其遇而敬其行,慕其才而箋其作。求大義于篇章,發微言于聲韻。辨一字之異文,各矜會意;申千言之宏論,自許知音。前導而後從,陳推而新出。盡衆智之前功,可能指月;積歷朝之善本,遂至汗牛。至若今之小子,或隨人而頂禮,或執我以誅心。言卑而意儉,枉費推敲;手拙而眼高,浪爲裁别。殊不知技止雕鎪,徒弄魯班之斧;道經開闢,始窺盤古之能。乃知此老無儔,越千秋而猶健;惟願斯文有數,延一脉于垂危。漫云周德在天,命不易哉;自笑杞人多事,心之憂矣!
己亥春日鄂東汪夢川恭撰
前 言
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時代,杜甫則是集大成的時代中集大成之詩人。關于杜甫的集大成之成就,早自元稹的《杜君墓係銘》、宋祁的《新唐書·杜甫傳贊》以及秦觀的《進論》等,便都已對之備致推崇。而加在杜甫身上的頭銜,則早已有了『詩聖』與『詩史』的尊稱,近現代以來,杜甫更被譽爲『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洪業《杜甫》)。唐代既承魏晋南北朝之文學反省與自覺,又融合南北各民族之文化精神與風格,其詩歌遂紛呈競美,盛極一時,成爲我國詩史上一個集大成的時代,而以杜甫之天才,生當此可以集大成之足以有爲的時代,自是一種不世的際遇。杜甫以其繼承之深,功力之厚,含藴之廣,變化之多,開拓之正,達致渾涵汪茫、千彙萬狀、鎔鑄古今、兼長並美的詩歌藝術成就,更是一種不負時代的完成。而杜甫之被譽爲『詩聖』與『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方面固然是因爲他在詩歌造詣上確已登峰造極,止于至善,另一方面則更在于他在詩歌中所表現之忠愛仁厚的情感與關懷乃最合于藹然儒者的境界。所謂『集大成』原是孟子贊美孔子的話,本意乃是就孔子『大成至聖』之德無所不備而言。杜甫以健全的才性與博大的人格,于詩中所表現其面對人世之憂患的正視與擔荷,以及嚴肅中之幽默,苦難中之温情,都是他德性修養亦已『優入聖域』的證明。杜詩中所流露的詩人之情,乃是極爲均衡正常且深厚博大的一種人性之至情,因此達到了詩人之感情與世人之道德合一的境界,這也正是何以千古以來惟有杜甫獨于詩國稱『聖』的最重要的原因。
杜集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版本最多、注家最衆的别集,自唐以迄清末,歷代著録約有七八百種之多,至今傳世者亦有二百餘種。據記載,杜甫生前即曾爲自己編定過作品集。從杜甫今存早期詩作爲數不多且皆成熟之佳作,以及他之『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的謹嚴與『詩卷長留天地間』(《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的自珍來看,他曾對自己的作品做過選汰、改定和編集自是極爲可能的。舊傳六十卷本之《杜甫集》(或稱《杜甫文集》)既早佚,晚唐迄于北宋間,杜集零散,世無定本,直至寶元二年(一〇三九)王洙始利用前人所輯杜集九種,重新編次爲《杜工部集》二十卷,嘉祐四年(一〇五九)王琪復取王洙本重新編定,鏤版刊行,『二王本』遂成爲後世所有杜集之祖本,舉凡一切補遺、增校、注釋、批點、集注、分類、編韻、評選、詩話之作皆自此出矣。宋代即有『千家注杜』之説,南宋時期已出現大量之編年、分類、集注、評點本杜集。元明多複刻宋本,且開選注評點杜律之風氣。明清之際以學術與世變之雙重影響,又出現了新的注杜高潮,佳作紛呈,且多發覆,尤以《錢注杜詩》《杜詩詳注》《讀杜心解》《杜詩鏡銓》等用力特深,影響最大。乾嘉而後,則類多偶評、集説、瑣證、正蒙之本,體例雜陳,各擅其勝。與此同時,杜集久已流傳域外,並早有日本、朝鮮多種翻刻、選評、批解本,從中可見杜甫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亦享有『詩聖』的崇高地位。
歷代杜集文獻既如此衆多,前人早已意識到有將之彙編合纂的必要。事實上,集注、集解、集評、集説都是有鑒于杜詩含藴之深廣、闡發之無盡,而將衆書合于一本的著作,清代的《杜詩詳注》與近年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這類著作都曾廣泛蒐羅歷代杜集的各種版本,然而這些版本乃是僅供采擇輯録的資料,原書並未得到完整的保存與流傳。現代以來,各大圖書館、紀念館等文獻典藏機構多編有館藏杜集書目,然而原書則皆酉山深庋,不易獲見。及至專家學者所編杜集書目,更根據歷代公私著録,不論存佚,一體網羅,如《杜集書目提要》《杜集書録》《杜集敘録》等,對歷代杜集文獻的著録與考訂已燦然大備,幾于盡美,然而讀者按圖索驥,依目尋書,終恐難免無獲而返。一九七四年臺灣大通書局出版了黄永武先生主編之《杜詩叢刊》四輯,共收録歷代杜集三十五種,其後吉川幸次郎先生又補選七種,編爲《杜詩又叢》,于日本出版。這種對歷代杜集文獻加以影印彙刊的整理方式,尤其受到學者的重視與青睞,葉嘉瑩先生在一九八五年就曾表示:『如果大陸能根據臺灣已出版的《杜詩叢刊》,再增入大陸現存的各種杜詩注本,合編爲一部更完備的《杜詩叢刊》,以便對歷代杜集加以完整的保存和流傳,那一定將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杜甫〈秋興八首〉集説》增輯再版後記)數十年以來,杜詩研究與杜集整理成果纍纍,然而始終没有一部較完備的『杜集文獻叢刊』,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離婁上》)正是本着這種盡其在我的精神,我們編輯整理了《杜集珍本叢刊》(以下簡稱《叢刊》)一書。
