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立足田野现实和文献资料,以组织形式和演出模式为主线,梳理定县秧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承演变的历史动因。在这起起伏伏的百年历程里,定县秧歌犹如一叶轻舟,在知识分子、管理组织、现代化等力量交织的历史洪流中演进。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终野性难驯、自有方向。源于乡野的它,深深扎根在这片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土地上、人心上,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作者简介 · · · · · ·
谷子瑞,1992年生,河北定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师从岳永逸教授。因为热爱民间文化而开始研究家乡的秧歌戏,又在一场场的秧歌戏里,发现了不一样的秧歌故事。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走近定县秧歌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 · · · · · (更多)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走近定县秧歌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五、民间艺术研究一观
第二章 定县秧歌的生发土壤
定县秧歌生于农、长于农,天然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现代化机器强力推进,农将不农、村或不村,定县秧歌将如何自处?
一、冲积平原上的中山国
二、农事、信仰与文化
三、农不农、村不村
第三章 定县秧歌的演进之路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定县秧歌本来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缓进,从自娱自乐到“ 挣口饭吃”,突然平教会和抗战两座“ 大山 ”压到身上,负重前行的秧歌会偏离航道吗?
一、从秧歌会到三庆班
二、“洋博士下乡”与“文明戏”进村
三、为抗战服务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县秧歌剧团
民间艺术一旦有了正式的组织机制,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定县秧歌剧团用起起落落的事实告诉我们,答案不仅仅是“会”或“不会”这么简单。
一、辉煌(1952—1960)
二、“半农半艺红花开”(1962—1971)
三、复兴(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间的定县秧歌
政府的支持说撤就撤,定县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众的怀抱。然而,见了“ 大世面”的定县秧歌还能真切拥抱土里刨食的农民吗?
一、被“放养”的二十年
二、剧目的传变与得失
三、技术世界中的定县秧歌
附:“台口”实录
第六章 非遗语境下定县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间艺术而言,非遗是个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异化实践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斓的答卷,定县秧歌答得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一、剧团的建立与维系
二、传承人与传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遗展演活动
四、互动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戏,行路不止
定县秧歌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长为当前的样态,绝非一种力量灌注的结果,那么定县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较量呢?
附录1 定县秧歌大事记
附录2 定县秧歌传承谱系表
后 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五、民间艺术研究一观
第二章 定县秧歌的生发土壤
定县秧歌生于农、长于农,天然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现代化机器强力推进,农将不农、村或不村,定县秧歌将如何自处?
一、冲积平原上的中山国
二、农事、信仰与文化
三、农不农、村不村
第三章 定县秧歌的演进之路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定县秧歌本来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缓进,从自娱自乐到“ 挣口饭吃”,突然平教会和抗战两座“ 大山 ”压到身上,负重前行的秧歌会偏离航道吗?
一、从秧歌会到三庆班
二、“洋博士下乡”与“文明戏”进村
三、为抗战服务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县秧歌剧团
民间艺术一旦有了正式的组织机制,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定县秧歌剧团用起起落落的事实告诉我们,答案不仅仅是“会”或“不会”这么简单。
一、辉煌(1952—1960)
二、“半农半艺红花开”(1962—1971)
三、复兴(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间的定县秧歌
政府的支持说撤就撤,定县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众的怀抱。然而,见了“ 大世面”的定县秧歌还能真切拥抱土里刨食的农民吗?
一、被“放养”的二十年
二、剧目的传变与得失
三、技术世界中的定县秧歌
附:“台口”实录
第六章 非遗语境下定县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间艺术而言,非遗是个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异化实践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斓的答卷,定县秧歌答得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一、剧团的建立与维系
二、传承人与传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遗展演活动
四、互动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戏,行路不止
定县秧歌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长为当前的样态,绝非一种力量灌注的结果,那么定县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较量呢?
附录1 定县秧歌大事记
附录2 定县秧歌传承谱系表
后 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村落文化丛书(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假病》《乡土日常:灵验 · 磕头 · 传说》《村庄里的艺术——村社传统田野手记》
。
喜欢读"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的人也喜欢 · · · · · ·
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2 (普照)
- 社会 (子非鱼)
- 书单|帆上鸥 (羽木)
- 中国社会与制度 (W)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y 2024-08-29 10:18:47 浙江
把当代非遗从晏阳初乡建衔接起来很有意思
0 有用 Morf 2024-10-11 11:43:57 北京
“家乡民俗学”的实践个案,既有身体力行的探问,也有远观反思的洞见。颇有意味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已经自觉意识到了定县秧歌中蕴藏的多重话语形态,乡土与非遗并不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仍可见二者隐含的张力。从民间艺术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来看,既然历经百年传承的定县秧歌仍有“野性难驯”的韧劲和左冲右突的倔强,那似乎也不必对其意义进行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的二元区分,忽略了这一对立关系内含的本质性表述... “家乡民俗学”的实践个案,既有身体力行的探问,也有远观反思的洞见。颇有意味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已经自觉意识到了定县秧歌中蕴藏的多重话语形态,乡土与非遗并不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仍可见二者隐含的张力。从民间艺术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来看,既然历经百年传承的定县秧歌仍有“野性难驯”的韧劲和左冲右突的倔强,那似乎也不必对其意义进行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的二元区分,忽略了这一对立关系内含的本质性表述。刻意与“政治”划定距离,本身即是一种非常“政治”的态度。换言之,当下“大行其道”的非遗话语当然是内在于定县秧歌发展过程中难于切割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其“问题域”的关键一环。 (展开)
2 有用 nope 2023-04-17 20:54:58 北京
作者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秧歌,不一样的定县,非常值得一看。
0 有用 你若撒野。 2023-04-21 20:33:25 云南
“要想会,跟师父睡”。早前那种言传身教的学艺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0 有用 渝北汉子 2023-04-21 21:10:57 云南
现在这个时代了,大冬天的演员们还在露天化妆,着实令我震惊。缓过来后,我也在反思自己这何尝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心态。感谢作者让我窥见定县秧歌这类民间小戏的真实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