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新补订版)》的原文摘录

  • 《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1 23:34:07
    —— 引自第133页
  •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家向女家送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第二是问民,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方报喜,在问名纳时当然也要送礼;第四是纳证;这等于宣布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第5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1 23:43:29
    —— 引自第141页
  •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晜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2 22:08:51
    —— 引自第154页
  • 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4 09:03:28
    —— 引自第167页
  • 上古乾肉叫脯fu3,叫脩xiu1,肉酱叫醢hai3.本来醢有多种:醓醢tan3hai3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但一般所谓醢则指肉酱而言。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i1.有了醯,就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u1。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齑ji1.腌肉腌鱼也叫菹zu1,所以有鹿菹、鱼菹等。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9 15:50:36
    —— 引自第194页
  •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蒙元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明清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头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9 16:43:59
    —— 引自第197页
  • 今人总以为“旗袍”的核心特征是小立领。(旗袍,即旗人的袍子。旗人就是满族人。其实,马蹄袖才是旗袍的核心特征。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9 17:36:10
    —— 引自第202页
  •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liu2.据说天子十二旒(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万国衣冠拜冕旒。” (查看原文)
    Belle Epoque 2013-09-19 17:55:45
    —— 引自第203页
  • 大量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的相对应。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 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详见《天文》一章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的注释)与夷狄戎(róng)羌(qiāng)■(yán)狁(yǔn)交战的纪录。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 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 第三个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 由此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事情我们也就好理解了。周代《诗经》里不断歌诵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水稻和桑田,而《禹贡》又说,“断发纹身”的越人(扬州人)“岛夷卉服”。稻子需要种在水田里,... (查看原文)
    透明光 2014-07-01 11:01:23
    —— 引自第91页
  • 古人把日月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成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成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星,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 (查看原文)
    船长 2015-08-22 10:32:41
    —— 引自第4页
  •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称四象。 (查看原文)
    船长 2015-08-22 10:48:52
    —— 引自第5页
  • 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查看原文)
    船长 2015-08-22 10:50:22
    —— 引自第8页
  • 黄帝战蚩尤是史前文化中非常重大的事件,即使没有文字,口耳相传,这个故事仍以各种面貌溶进了文字形成以后的中国历史文献中。 在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我们也见到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这就是西汉时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文中《十六经》中的一段: 「黄帝身遇贵尤,因而摘之。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日蚩尤之旌(jing1);充其胃以为鞠(ju1),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𨣎(hai3),使天下人唼(sha4)之。上帝以禁。帝曰:毋犯吾禁,毋流吾𨣎,毋乱吾民,毋绝吾道。犯禁,流𨣎,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奋(yu2),不死不生,慤(que4)为地桯(ying2)。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这段让人吃惊的话的意思是:黄帝和蚩尤在战场上交锋,黄帝把蚩尤抓住了。黄帝叫人剥下蚩尤的皮做成一个靶子,叫大家射,射中多的人有奖赏;黄帝剪下蚩尤的头发挂在天上,把它叫做「蚩尤旗」;黄帝又把蚩尤的胃填满干草做成一个球让大家踢,能用脚掂球最久的人得奖赏。(按:这说的就是所谓「蹴<cu4>鞠」。往最通俗里解释,它是古代的「足球赛」。)黄帝还把蚩尤的骨肉制成肉酱,混合到苦菜酱里,命令所有的人都来分吃。黄帝在天下颁布禁令,黄帝说:禁止触犯我的律令,禁止不吃我分给你们的人肉苦菜酱,禁止扰乱我的民心,禁止不按我的路子去办。如果触犯禁令,如果偷偷倒掉人肉苦菜酱,如果扰乱民心,如果不听我的话,如果不守规矩时限,如果知道错还犯,如果越过界限,如果私自改动制度图自己快活.如果你想怎样就怎样,如果我还没颁布命令而你们擅自用兵,你们且看蚩尤的下场:他俯首做奴隶,他得吃自已的粪,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地底下给我做垫脚石!黄帝说:你们都要谨慎遵从我,不许触犯我定的刑律,以示... (查看原文)
    耶律燕 1回复 2016-01-24 18:56:28
    —— 引自第143页
  • 中国的传统编结技法在1949年以后一度衰微。「中国结」这个名称是台湾学人提出的。1981年台湾汉声出版公司推出了陈夏生主编的《中国结》,在东南亚和欧洲引起轰动。中国结由此得以复生并广为人知。中国结在大陆复兴流行是1997年以后的事。编制中国结的化纤绳材在今天批发市场的俗名仍然是「台湾玉绳」。近年有河北某师范大学女工李平,利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不便,诈骗说中国结的名称是由她「复活」并宣传到全世界的。李平名下的作品几乎全部剽窃自陈夏生编写的图书。 中国结表达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结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编结技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中国结的结构复杂紧密,不易松散开;大多数中国结的形状都左右对称,正反面对称;多种编结技法可以相互结合,使中国结具有了非常强的变化性和装饰性。日本、韩国的编结法都和中国结同源,都是由中国传去的。 (查看原文)
    耶律燕 2016-01-29 09:44:06
    —— 引自第233页
  • 商代巴人居住在今重庆一带,蜀人居住在今成都一带。巴蜀交战,巴为蜀所灭。 (查看原文)
    后进盘大 2017-01-03 23:41:19
    —— 引自第28页
  •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具体见《广雅 释天》。 (查看原文)
    heycinderella 2018-03-22 10:54:10
    —— 引自章节:全书
  • 《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查看原文)
    heycinderella 2018-03-22 10:54:10
    —— 引自章节:全书
  • 所谓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查看原文)
    heycinderella 2018-03-22 10:54:10
    —— 引自章节:全书
  • 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大子穿的都只是袍。清代上的龙和蟒非常接近。“蟒”的头部也有角,和龙头几乎完全一样。 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即爪子上五个指头),是“爪”(爪子上四个指头)。贝子、贝勒等的蟒袍上的蟒都是四爪。但是皇子、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穿的虽然是“蟒袍”,长袍上绣的却是“五瓜“五爪蟒”和“五爪龙”在形状上几乎无法区分,这时用来区分是“龙是“蟒袍”的标志是衣袍的颜色。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大子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用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则只能用或石青色。 (查看原文)
    三饭姨 2018-05-10 13:58:11
    —— 引自章节:衣-龙袍
  • 另外,这件龙袍的衣袖是典型的“马蹄袖”。马蹄袖形状像马的蹄子,下侧开口。马蹄袖是满族人服饰的基本特征之一。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未入关前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中骑马、劳作,不方便总戴着手套,所以才有了马蹄袖。骑马或干活的时候,手可以从马蹄袖中伸出;不千活的时侯,手缩回去,马蹄袖盖住手心手背,只露出手指,既方便又保暖 今人总以为“旗袍”的核心特征是小立领。(旗袍,即“旗人的袍子”。旗人这里指的是满族人。)其实,马蹄袖才是旗袍的核心特征。今人所谓“葉袍”,较之真正的马蹄袖旗袍,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查看原文)
    三饭姨 2018-05-10 13:59:29
    —— 引自第206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9 2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