《叢刊》收錄歷代杜集文獻及不同版本百餘種,包括宋槧、元刊、明版、清刻、域外(日本、朝鮮)等五類,分爲四輯出版。所收以清季爲限,除宋、元、明及清初善本外,清代與域外杜集亦皆初刻或早期刻本,其中不乏未曾影印或整理過的稀見文獻;至如《四庫全書》本,則以通行常見,且非善本,不予收録。全編以『珍本』爲名,副其實也。《叢刊》的另一大特色,乃是收録了七種李杜詩集合刻本。李杜中唐時已然齊名(陳尚君《李杜齊名之形成》),南宋初即有將二人詩集合刻者,歷代李杜合集約有四十餘種之多(《杜集敘録》)。李白與杜甫不僅是千古並稱的兩大詩人,而且是同時並世的一雙知己,故以文學與精神價值而言,李杜合集自亦屬于『珍本』之列。《叢刊》爲杜集文獻及版本集成,全編以刊刻抄寫時間爲序排列,至其中或有託名文獻而經後人考訂疑爲『僞書』者,以流傳久遠,影響猶存,仍加收録。歷代杜集傳世者尚多,《叢刊》目前所收並未十分完備,朱子云:『放寬程限,緊著工夫』,續輯增補,請俟來日。
昔孟子有天時、地利、人和之論,今《杜集珍本叢刊》之出版實亦三才協洽之善果:當今既值中華傳統文化復興之日,古典詩歌更尤其受到讀者的青睞,而杜詩無疑是其中最寶貴的遺産,今天無疑又是一個『時方貴杜集』的時代,一千年前王琪初刻至『印萬本,每部爲直千錢,士人争買之,富室或買十許部』(《吴郡志》卷六)的盛况宜將重現。且今天還是一個經濟、信息、科技最繁榮鼎盛的時代,過去一切訪求文獻、刊刻舊籍所面臨的不便和困難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實是最應該也最能夠出版杜集的時代,此之謂天時;杜甫既爲首批四川歷史文化名人,且本書的編輯與製作均在成都完成,復由巴蜀書社出版,錦里風光如昔,草堂聖跡猶存,攤書展誦,其樂何如。徐世隆序《元遺山詩集》有云:『遺山今已矣,靈明英秀之氣,散在天壤間,不知幾年幾時,復聚而爲斯人乎?』杜甫之氣,蜀地所聚爲獨多,杜集得于成都出版,自是一種殊勝的因緣,此之謂地利;本書復承葉嘉瑩先生題詩,先生並以『傳薪喜有後來人』相嘉勉,又承陳永正先生題字,先生並言『能爲杜集題署,至感光耀』,此外更有編輯同仁對杜甫的無限景仰,巴蜀書社對出版的大力支持,社會各界對杜集的强烈期待,此之謂人和。有集大成的時代方能産生集大成的詩人,有集大成的詩人方能不負集大成的時代,時代于文學如此,于出版亦然。今天正是歷史文獻整理與出版可以集大成之足以有爲的時代,因此,《杜集珍本叢刊》不僅是致敬集大成之詩人的一份獻禮,也是不負集大成之時代的一種使命。
二〇一九年七月熊燁識于成都采薇閣
目录 · · · · · ·
【 清刻之屬 】
第一○一册
李杜詩通 李詩通卷一至卷十三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第一○二册
李杜詩通 李詩通卷十四至卷二十一 杜詩通卷一至卷三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 · · · · · (更多)
【 清刻之屬 】
第一○一册
李杜詩通 李詩通卷一至卷十三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第一○二册
李杜詩通 李詩通卷十四至卷二十一 杜詩通卷一至卷三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第一○三册
李杜詩通 杜詩通卷四至卷二十一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第一○四册
李杜詩通 杜詩通卷二十二至卷四十 明 胡震亨 編 清順治七年秀水朱茂時刊本 一
第一○五册
唱經堂杜詩解 四卷 清 金人瑞 撰 清順治十六年讀易堂刻《貫華堂才子書彙稿》本 一
第一○六册
杜詩分類全集 卷一至卷二 清 張縉彦 谷應泰 輯 清順治十六年還讀齋刻本 一
第一○七册
杜詩分類全集 卷三至卷五 清 張縉彦 谷應泰 輯 清順治十六年還讀齋刻本 一
第一○八册
杜注水中鹽 五卷 明 楊德周 撰 清初刻本 一
第一○九册
辟疆園杜詩注解 七言律卷一至卷三 清 顧宸 撰 清康熙二年吴門書林刊本 一
第一一○册
辟疆園杜詩注解 七言律卷四至卷五 五言律卷一至卷三 清 顧宸 撰 清康熙二年吴門書林刊本 一
第一一一册
辟疆園杜詩注解 五言律卷四至卷八 清 顧宸 撰 清康熙二年吴門書林刊本 一
第一一二册
辟疆園杜詩注解 五言律卷九至卷十二 清 顧宸 撰 清康熙二年吴門書林刊本 一
