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工匠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文在兹 2023-08-14 22:43:39 山东

    在当今诸多歌颂盛世物质文明的书中,难得的一本旨在书写劳动人民的。

  • 3 把噗 2024-02-13 15:59:41 浙江

    说实话,和预期有差。想读到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刻的剖析,但好像更多限于(向外国人)介绍。

  • 1 寄寄寄居谢 2024-05-03 22:47:53 广东

    战国晚期的漆器,画像石的拓片,汉代的铜镜,铁器与农具,宫殿与城墙等等的诞生 都离不开“卒”“徒”“工”“庸”(服徭役者、刑徒、官府工匠、雇用工人) 这个阶层在他们的时代里遭人贬低,在后世被人遗忘 而也正是这群人和更多的普通人,缔造了中国

  • 1 ateat_ 2024-05-14 04:24:27 北京

    在宏大的历史,精美的文物里,费力地打捞一个个不被注意的姓名,看得人太感动了

  • 5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10-02 13:24:26 陕西

    这本书正是将目光放在了那些注定被遗忘在历史缝隙中的秦汉工匠身上,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是史料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缝隙中,却可以窥见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印记。就像临沂博物馆的一枚东汉空心装上,留下了一个无名工匠的手印,那是一个普通男子的手,也是塑造了这枚有着遒劲龙纹的空心砖匠人的手。尽管秦汉工匠的史料是如此七零八落,但作者还是从中穿针引线,勾连出秦汉工匠在所处时代的生存状态,在道家的寓言中,他们是如此的理想而灵巧,在朝廷的律令典籍中,他们被安排了固定、甚至是强制的角色,而在民间的占卜日书中,生在丁亥的孩子“工巧,孝”,但也同样是“贱”。在一块或许是充当墓志铭的方砖上,歪歪斜斜地刻着这样几行字:“右部,无任,南,宛,髡钳。陈便,永初元年五月廿五日物故,死在此下。”这就是他的一生。

  • 8 维舟 2023-09-03 14:45:35 上海

    4.5星。开创性著作。巧妙结合了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等不同的角度方法,考察了秦汉工匠这一群体,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和那些“不能自己说话”的庶民阶层都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对我们理解其它历史时期也很有启发。如果说有什么可议之处,我觉一是可能低估了这些物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宗教性因素(尽管已有提及),二是不免将当时的中国看得太“现代”了,例如认为秦汉中国节约人力物力的方法,比工业革命和福特主义都要早,这样的比较似无多大意义。

  • 10 malingcat 2023-09-04 09:20:11 上海

    开创性著作,译者可留名(特别是书中古文今译部分,太不容易),装帧设计也大方典雅。原作出版于2007年,代表21世纪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硬核水平,基于博士论文完成,把秦汉时期的文献以及目前可得的汉简与考古资料翻了个底朝上,断瓦残铭都有用,只言片语费思量,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秦汉工匠的学术著作,难度可想而知,后面用6号字把参考文献印了35页,足见工程浩大。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工艺与图像,作为研究范式已有多年。到艺术社会学兴起,学者才开始关注生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约,柯律格提醒我们“民间”,高居翰指点我们“日常”,雷德侯从“模块化大生产”角度给了我们重重一击,本书沿着物质文化史“睹物思人”,试图还原“制造者”群像。国内学者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合理吸纳。只是,作者站在“现代主义阵营”,可能用力过猛。

  • 12 黎戈 2023-08-15 09:56:51 江苏

    这书不是名物考,也不是美学史,而是把工匠放在具体的环境(宫廷、市场、作坊、囚禁)中去考量,让一幅幅砖画、青铜器、漆器有了人的体温、文气(有些工匠是文官和艺术家)、甚至血泪(有些工匠是囚徒)。书封的色调和手感都是像城砖碑刻那样朴拙大厚重的,与内容吻合。

  • 9 太常寺协律郎 2023-08-24 12:06:57 广东

    这是一本从内容到装帧我都很喜欢的书。封面采用了厚重而沉郁的颜色,中央图案是斑驳隐去的长信宫灯背影。这件器物长期标志着汉代辉煌的工艺,但历史书不会告诉你,为其涂刷金汞剂的工匠很可能早早死于汞中毒。人山人海的游客涌往兵马俑,少有人知皇陵西南1.5公里就堆葬着当年修筑它的苦命人,不少尸骨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书中所引材料结合了传统史料、出土文献和碑刻,虽然引用上有点想当然(赵背户村“秦刑徒墓”的实际性质是存在争议的),翻译也有微瑕,但最大的好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文物和历史的新视角。我们不仅想知道谁是国宝文物的主人,是金乡县主还是海昏侯,还想知道是谁创造了它。 同样我们也需转头思考,文物对于古人的意义和对今人的意义有所不同。今天传世的杰作孤品,也许只是当时众多复制品中的一个。

  • 6 danyboy 2023-09-02 00:01:43 北京

    虽然收入艺术史丛书,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味道更重,是近期读过的最舒服的书了。目光对准工匠,既能跳出宫廷趣味、破除艺术品创作的想当然,还串起了关于工匠的一切,他和她们怎么开展工作,分工如何,有哪些技巧;生活的环境怎样,身份是地位相对好点,还是属于奴婢和刑徒,这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制作……诸如此类。作者的才能在于把有限的物质资料研究,和散落在文献里作为人物性格衬托或政治事件道具的内容勾连了起来,使两者很好的相融。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令人爱不释手,朴实清楚不花哨的书名,高级的内页纸张,丰富的彩图插页,套色的内文,都配的上书的内容。最后,无论是正文还是大量的注释,都能看出编校工作显然下了功夫

