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惆怅 短评

热门
  • 0 lollollollol 2023-06-06 18:47:47 北京

    有幸读到师兄的这本《乡村的惆怅》,收获太多,立马来打五星。本书五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师兄的身份与乡村个案情况,其后四章细致描摹了师兄亲身参与观察到的乡村产业变迁、教育发展、基层治理、文化振兴等方面的情况,是一个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优秀范本,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踏实的治学态度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无法写成如此全面深入的民族志研究。向所有社会学、人类学学子以及希望了解中国乡村的人推荐这本书!

  • 0 自娱者小五 2025-05-05 21:22:58 上海

    我的“关切阅读计划”第九弹。比较实在的纪实文学,作者身份与立场决定了文风相对其他基本有点官样,不过没到让人不适的程度,有些发问也很切中要害——一片土地谁才是乡村的主人?乡村土地要种金银花还是水稻?乡村应当优先服务于村民的生计,还是外界对乡村的期待?乡村应当是村民儿时梦想的模样还是游客想要见识的模样?除了这些内与外的冲突,村内的资源分配也同样让人挠头,建在山上的公共设施如何让山脚下的村民也能受益从而实现更高的价值?这些问题有折衷的答案吗?私以为对这类问题投入的笔墨虽然不特别多,反而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至于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讨论则没那么“有效”,一来无甚新鲜,二来看得到这本书的人不必读,需要读到这部分内容的人又读不到、读到也不会为这三言两语所动、读懂又无能为力,比较鸡肋。

  • 0 Le Glaneur🦦 2025-07-06 17:09:47 北京

    要把乡村去问题化,乡村从来都不只是乡村,乡村是中国。

  • 0 可兹Coozee 2025-02-07 13:17:30 陕西

    在乡村的“浪漫化”与“悲情化”叙事之外开辟新路,在学术八股写作与非虚构写作中力求行动式的书写与记录。凡每赤子之心,无不溢于言表,亦有冷静目光及细腻笔触,停顿之处,惆怅之间,留作后人深耕矣

  • 0 歪瑞古德 2023-01-12 20:46:58 云南

    赤子之心 可见一斑

  • 0 江水 2024-06-16 10:36:24 广东

    作者作为乡村图书馆馆长对通道侗族的观察。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如留守问题,孩子被困在手机中。旅游问题,资本雇佣当地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平日不再维持传统,但面临对外展示,文化还是可以激起人们的兴趣。当代人如何重塑自己的传统文化,弥合文化与生活的割裂?不仅侗族,也是汉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点问题 作者与各个部门的人都有接触,但主要还是维护图书馆秩序,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因而内容较为杂乱,没有看到当地的重要社会事实,讲一切连为一个体系。

  • 0 拉风 2023-02-08 08:49:52 北京

    想考基层公务员的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写的很真实

  • 1 2023-06-08 18:03:58 北京

    迈向行动的乡村叙事,“置身事内”多个月来的随想,能感受到作者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让读者直观了解到古伦村教育、产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面临的困境和作者自身的思考。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无法静下心阅读时,作者设计了许多激励机制,尝试进行一些改变。总体上,是很有感染力的乡村振兴实践书写,阅读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湘西侗族村落人民的朴实善良,或许这个假期会前往 古伦村,跟随作者脚步去看一眼春芽图书馆,看乡建行动的效果。

  • 0 豆友SFIJca7VEg 2023-07-22 12:02:57 河北

    大时代的召唤

  • 1 . 2023-02-06 01:38:17 北京

    《乡村的惆怅》,作者在乡村巨变的时代中做出自己的省思和观察,他并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侃侃而谈,空讲大道理,而是以书中故事的亲历者、参与者娓娓道来,书本既是作者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探讨乡村振兴的实践脚注,也是一份社会学视角下的田野调查。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写作的方式和出发点,村民和研究者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信息索取与挤压,而是在一种融入交流共建中理解乡村,这对我们如何理解社会理解不同的群体很有启发意义,多年前做北京相亲角的观察苦于难以打开局面,以至于不少内容都是暗访,这些年尤其感到我们不能为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理性和正义,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此外,关心他者,关注附近,关心社会发展,保持辩证思考应该是我们法大青年学子的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细腻的观察和视角,如何记录本书都有所启发。

  • 0 王子 2023-04-06 13:30:39 北京

    力荐👍

  • 0 失落蓝柚 2023-04-11 10:55:18 北京

    正新学长的文字读起来很有力量。

  • 0 贪玩大队长 2023-07-17 22:29:43 河南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乡村建设的深沉思索和对乡亲和孩子们赤诚的关怀,以流畅优美的散文形式呈现乡村社会的情况和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是非常能启发社会学学子的写作方式探索。力荐!

  • 1 豆友5887218613 2024-02-19 18:18:45 安徽

    在图书馆里偶然拿起这本书,一读之下竟不能罢手,分数次来图书馆把这本书读完。作者的文字有温度、有情怀、有生命律动、有泥土气息,比起味同嚼蜡的各类论文,简直像田间地头刚摘下的新鲜农作物,马上投入锅中烹制而成。太好的一本书,真的推荐大家读一读。唯一的不足是,本书书名中有惆怅二字,让人未开卷以为是乡村悲苦文学。而读来并不惆怅,直接叫《变成种子,种进乡村》更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