第一一三册
杜工部集 卷一至卷四 清 錢謙益 箋注 沈巖圈點批注 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 一
第一一四册
杜工部集 卷五至卷十二 清 錢謙益 箋注 沈巖圈點批注 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 一
第一一五册
杜工部集 卷十三至卷二十 清 錢謙益 箋注 沈巖圈點批注 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 一
第一一六册
杜工部詩集 卷一至卷三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一七册
杜工部詩集 卷四至卷七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一八册
杜工部詩集 卷八至卷十一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一九册
杜工部詩集 卷十二至卷十五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二○册
杜工部詩集 卷十六至卷十九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二一册
杜工部詩集 卷二十 集外詩一卷 文集二卷 清 朱鶴齡 輯注 清康熙金陵葉永茹刻本 一
第一二二册
杜詩論文 卷一至卷十一 清 吴見思 注 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刊本 一
第一二三册
杜詩論文 卷十二至卷二十五 清 吴見思 注 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刊本 一
第一二四册
杜詩論文 卷二十六至卷四十 清 吴見思 注 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刊本 一
第一二五册
杜詩論文 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六 清 吴見思 注 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刊本 一
第一二六册
杜詩闡 卷一至卷七 清 盧元昌 注 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 一
第一二七册
杜詩闡 卷八至卷十六 清 盧元昌 注 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 一
第一二八册
杜詩闡 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清 盧元昌 注 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 一
第一二九册
杜詩闡 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 清 盧元昌 注 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 一
第一三○册
杜詩會稡 卷一至卷六 清 張遠 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序刊本 一
第一三一册
杜詩會稡 卷七至卷十二 清 張遠 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序刊本 一
第一三二册
杜詩會稡 卷十三至卷十八 清 張遠 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序刊本 一
第一三三册
杜詩會稡 卷十九至卷二十四 清 張遠 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序刊本 一
第一三四册
杜詩詳注 卷首 卷一至卷四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三五册
杜詩詳注 卷五至卷九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三六册
杜詩詳注 卷十至卷十三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三七册
杜詩詳注 卷十四至卷十八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三八册
杜詩詳注 卷十九至卷二十三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三九册
