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柯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目录学、公共文化、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系中国首届目录学博士,创建“数字目录学”,出版《书目情报理论研究》(独著,1996)、《文献目录学》(独著,1998)、《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独著,2008)、《目录学教程》(参编,2004)、《目录学读本》(第二主编,2014)等著作。现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目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4年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09、2020年两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适合当教材
这部目录学史不负“史”名,把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著作做了基本的梳理和介绍,可谓详略得当,而且每个章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将该朝目录学发展串联起来,从而揭示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真正意义上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但是,“目录学史”实在太多,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做到具体而微,在章节编排上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以时间为序,也没有突出对“思想史”的研究,对于目录学反映出的中国学术... 这部目录学史不负“史”名,把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著作做了基本的梳理和介绍,可谓详略得当,而且每个章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将该朝目录学发展串联起来,从而揭示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真正意义上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但是,“目录学史”实在太多,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做到具体而微,在章节编排上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以时间为序,也没有突出对“思想史”的研究,对于目录学反映出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潮流浅尝辄止,不过从这本书可见作者之野心。 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目录学史著作,作为工具书和教材犹为合适,望后人再接再厉。 (展开)
> 1人在读
> 8人读过
> 30人想读
订阅关于中国目录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昨夜星辰昨夜风 2024-03-15 18:30:04 湖南
适合当教材
0 有用 大水珮 2024-05-20 22:47:04 江苏
这部目录学史不负“史”名,把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著作做了基本的梳理和介绍,可谓详略得当,而且每个章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将该朝目录学发展串联起来,从而揭示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真正意义上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但是,“目录学史”实在太多,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做到具体而微,在章节编排上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以时间为序,也没有突出对“思想史”的研究,对于目录学反映出的中国学术... 这部目录学史不负“史”名,把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著作做了基本的梳理和介绍,可谓详略得当,而且每个章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将该朝目录学发展串联起来,从而揭示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真正意义上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但是,“目录学史”实在太多,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做到具体而微,在章节编排上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以时间为序,也没有突出对“思想史”的研究,对于目录学反映出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潮流浅尝辄止,不过从这本书可见作者之野心。 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目录学史著作,作为工具书和教材犹为合适,望后人再接再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