  • 2 bookbug 2023-10-09 20:15:32 北京

    别有新意的写作角度,让器物回归人本,让历史和文物都突然有了温度。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带孩子结束暑期回乡之旅,从秦汉故地归来,只看了两章就在朋友圈中分享,没想到几日后一个我已离职十一年之久的前前前前银行同事私信我,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对我的致谢,而且还说要在全行分享给更多人。随便聊了几句后我才知道她已经跟着我平时的分享买了很多年书了,在我的晒书和短评中结合自己兴趣选书也成为日常习惯,只是从来不曾告诉我。这么算下来,其实我离职十一年来,我们也从来没联系过,只因为这本书的偶然,哈哈

  • 9 伊夏 2023-08-10 11:43:40 江苏

    在城墙博物馆的时候,我指给小姜看:你看,他们穿着囚服,而且远处那个人,白发苍苍。当然最关注本书“戴镣铐的工匠”这一章,工程的背后是累累白骨的匠人,是活着受刑,死了受辱的,具体的人。

  • 1 以逆为名 2023-08-13 16:32:55 江苏

    当我们惊叹于古代绚烂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却很少会关注创造了它们的工匠阶层。他们或许有着家族传承,往来于宫廷和市集之间;又或许失去了人身自由,日复一日的劳作...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共性——作为“劳力者”默默无闻,仅在历史中留下了只言片语。本书主要涉及秦汉时期的工匠群体,利用文献材料与最新的考古成果,考察他们的工作场景、生活状态、组织形式、技艺传承的模式,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通过可见的物,去研究不可见的人的历史,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历史文本中的一鳞半爪,难以与现实发掘出的物品相互印证,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历史嗅觉将之串联到一起。受限于材料,本书只能够初步搭建出一个框架,但是在课题上是有开创性的,希望将来能有更深入的研究来填补空白。

  • 1 麒麟 2023-08-08 23:36:11 北京

    今天看这本《秦汉工匠》是一本“在这个浮躁时代让人深思的作品”,它关注的是这些精美艺术品背后的匠人,是一本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与市面上绝大多数谈论艺术历史本身的书籍最大差别在于,作者聚焦秦汉时期工匠制度与匠人,再由此展开去描写呈现历史的全貌,角度非常特别。在经历无数次由“秩序”走向“混沌”,而后又从“混沌”走向“秩序”的循环往复中,我们今天人再去看秦汉时期精湛的艺术品,能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对那个辉煌的时代能产生怎么样的想象呢,对这些艺术品背后沉默不语的工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很有意思。

  • 2 挖土 2023-08-15 15:45:06 江苏

    出门之前要不要带上这本书我颇为犹豫,毕竟这将决定经历绿皮火车上的几个小时后,我手机还剩多少电量。幸运的是它非常好看,延伸到众多令人心悸的社会角落,偶尔出现的文学语言也恰到好处:毫无抒情性,只是不惮于用平淡的文字面对不确定的心灵。

  • 2 殷顽民 2023-08-13 10:13:42 湖北

    以人为中心,重新讲述秦汉艺术与手工业发展史的尝试,将不同身份的工匠与不同的生产-消费场域互嵌,钩沉秦汉国家工官制度下工匠的生活轨迹和形象呈现。在作者细腻而富于同情心的笔触下,无论是精致奢华的宫廷陈设,生动活泼的画像砖石,俏皮吉利的铜镜铭文,还是实物不存、仅能通过文字记载想象的琳琅珍品,物的背后浮现出制造、管理和消费的立体图景,秦汉帝国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世俗劳作和管理之上。当然,在有限的材料制约下,这个尝试依然是初步,不少解读和情境复原有待更多的资料佐证和背景「补绘」,重写早期艺术史之路才刚刚启程。PS开本精巧,版式颇美

  • 1 涉江 2023-08-15 20:45:46 山东

    每一位艺术史研究者都可以在阅读中反思自身立场及思维方式的偏狭与傲慢,这是一部真正关心古代工匠群体的著作。

  • 2 逸轩博雅 2023-10-15 23:06:22 甘肃

    《秦汉工匠》是一部难得的秦汉史研究佳作,限于研究著作客观性的要求,作者在正文行文中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感情,而在《结语》中呼吁到“如果你有机会在博物馆看到汉代的铁器和农具,但愿你不会将它视为农民家里一件普通而笨拙的旧物。想想苏令和他成千上万名刑徒伙伴,他们在汉代地狱般的铸铁作坊里苦苦卖命,垂死挣扎,等待机会争取自由”(第466页)。作者希望可以“生动而丰富地阐述这群男女老少的生活故事”(第467页),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也真正展示了历史学的魅力之一——透过历史看到背后的人

  • 1 pingfang3 2023-11-16 16:07:33 北京

    2023.11.01 “当一件来自远古的人工制品不再只是橱窗内熠熠生辉的古董,它便重现生机,也让我们终于可与长眠已久的祖先产生内在联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