杜詩詳注 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 附録二卷 清 仇兆鰲 輯注 清康煕三十二年大文堂刊本 一
第一四○册
杜詩説 卷一至卷六 清 黄生 説 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刊本 一
第一四一册
杜詩説 卷七至卷十二 清 黄生 説 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刊本 一
第一四二册
讀書堂杜工部文集注解 二卷 清 張溍 評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讀書堂刊本 一
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 卷一至卷二 清 張溍 評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讀書堂刊本 二〇一
第一四三册
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 卷三至卷八 清 張溍 評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讀書堂刊本 一
第一四四册
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 卷九至卷十四 清 張溍 評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讀書堂刊本 一
第一四五册
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 卷十五至卷二十 清 張溍 評注 清康熙三十七年讀書堂刊本 一
第一四六册
杜詩箋 卷一至卷六 清 湯啓祚 撰 清康熙抄本 一
第一四七册
杜詩箋 卷七至卷十二 清 湯啓祚 撰 清康熙抄本 一
第一四八册
杜律通解 四卷 清 李文煒 箋釋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一
第一四九册
杜律箋注 六卷 元 趙汸 虞集 原注 清 査弘道 金集 補 清康熙亦山草堂刊本 一
第一五○册
讀杜心解 卷首 卷一 清 浦起龍 撰 清雍正三年靜寄東軒刻本 一
第一五一册
讀杜心解 卷二至卷三 清 浦起龍 撰 清雍正三年靜寄東軒刻本 一
第一五二册
讀杜心解 卷四至卷六 清 浦起龍 撰 清雍正三年靜寄東軒刻本 一
第一五三册
杜詩直解 五言詩選直解 卷一至卷二 清 范廷謀 注釋 清雍正范氏稼石堂刻本 一
第一五四册
杜詩直解 五言詩選直解 卷三 年譜一卷 七言詩選直解二卷 清 范廷謀 注釋 清雍正范氏稼石堂刻本 一
第一五五册
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 卷一至卷五 宋 黄鶴 補注 清乾隆七年怡府明善堂刻本 一
第一五六册
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 卷六至卷十四 宋 黄鶴 補注 清乾隆七年怡府明善堂刻本 一
第一五七册
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 卷十五至卷二十 文集二卷 附録一卷 宋 黄鶴 補注 清乾隆七年怡府明善堂刻本 一
第一五八册
杜詩偶評 四卷 清 沈德潛 纂 清乾隆十二年賦閒草堂刊本 一
貫華堂評選杜詩 二卷 清 金聖歎 撰 清趙時揖 輯 清乾隆二十四年桐陰書屋刻本 二六五
朱雪鴻批杜詩 二卷 清 朱顥英 批 清乾隆三十二年稿本 五〇九
第一五九册
李杜直解 李詩直解六卷 清 沈寅 朱崑 補輯 清乾隆四十年斯雅堂刊本 一
第一六○册
李杜直解 杜詩直解六卷 清 沈寅 朱崑 補輯 清乾隆四十年斯雅堂刊本 一
第一六一册
杜詩集説 卷一至卷四 清 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一
第一六二册
杜詩集説 卷五至卷十 清 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一
第一六三册
杜詩集説 卷十一至卷十六 清 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一
第一六四册
杜詩集説 卷十七至卷二十 末一卷 清 江浩然 纂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一
· · · · · · (收起)
杜集珍本叢刊(第三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杜甫 (菜园子看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杜集珍本叢刊(第三輯)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