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的原文摘录

  • 心相是佛经用语。一般而言,心指清净无染之本性,相指事物外在之形相。《佛学大辞典》解释心相为“心之行相”,而对行相的解释之一是“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笔者认为,与晋唐时代相比,宋元明清佛教卷轴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与文人鉴藏群体及禅宗思想关系密切,李公麟、赵孟烦、陈洪绶、石涛等画家笔下的佛画,又何尝不是画家(或也包括受画人)内心佛教信仰及审美趣味外化之形相?故以“心相”作为书名。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导论 / 5
  • “维摩变”是中国宗教美术史上的经典题材之一。自东晋顾恺之创作出了符合当时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呈“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像以来,该题材得到广泛绘制,其图本样式也不断地被翻新。不同于唐宋时期敦煌壁画中流行的绘有中原帝王使臣、各族番王使臣问疾图的《维摩变》,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卷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本样式和风格。新的图本样式的创作,不仅反映了美术图像演进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时代的信仰特点和审美意趣。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二篇 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图本样式研究 / 43
  • 明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一1443)御用监太监李童创建的法海寺向来备受关注,一方面缘于该寺中壁画高超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为明前期1宦官建寺之代表。有关法海寺的研究较多,涉及壁画、功德主及寺内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六篇 禅苑胜会
  • 赵孟频(1254一1322)在宋元文人画兴起、演变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关于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法的艺术主张和实践,拓展、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题材、技法和意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赵孟颍擅长的绘画题材广泛,杨载在《赵孟烦行状》中称其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悉造其微,穷其天趣”[,其中虽已涉及四门画科,但仍忽略了佛道画(或称道释画、宗教画)。赵孟顺参禅问道,与明本、大䜣等江南禅师有密切交往,堪称士大夫参禅的典范,并与道家真人相往来。他一生佛道写经众多,亦曾绘制佛道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红衣罗汉图》卷即为其中的经典之作。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三篇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 / 77
  • “揭钵图”表现的是鬼子母发动魔军,竭力解救被释迦困于钵底的幼子嫔伽罗之事,是宋元明清流行的佛画题材之一。结构完备的《揭钵图》在宋代壁画中已有出现,国内外公私博物馆藏《揭钵图》目前发现有近三十卷,其中多有伪款或伪印。笔者认为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钤朱玉印的《揭钵图》卷(下文分别简称“浙博本《揭钵图》”“上博本《揭钵图》”,或合称“朱玉本《揭钵图》”,图4-1、图4-2),故宫博物院藏无款《揭钵图》卷(下文简称“故宫本《揭钵图》”,图4-3)是其中年代较早的三件,前两卷为图像相似度极高的“双胞本”1,属于一种类型,故宫本则属于另外一种类型,明、清及民国制作的伪本基本由上述两种类型变化、衍生而来。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四篇 元代《揭钵图》的两种类型与真伪考辨
  • “洗象 ”,又名“扫象,是宋元以来流行的佛画题材之一,以图像内容、意涵扑朔迷离而引人关注。该题材在文献记载中出现得较早,但是元代时其故事内容已不清楚,明清时又不断演化出新的图像形式,晚明丁云鹏、崔子忠,清乾隆、丁观鹏等对此都有贡献。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十篇 乾隆帝御容画及其空相观
  • 乾隆朝宫廷绘画是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最后的辉煌,这主要缘于朝廷的强盛和皇帝个人对书画的强烈兴趣。与之相伴随的是,乾隆帝对宫廷画家及创作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在如意馆档案中有明确体现。丁观鹏《扫象图》、郎世宁《乾隆帝观画图》皆属于“臣字款”的宫廷绘画,并且都是御容画,应都是按照乾隆帝旨意绘制。从具体画法来看,丁观鹏《扫象图》应是他独立完成的作品,郎世宁《乾隆帝观画图》中的人物、器物、树石等,则体现了西洋造型观念融入中国画的努力,或由其徒弟协助完成,但并非与丁观鹏合作。郎世宁《乾隆帝观画图》应不早于乾隆十五年丁观鹏《扫象图》,二图可能是同时奉敕绘制。乾隆帝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作“《扫象图》赞”不下六篇,体现了他对“扫象”意涵的深刻领悟。如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十篇 乾隆帝御容画及其空相观
  • “瞎尊者像”位于《清湘书画稿》本幅末,是具有自画像性质的罗汉像,该像借鉴了晚明以来流行的罗汉像中树龛入定的经典图式,更早则可追溯至南宋时出现的慧持像。石涛在该像自题中称其为“瞎尊者后身”,瞎尊者是石涛的自号,该号应系康熙十九年闰八月石涛初至金陵长干寺一枝阁后启用,是他常年在一枝阁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瞎尊者号中“瞎”字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与石涛孤峻高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有关,也指不受外在表象和语言文字的迷惑,对佛法内在真实义理的追求。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九篇 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 283
  • 《童子礼佛图》是陈洪绶晚年代表作之一,其图式虽然源于宋代以来的戏婴图,但是童子礼佛、以塔为戏是有佛教义理和图像依据的,该图属于具有戏婴元素的佛画。陈洪绶在宋代戏婴图的基础上,将童子面部略作夸张变形,衣纹用线以铁线描为基础,融入了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陆探微的一笔画等并予以改造,线条趋于粗细均匀,圆中寓方,童子供奉的输石佛像则受到五代贯休奇古风格的影响。该图体现了陈洪绶自宋上溯晋唐、融汇诸家古意的绘画观念。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八篇 戏婴、民俗与晚明佛教信仰
  • 释迦苦行是传统的佛教美术题材,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唐代时经西域传至长安。明代标准的释迦苦行像均为释迦禅定结跏趺坐,且像侧多有喜鹊,丁云鹏58岁时所作的释迦伏膝思惟像并非标准的释迦苦行像,表现的是释迦经六年苦行后领悟到苦行非菩提因、准备出山的情节,应名《释迦思惟出山像》。丁云鹏绘《释迦思惟出山像》的行为在明代并非孤例,除甘肃永登妙因寺佛传故事壁画外,该题材还见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铜像及《顾氏画谱》等。结合晚明真可、德清所作释迦苦行、出山图赞文来看,丁云鹏《释迦思惟出山像》反映的并非是对苦行的肯定和赞颂,而是否定和反思,这也是释迦出山睹星悟道前最为关键的一次反思,反映了中国禅宗顿悟的理念。 (查看原文)
    泥鳅不会游 2023-03-13 11:07:18
    —— 引自章节:第七篇 丁云鹏《释迦思惟出山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