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提起张载,很多人都能背出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气势恢宏、境界高远,一直被后世知识分子奉为圭臬。
但是,张载不过看似广为人知,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横渠四句”和主张“气”。张载虽与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思想却一直遭受冷遇、被遮蔽。明清思想家和现代学者力捧张载,是为了反对程朱理学和寻找唯物因子。
张载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面对晦涩的文风、零散的著作和历史的迷雾,也许只需做平平实实、扎扎实实的梳理和研究才能揭晓。葛艾儒的《张载的思想》便是这种尝试。它有鲜明的独特之处:
一、研究方法朴实而有效。《张载的思想》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炫酷的分析方法。葛艾儒的方法很简单:先确定几个关键词,然后汇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再进行梳理分析。这种方法看似朴素却扎实有效。他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而非带着预设的立场去...
编辑推荐
提起张载,很多人都能背出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气势恢宏、境界高远,一直被后世知识分子奉为圭臬。
但是,张载不过看似广为人知,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横渠四句”和主张“气”。张载虽与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思想却一直遭受冷遇、被遮蔽。明清思想家和现代学者力捧张载,是为了反对程朱理学和寻找唯物因子。
张载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面对晦涩的文风、零散的著作和历史的迷雾,也许只需做平平实实、扎扎实实的梳理和研究才能揭晓。葛艾儒的《张载的思想》便是这种尝试。它有鲜明的独特之处:
一、研究方法朴实而有效。《张载的思想》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炫酷的分析方法。葛艾儒的方法很简单:先确定几个关键词,然后汇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再进行梳理分析。这种方法看似朴素却扎实有效。他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而非带着预设的立场去找材料。因为汇集了足够全面的材料,所以他常能在易起争议处,比如张载的“气”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等问题上四两拨千斤地指明方向。
二、抓住真正关键的问题。优秀的研究者有删繁就简、直至核心的能力。无论是分析张载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还是张载思想的主要内容,葛艾儒都准确抓住了核心。书中所列的关键主题词,“担当意识”揭示宋代新兴士大夫跻身统治阶层后的乐观心态,“佛教”(反佛)表明当时儒家学者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而唯有从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的背景去考察一股哲学思潮的诞生,从思想家所面临的时代命题出发,而不是从现代人想当然尔的“唯物”或“唯心”立场出发研究问题,才能探明张载思想的实质;面对庞杂无序的张载思想,葛艾儒没有被旁枝末节所羁绊,而以天地观、人性论、圣人观这三个关键的中国哲学主题为抓手,清晰利落地重构了张载的整体哲学体系,彰显了其务实又开阔的思想史研究功力。
三、以全面分析展现思想深度。葛艾儒对张载思想的分析细致而深入。一个主题分多个相关主题展开,即使论述某一次级主题,他也精心铺陈,有层次有逻辑地逐步展现,雄辩地证明了张载思想的深度和体系性。正是从这种细致的分析中,我们才得以了解张载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思考论证了世界的真实性,以空前的哲学高度对佛教的“一切皆空”予以彻底驳斥;我们才得以明白张载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关键区别,不再对这一问题一头雾水。
四、打破旧说,提出新见。张载后来放弃己学,师从二程,这一说法曾是思想史上的一个共识。葛艾儒提出诸多证据,对这一旧说予以有力反驳,并提出张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其思想独立于二程思想,且在二程之前这一新见,令人耳目一新。
《张载的思想》虽是一部标准的学术作品,却篇幅小巧、面目亲切。译者罗立刚教授专攻唐宋文学史,其深厚的思想史学养和古典译笔使作品读起来流畅而毫无隔阂感,让人误以为作品由中国人写就,而忘记作者是美国知名汉学家。
内容简介
张载是对中国思想和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代大儒。《张载的思想》是西方人系统研究张载思想的代表作。作者从精读张载著作入手,选取张载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汇集和梳理张载论述这些概念的所有文字,按照宇宙观、人性论、圣贤观等多个方面,逻辑缜密地逐步呈现和分析,清晰完整地重构了张载的思想体系。
作者视野宏阔、思考深入,从学术背景探索当时思想界的共识与挑战,在整个儒学史中辨析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既高屋建瓴地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源头与基础,也明晰展现了张载思想中难得的原创性特质。叙述简明、梳理细致、辨析通透,有助于读者理解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书中对张载哲学如何被遮蔽、二程哲学如何一步步胜出等问题也做了解答,还原了张载思想在理学史和思想史的地位。
作者简介 · · · · · ·
