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越读越不舒服。
你无论从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甚至单纯读个历史名人故事的角度来看,王阳明都是个奇葩。他的成就与相应领域的主流审美冲突太严重。
王阳明是哲学家无疑,但却是比较微妙的。我们定义一个人为作家、音乐家、画家很简单,看作品就可以了。如何去定义哲学家呢?哲学家的“作品”,是可被讨论的新哲学概念。很多伟人有深刻的思想,但却未能提出新哲学概念,这种人往往被称为“思想家”;如果一个人发明了新概念却无法进行哲学讨论,那也不能被称为哲学家,大部分民哲、民科都是这种状态。一些做了“注六经”一类工作的哲学学者,我们出于对其工作的敬意,会以“当代哲学家”相称,不代表其经过历史的沉淀后还能被称为哲学家。
按照这个标准,王阳明可以被算作“思想家”,最多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对心学的集大成,有陈献章、湛若水的积累。同时,也回归了孔子“非体系”哲学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原始的,却也被中国古代哲学的拥趸们视为本真的。中国哲学在逻辑上一直以来是缺失的。先秦时期并非没有诞生初级的逻辑学,包括墨辩、名家和道家的朴素辩证法等等。但在儒家为主流的话语下,“体系”是一种会令人“俭而善失真”的东西。所以圣人的言语以《论语》这种琐碎的语录体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董仲舒时代,先秦哲学流派进入到了一个“宗教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被动体系化的时代,但依然没有诞生西方式的逻辑学。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唐朝玄奘译经,因明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认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个消化的过程持续了近二百年,不仅让佛经说中国话,同时也让中国学者了解到逻辑学和体系化建设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从周敦颐和邵雍的时代,儒门的哲学体系化就已经开始了,其建立在数术之上的理论模型大致可相当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代的产物。致朱熹的时代可谓集大成。而王阳明则舍弃了这种研究方法,回顾到了孔子的朴素哲学时期,其心学如果说有体系的成分也是从朱熹继承而来的,其余的更多的是在伦理学层面进行讨论。
王阳明幼时便以“圣贤”为目标,一生中拿得出手的却都是现世的才干。通常我们是因为某人对历史、民族的贡献而称其为“圣人”,那种自小“封圣”的则带有神话色彩。王阳明的定位太模糊,毕竟人类历史上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哲学家太多了。同时,他把“圣人”作为个人价值的表述,不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宏大叙事,太“私”了。自然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王阳明哲学的价值在于他是儒学在城市精神和资本主义萌芽之下的产物。也正因此,他的哲学在其时代并不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存在,也缺乏历史沉淀的机会,甚至到今天,被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推崇也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将儒门与西方文艺复兴式的城市文明进行结合,是多么伟大的尝试啊!说实话王阳明学说的推广在新中国之后就是个断层。毕竟一提起王阳明的忠粉,老蒋、民国大师、一堆日本人和韩国人,没一个在解放后能拿得上台面的。但同时,这却又是近几年媒体炒作他的抓手。但同时,一种抛却了体系化的哲学(或者要把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搞明白要深入地研究程朱理学)极难像佛教、道教那样高效地忽悠暴发户,阳明心学一个立足于商业文明的哲学学说反倒被否定了商业价值。
> 我来回应