葛艾儒(Ira E. Kasoff):美国哈佛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于1979—1980年访学北京大学,师从张载研究名家、哲学泰斗张岱年。亚洲问题专家,在亚洲生活了28年,曾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国驻东京大使馆担任高级职位,在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负责管理美中交流项目。代表作《张载的思想》被收入著名汉学大师杜希德主编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目录 · · · · · ·
绪论/029
假定的前提/036
担当意识/036
佛教/040
一以贯之/043
常理/047
宇宙观/050
圣人/052
颜子/055
问题/058
人性/058
心/061
第二章 天地
绪论/067
气/069
阴阳/081
天/098
神/109
第三章 人
绪论/119
天性/120
“炁质之性”/129
学/137
制服恶“炁”/137
何谓学/138
学什么/144
疑问/148
成就之道/149
进入第二阶段/158
知止/160
大“此心”/162
得“自明诚”/165
入室/167
颜回/168
第四章 圣人
绪论/177
求于“危微”/178
体:何谓圣人/181
用:圣人何为/192
自我形象/199
第五章 结论
张载的哲学/209
二程的哲学/215
两大学派的差异/226
程学的胜出/236
后记/242
附录/252
(一)张载的著作/253
(二)传记/259
引用书目/264
翻译说明/274
修订记/276
第五章结论
· · · · · · (收起)
喜欢读"张载的思想"的人也喜欢 · · · · · ·
张载的思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转】邱忠堂:“氣”与“気”——葛艾儒对张载哲学的诠释

千年后,谁率先扛起了孔孟大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贯穿中国几千年,真正成圣的不多,但不影响很多追随者将“努力成为圣人”设为人生追求。但遗憾的是,从孔孟之后的1000年里,鲜有影响力的人物出现。 也许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朱程理学。因为传承程颐、程颢的朱熹,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更是被官方定为标准经...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7.6分 51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7.4分 15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漫笔 (森森)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普照)
- 书单|2023年前3季度新书 (如峻峰)
-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学科、思想、知识 (Roger)
- 书名含有“张载” (布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张载的思想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yaohao 2025-01-21 20:37:31 广西
正本清源,还原张载的哲学起源。什么尊二程为师,简直了,就应该反过来,张载远胜二程。可惜57岁就去世了,学生还不靠谱,几百年里一直被二程压着。最后还是靠作品内在的完整性,成为证据,胜出。 最后,看不出张载的哲学和情绪科学哪里有共同点。
2 有用 安之腾 2023-03-29 12:44:45 天津
因为这部书,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个大儒。张载的思想,一个外国研究者的论述。
0 有用 自有我在 2023-03-23 20:58:18 江苏
读着本书作者对于张载总结性的论述,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了解张载思想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而本书中,作者就是深入到张载留存到现在的文本之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有理有据,还能够自成一说。 张载的思想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筑成了一个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体系又影响了他之后的二程儒学,为程朱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对于一本学术著作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读着本书作者对于张载总结性的论述,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了解张载思想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而本书中,作者就是深入到张载留存到现在的文本之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有理有据,还能够自成一说。 张载的思想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筑成了一个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体系又影响了他之后的二程儒学,为程朱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对于一本学术著作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讲解清晰的,我们想深入理解张载的思想,想理解一个外国人眼中中国儒学经典所呈现的状态,那就阅读这样一本《张载的思想》,来探索作者学术思维所完成的成果吧。 (展开)
0 有用 咖喱 2024-12-13 16:29:22 上海
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研究,对张载的思想脉络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盖未找到其他资料,故此书为研究张载哲学者推荐阅之
0 有用 孙妮儿 2023-03-27 16:16:10 河南
这本书看起来很高大上,很有中西合壁的味道,内容的学术味也很浓,唯一让我不爽的是页码的位置,不习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